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方案
1
作者 刘一扬 刘玲玲 《教育界(高等教育)》 2014年第11期94-94,111,共2页
本文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流型热蒸发沉积制备微球表面聚酰胺酸涂层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勇 张占文 +3 位作者 刘一扬 李波 陈淑芬 漆小波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27-1532,共6页
在自行研制的导流型热蒸发沉积装置上开展了微球表面聚酰胺酸(PAA)涂层制备工艺研究。探讨了单体原料处理和改变升温过程对沉积速率的影响。两种单体分别采用两个相互独立的蒸发源加热蒸发,使用两个晶振膜厚测量探头,通过对膜厚探头、... 在自行研制的导流型热蒸发沉积装置上开展了微球表面聚酰胺酸(PAA)涂层制备工艺研究。探讨了单体原料处理和改变升温过程对沉积速率的影响。两种单体分别采用两个相互独立的蒸发源加热蒸发,使用两个晶振膜厚测量探头,通过对膜厚探头、样品盘和导流管端头三者的空间位置和对称关系的调整和实验标定,实现了两种单体近似等化学计量比的沉积。采用间歇性压电振动或敲击配合样品盘的旋转作为微球运动的激励方式,在聚-α-甲基苯乙烯(PAMS)微球上制备出均匀的表面质量好的PAA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聚酰胺酸 导流型热蒸发沉积 沉积速率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对玻璃微球储氚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波 陈素芬 +2 位作者 漆小波 张占文 刘一扬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89-1492,共4页
以研究氚衰变β电子对玻璃微球保气性能为目标,利用XPS在线测量技术研究了电子束照射下碱式硼硅酸盐玻璃中K+离子的迁移以及由此引发的空心玻璃微球保气性能的下降。研究表明:在阈值剂量以上,随着玻璃组分中K+含量的增加,由于K+离子迁... 以研究氚衰变β电子对玻璃微球保气性能为目标,利用XPS在线测量技术研究了电子束照射下碱式硼硅酸盐玻璃中K+离子的迁移以及由此引发的空心玻璃微球保气性能的下降。研究表明:在阈值剂量以上,随着玻璃组分中K+含量的增加,由于K+离子迁移导致的阻气特性的下降效应越明显;对于一定组成的玻璃微球,电子照射剂量越大,通道网络的形成越容易,玻璃微球的保气性能下降越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 空心玻璃微球 迁移 阻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工升降机节能变频调速控制技术 被引量:4
4
作者 田海兰 刘一扬 闫少华 《电子设计工程》 2016年第6期188-189,共2页
针对当前施工升降机在减速和爬行阶段的速度控制性能较差等缺点,介绍了变频器在施工升降机调速系统中可以实现提升机的恒加速和恒减速控制,能很好的防止施工升降机过卷和过放等事故发生,可以实现电动机的软启动,去除了转子串电阻造成的... 针对当前施工升降机在减速和爬行阶段的速度控制性能较差等缺点,介绍了变频器在施工升降机调速系统中可以实现提升机的恒加速和恒减速控制,能很好的防止施工升降机过卷和过放等事故发生,可以实现电动机的软启动,去除了转子串电阻造成的能耗,具有十分明显的节能效果。克服了转子串电阻调速系统的复杂控制电路,破损率高等缺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升降机 节能 变频器 速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C的塑料挤出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玲玲 刘一扬 李保强 《电子设计工程》 2015年第11期87-89,共3页
针对塑料挤出机的生产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西门子PLC的塑料挤出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具体介绍了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方案,讨论了塑料挤出机的顺序控制和温度控制。系统调试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结构合理,硬件运行可靠,软件功能完善,达... 针对塑料挤出机的生产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西门子PLC的塑料挤出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具体介绍了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方案,讨论了塑料挤出机的顺序控制和温度控制。系统调试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结构合理,硬件运行可靠,软件功能完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挤出机 PLC 温度控制 顺序控制 P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TLAB的直廓环面蜗杆的可视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吉春和 刘一扬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4-206,共3页
通过坐标旋转矩阵正确地推导出直线齿环面蜗杆的齿面方程,运用Matlab可视化出直廓环面蜗杆三维模型,详细地阐述了建立蜗杆三维模型的具体步骤,为动力学分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直廓环面蜗杆 可视化 接触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颗粒密相输送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7
作者 王东霞 乔书杰 +2 位作者 刘一扬 刘玲玲 王雪梅 《河南科技》 2017年第19期51-53,共3页
本文对粮食颗粒密相输送系统进行合理的结构简化,通过Gambit软件建立几何模型并划分网格。以小麦颗粒为研究对象,基于Fluent对物料的运动特性和流场进行模拟分析,最终得出不同风速下输送管道内部粮食颗粒的压力及速度变化趋势。
关键词 密相输送 气力输送 气固两相流 数值模拟 粮食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线性空间均衡复杂零件加工曲率优化
8
作者 刘明明 刘一扬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8-130,共3页
提出基于随机线性空间均衡的复杂零件加工曲率优化,通过线性空间均衡算法对复杂零件进行空间最优组的计算,在最优组中随机选择中间组与最后组,在两组之间进行递归计算,从而得到最优均衡空间参数值,使曲率得到优化的过程。仿真试验表明,... 提出基于随机线性空间均衡的复杂零件加工曲率优化,通过线性空间均衡算法对复杂零件进行空间最优组的计算,在最优组中随机选择中间组与最后组,在两组之间进行递归计算,从而得到最优均衡空间参数值,使曲率得到优化的过程。仿真试验表明,这种基于随机线性空间均衡的复杂零件加工曲率优化的过程能更好的提高零件加工的精密度,减少优化工期,更有效的提高产品的质量,与分片算法的优化更快速稳定,有效的为零件的加工提供更好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空间 随机性 空间均衡 曲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GaN纳米磨削亚表面损伤形成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吴珍珍 刘一扬 +3 位作者 韩涛 王东霞 翟会丽 闫海鹏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68-1374,1382,共8页
纳米磨削技术是实现Ga N晶体低损伤加工的超精密加工方法之一,但纳米磨削过程中Ga N的亚表面损伤形成机制仍不清楚。同时,磨削深度作为典型的工艺参数之一,其对Ga N亚表面损伤的影响也鲜有报道。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来研究Ga N纳米磨削... 纳米磨削技术是实现Ga N晶体低损伤加工的超精密加工方法之一,但纳米磨削过程中Ga N的亚表面损伤形成机制仍不清楚。同时,磨削深度作为典型的工艺参数之一,其对Ga N亚表面损伤的影响也鲜有报道。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来研究Ga N纳米磨削过程中的亚表面损伤形成机制以及磨削深度对亚表面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Ga N亚表面存在间隙原子、空位缺陷、原子团簇、位错、堆垛层错和结构相变等缺陷。位错的伯氏矢量方向主要为■、■,相变由六方纤锌矿结构向立方闪锌矿结构和非晶结构转变。磨削深度由0.5nm增加到2.0nm时,切向磨削力由26N增加到182N,法向磨削力由148N增加到305N,并且位错线长度由6.5nm增加到18.2nm,亚表面损伤层深度由1.7nm增加到4.1nm。位错滑移和结构相变是Ga N纳米磨削过程中的主要塑性变形机制。由于磨削深度的增加导致磨削力增大,使得磨削接触区的磨削热量和能量升高,因此Ga N塑性变形程度随磨削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镓(GaN) 分子动力学 纳米磨削 亚表面损伤 塑性变形 磨削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产业低碳路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博 牛凯远 +1 位作者 刘一扬 张云鹤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10期11-13,共3页
鄂尔多斯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同时也是全国第二大碳排放城市。煤化工产业作为鄂尔多斯支柱产业之一,碳排放量占到全市总碳排放量的20%,减排压力大。需要通过优化煤化工产业链,降低煤耗,提高电气化水平,发展洁净能源技术,走绿... 鄂尔多斯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同时也是全国第二大碳排放城市。煤化工产业作为鄂尔多斯支柱产业之一,碳排放量占到全市总碳排放量的20%,减排压力大。需要通过优化煤化工产业链,降低煤耗,提高电气化水平,发展洁净能源技术,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煤化工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煤矿综放开采40年:理论与技术装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1
作者 宋选民 朱德福 +5 位作者 王仲伦 霍昱名 刘一扬 刘国方 曹健洁 李昊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9,共29页
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作为我国开采厚及特厚煤层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引入我国近40年来,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实践在我国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系统回顾与总结了我国在放顶煤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结合综放工作面技术特征、理论演... 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作为我国开采厚及特厚煤层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引入我国近40年来,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实践在我国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系统回顾与总结了我国在放顶煤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结合综放工作面技术特征、理论演化逻辑与资源开采新理念,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初期试验、发展成熟以及智能化无人开采3个阶段。主要针对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煤)结构与稳定性、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以及综放"三机"装备的进展4个方面核心内容,对我国综放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围绕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煤)结构与稳定性问题,依据机采高度的变化描绘了我国学者关于该问题研究的基本历程;从顶煤破碎机理、综放采场顶煤冒放性分类评价以及顶煤放出规律理论3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关于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的发展道路;放顶煤开采工艺研究方面,则从常规的综放工艺、特殊地质条件下综放工艺以及综放工序的时空配合关系展开,再现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路线;同时简要阐述了综放"三机"装备的发展进程与最新成果。明晰了我国放顶煤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思路,分析并探讨了现阶段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发展前沿的相关难题,为我国综采放顶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与思维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开采 顶板结构 顶煤运移 综放装备 智能化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块度关键块动态结构力学行为及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一扬 宋选民 +1 位作者 朱德福 李竹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19-1028,共10页
西部地区采场顶板厚而坚硬,破断岩块常形成大块度关键块,围岩稳定性差,支架响应强烈,研究块体动态结构力学行为对西部地区采场围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大块度关键块相对回转形成的动态结构建立运动力学分析模型,按照块体间几何关系... 西部地区采场顶板厚而坚硬,破断岩块常形成大块度关键块,围岩稳定性差,支架响应强烈,研究块体动态结构力学行为对西部地区采场围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大块度关键块相对回转形成的动态结构建立运动力学分析模型,按照块体间几何关系推导出挤压面积随回转角的变化关系,将块体相对回转的动态过程分为3个回转阶段。基于"砌体梁"理论推导出不同阶段块体所受挤压力与回转角的关系,对结构稳定性及力学行为进行分析。结合失稳条件,以支架工作阻力为响应特征,找到回转过程中结构最易失稳点,提出工作阻力确定方法,并得到现场实证。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在大块度条件下,随着回转角θ的增大,挤压力T1总体上呈增大的趋势;当块度i<1时,T1随θ变化呈二次抛物线规律变化;而当i>1时,曲线逐渐表现为线性变化,且块度越大T1随θ变化幅度越小。通过失稳条件分析,揭示了大块度关键块在回转初期易发生滑落失稳,而抗回转变形失稳能力较强;针对块度i较大,结构自稳性弱、支架响应强烈的特点,需设计合理的支架工作阻力,分析3个回转阶段受力情况,得出块体处于回转初期与中期的临界角度时最易失稳,并给出该易失稳状态下工作阻力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块度关键块 动态结构 挤压面积 稳定性分析 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及巷道支护优化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琦 宋选民 +3 位作者 王仲伦 刘国方 曹健洁 刘一扬 《中国矿业》 2021年第12期112-120,共9页
合理宽度的留设是特厚煤层区段煤柱能否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为了提高资源回采率,以韩家洼煤矿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面为工程背景,对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宽度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观测调研,揭示了巷道在原支护方案下的变形特征和机理,运用稳定... 合理宽度的留设是特厚煤层区段煤柱能否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为了提高资源回采率,以韩家洼煤矿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面为工程背景,对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宽度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观测调研,揭示了巷道在原支护方案下的变形特征和机理,运用稳定核区理论和极限平衡理论对特厚煤层综放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进行了计算;并通过FLAC^(3D)软件分别构建了三种区段煤柱宽度方案,从应力演化与塑性区扩展的角度进行数值模拟综合对比分析,从而优化确定合理区段煤柱尺寸为12 m;根据22401工作面的地质和生产条件,以提高煤炭的资源回收率为首要经济需求,以控制围岩变形、位移和裂隙发展为主要工程内涵,以积极主动地保持围岩的整体性为主要技术目标,基于工程类比的方法,采用非对称"锚杆+钢带+钢筋带+锚索"的联合支护技术。该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条件煤矿区段煤柱留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区段煤柱 巷道支护 非对称联合支护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可变气缸数控制技术综述
14
作者 张飘飘 吴义祥 +2 位作者 冯小雨 刘一扬 曹新杰 《汽车零部件》 2022年第9期97-99,共3页
发动机可变气缸数控制技术是一种能够根据道路情况或者驾驶员驾驶状态对发动机气缸工作状态进行调节的一项节能和环保技术,以提高燃油经济性。本文回顾了发动机可变气缸技术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VCM技术、 MDS技术、DOD技... 发动机可变气缸数控制技术是一种能够根据道路情况或者驾驶员驾驶状态对发动机气缸工作状态进行调节的一项节能和环保技术,以提高燃油经济性。本文回顾了发动机可变气缸技术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VCM技术、 MDS技术、DOD技术以及ACT技术,并对可变气缸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可变气缸数 控制技术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步距间关联的较薄厚煤层放煤终止原则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一扬 宋选民 刘国方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8-116,共9页
为研究煤层厚度为4~6 m的厚煤层综放开采放煤终止原则,以王家岭煤矿12309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实测得到顶煤块度分布规律,以分布规律为依据,考虑本步距与下一步距放煤之间存在的联系,运用PFC数值模拟方法反演过量放煤放出体,并将... 为研究煤层厚度为4~6 m的厚煤层综放开采放煤终止原则,以王家岭煤矿12309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实测得到顶煤块度分布规律,以分布规律为依据,考虑本步距与下一步距放煤之间存在的联系,运用PFC数值模拟方法反演过量放煤放出体,并将放出体分为4个分区,围绕各分区占比及可放遗煤损失位置标记开展研究,探索合理的放煤终止原则。研究结果表明:顶煤块体块度增加时,放出的块体数量随之减少;放出顶煤粒径在4.0~9.2 cm的块体数量最多,而粒径在9.2~14.4cm的顶煤块体所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最大;放出体形态整体呈一下部被支架掩护梁截割的椭球缺;过量放煤放出的顶煤大部分都是可在下一步距放出的顶煤,平均仅有1/3的颗粒为过量放煤可放出的遗煤;含矸率与遗煤放出量曲线在放煤初期差值短暂减小,但随着放煤的继续,差值快速增大,二者曲线整体上呈“剪刀状”变化;将遗煤分为底板遗煤及高位遗煤,发现见矸后仅在很短时间内会有底板遗煤快速放出,且此时可维持低含矸率;而高位遗煤的放出,则伴随着大量的矸石,故过量放煤时间应严格控制,只持续很短时间即可终止;结合较薄厚煤层综放特点及生产现场放煤过程,认为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执行“见矸关窗”的放煤终止原则可在有效控制含矸率的前提下,实现较高顶煤采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度分布 步距间关联 较薄厚煤层 放出体 损失规律 放煤终止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硬岩层周期破断步距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一扬 宋选民 王仲伦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6-111,共6页
针对众多地区采场覆岩存在厚硬岩层,破断岩块块度较大,导致破断步距计算公式结果失真的问题,考虑岩块间相互作用力及支护参数等多重因素,结合材料力学中的组合变形,建立了厚硬岩层周期破断步距力学模型,得出了周期破断步距计算公式,通... 针对众多地区采场覆岩存在厚硬岩层,破断岩块块度较大,导致破断步距计算公式结果失真的问题,考虑岩块间相互作用力及支护参数等多重因素,结合材料力学中的组合变形,建立了厚硬岩层周期破断步距力学模型,得出了周期破断步距计算公式,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对所推导公式进行了实证,并与传统悬臂式破断步距计算公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岩层厚度的增大,传统计算公式结果偏离实际值愈发明显,而推导的步距计算公式则可与实际较好吻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硬岩层 周期破断步距 接触面作用力 组合变形 支护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预应力场分布的回采巷道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玉龙 宋选民 +1 位作者 刘一扬 王仲伦 《山西煤炭》 2021年第3期90-96,共7页
针对工作面端头处巷道垮落滞后于推进,并出现大面积悬顶的安全隐患,以磁窑沟煤矿13#煤回采巷道为背景,阐述了预应力锚杆(索)支护原理及预应力的重要作用,运用工程类比及理论分析的方法提出锚杆(索)联合支护优化方案。基于上述研究,采用F... 针对工作面端头处巷道垮落滞后于推进,并出现大面积悬顶的安全隐患,以磁窑沟煤矿13#煤回采巷道为背景,阐述了预应力锚杆(索)支护原理及预应力的重要作用,运用工程类比及理论分析的方法提出锚杆(索)联合支护优化方案。基于上述研究,采用FLAC^(3D)建立了预应力场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了方案优化前后的支护系统预应力分布特征、承载范围及巷道围岩变形量,并进行了现场支护效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锚杆(索)联合支护在巷道围岩中形成了相互连续叠加的压应力承载结构,进而提高了围岩承载强度及刚度,实现了主动支护;优化后的支护方案减小了压应力及承载范围,降低了支护强度,解决了端头巷道悬顶的问题,且优化后方案的巷道围岩变形量较优化前减小;从数值模拟与现场工业试验证实了优化后的支护方案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巷道 锚杆支护 预应力 数值模拟 支护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治文 白雪文 +2 位作者 王常兴 任云峰 刘一扬 《山西煤炭》 2021年第4期34-39,共6页
针对区段煤柱留设宽度过大,造成矿井资源损失的问题,以韩家洼煤矿为研究背景,分别考虑巷道及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对煤柱影响的差异,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得到了煤柱中部弹性区宽度及两侧边缘极限平衡区宽度。运用FLAC;软件模拟研究了超前... 针对区段煤柱留设宽度过大,造成矿井资源损失的问题,以韩家洼煤矿为研究背景,分别考虑巷道及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对煤柱影响的差异,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得到了煤柱中部弹性区宽度及两侧边缘极限平衡区宽度。运用FLAC;软件模拟研究了超前工作面5 m围岩屈服破坏特征以及不同煤柱宽度垂直应力分布曲线,并结合现场观测所得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对合理煤柱宽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得到:理论计算的合理区段煤柱宽度为11.8 m;超前工作面5 m时,12 m煤柱中部存在约3 m的弹性区;煤柱所受垂直应力总体上呈现为马鞍形,随着煤柱宽度的增加,整体所受垂直应力减小,最终确定留设12 m的区段煤柱。现场观测得到顶底板移近量最大值为117 mm,两帮移近量最大值为215 mm,处于可控范围内,进一步证实了12 m宽度煤柱的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柱宽度 理论计算 屈服破坏 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