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阻塞流场与瞬变涡动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刁一娜 李建平 罗德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01-924,共24页
借助于一个 β通道正压模型 ,模拟了瞬变天气尺度扰动与大尺度阻塞流场相互作用 ,以及所形成的“Ω”型阻塞对风暴轴地带瞬变扰动涡列移动路径的影响 ,并用描述局地能量变化率的方程分析了能量收支情况的细致结构。结果表明 ,瞬变扰动... 借助于一个 β通道正压模型 ,模拟了瞬变天气尺度扰动与大尺度阻塞流场相互作用 ,以及所形成的“Ω”型阻塞对风暴轴地带瞬变扰动涡列移动路径的影响 ,并用描述局地能量变化率的方程分析了能量收支情况的细致结构。结果表明 ,瞬变扰动在其与背景流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在阻塞发展阶段 ,阻塞受到瞬变扰动涡的涡度和能量强迫 ,背景流场增强发展成为阻塞系统。对两种不同的阻塞流场背景下瞬变扰动能量变化的分析表明 :在阻塞区扰动瞬变涡失去能量 ,在南北边缘瞬变扰动的能量变化趋势表现为沿着阻塞外围向下游传播的特征并从背景流场得到能量 ,从而瞬变涡动由源区的一列分裂为绕行于阻塞外围的两列。在两种不同背景阻塞流场结构下瞬变涡动的移动路径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当偶极子型阻塞作为背景流场时 ,瞬变涡动的移动路径呈南北对称分布于阻塞区的外缘 ;当瞬变涡的背景流场为“Ω”型阻塞时 ,瞬变扰动带受到“Ω”型阻塞流场结构的影响 ,表现出北支强南支弱的特征。这些结果与实际观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路径 天气尺度 正压模 涡度 源区 扰动 风暴 涡动 流场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乌拉尔山阻塞与东亚冬季风的联系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吴静 刁一娜 庄绪宗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7-585,共9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EP/NCAR)1948/1949-2012/2013年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演变两种时间尺度分析了冬季乌拉尔山阻塞与东亚冬季风的联系。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角度,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EP/NCAR)1948/1949-2012/2013年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演变两种时间尺度分析了冬季乌拉尔山阻塞与东亚冬季风的联系。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角度,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EAWMII)与冬季乌拉尔山阻塞频数显著相关,且两者的线性趋势与周期一致。当乌拉尔山阻塞频繁发生时,对流层中层西伯利亚反气旋异常,东亚大槽加深;对流层低层表现为贝加尔湖及东亚沿岸北风显著加强,中亚和东亚大部分地区地表温度降低,东亚冬季风较常年加强。乌拉尔山阻塞的由强盛到崩溃的过程对应着西伯利亚高压由加强到减弱东移的季节内演变,850 h Pa风场对应为异常北风由贝加尔湖以北逐渐影响至低纬度菲律宾以东的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尔山阻塞 东亚冬季风 年际变化 季节内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气候模式对北半球夏季阻塞的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吴静 刁一娜 庄绪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30,共13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评估了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The fifth Phas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简称CMIP5)17个气候模式对于20世纪北半球夏季气候态阻...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评估了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The fifth Phas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简称CMIP5)17个气候模式对于20世纪北半球夏季气候态阻塞频数和振幅的模拟能力,从线性趋势和年际变化2方面评估了欧亚3个关键区(欧洲区、乌拉尔山区和鄂霍次克海区)夏季阻塞频数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尽管模式对北半球夏季阻塞频数和振幅的模拟结果存在偏差,但大部分模式可以很好模拟出气候态特征,模式对频数的模拟结果略优于振幅;无论频数或者振幅,CanESM2均为17个气候模式中模拟效果最好的,CMCC-CESM和MIROC-ESM为模拟效果最差的,多模式集成的结果优于大部分单一模式。(2)大多数模式可以较好的模拟出欧亚3个关键区夏季平均阻塞频数和标准差,但对阻塞频数线性趋势和年际变化特征的模拟能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夏季阻塞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华北地区7-8月份极端降水频次趋势转折及可能原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郭敬环 刁一娜 +1 位作者 邵建红 刘逸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5,共14页
区域性极端降水(Regional extreme precipitation,REP)破坏性强,会造成地质灾害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华北地区7-8月份REP频次趋势转折,并探讨其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7-8月REP天数存在1986、... 区域性极端降水(Regional extreme precipitation,REP)破坏性强,会造成地质灾害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华北地区7-8月份REP频次趋势转折,并探讨其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7-8月REP天数存在1986、1995和2003年三个趋势突变点,在1961-1985年(P1)和1995-2002年(P3)时段有减少趋势,1986-1994年(P2)和2003-2020年(P4)时段呈现增多趋势。华北地区REP事件发生时有水汽通量辐合,并且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对流层高层有异常高压(东北高压)存在。P2、P4时期较P1、P3时期东北高压位置偏南,38°N以南的华北地区水汽通量辐合增强,REP天数增多。P1、P2时期异常水汽通量来自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而后两个时期只来自西北太平洋,这是东亚夏季风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增强的结果。东北高压的发展在P1、P3时期与沿中纬度西风急流(急流)传输的波活动通量有关,在P2、P4时期高纬度活动中心发挥作用并且在季节背景上该高压较强,P2时期促使东北高压发展的波活动通量来自急流和高纬度活动中心两支路径,而P4时期波活动通量主要沿高纬度传播。REP天数减少在P1时期主要是东亚夏季风显著减弱不利于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的结果,而P3时期是东亚夏季风减小和急流减弱共同作用所导致的;REP天数增多在P2时期是因为急流的显著增强,有利于东北高压的发展,而在P4时期西太副高的增强保证了东亚夏季风减弱之后向华北地区的水汽输送,并且北极海冰范围减少可能通过影响高纬度活动中心,在急流减弱之后建立了由高纬度向华北地区传输的波活动通量新路径,两者共同作用使得REP天数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区域性极端降水 趋势转折 波活动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姜智娜 罗德海 刁一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5-899,共5页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在涡源强迫下,当不存在地形时,大尺度流场可发展成偶极型阻塞,瞬时流场分裂成南北对称的2支,总流场可以看到明显的多涡结构;加上双波地形后,大尺度流场发展成Ω型阻塞,...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在涡源强迫下,当不存在地形时,大尺度流场可发展成偶极型阻塞,瞬时流场分裂成南北对称的2支,总流场可以看到明显的多涡结构;加上双波地形后,大尺度流场发展成Ω型阻塞,瞬时流场同样分裂成2支,但北支要明显强于南支。而且通过一系列对比试验发现,适当的弱的基本西风气流是阻塞发生的有利条件。此外,讨论了初始阻塞和造波器(扰动源)位置的配置,以及造波器关闭时间的不同对阻塞强度和生命周期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尺度阻塞波 天气尺度波 偶极型阻塞 Ω型阻塞 造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变化与北半球冬季阻塞活动 被引量:9
6
作者 柴晶品 刁一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6-338,共13页
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北大西洋涛动(NAO)主要与大西洋、欧洲及乌拉尔山地区阻塞的频率和强度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在NAO负位相时期阻塞活动在大西洋地区较为频繁且强度较强,正位相时期大西洋地区阻塞活动减少,强度减弱,而欧洲阻塞加强,... 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北大西洋涛动(NAO)主要与大西洋、欧洲及乌拉尔山地区阻塞的频率和强度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在NAO负位相时期阻塞活动在大西洋地区较为频繁且强度较强,正位相时期大西洋地区阻塞活动减少,强度减弱,而欧洲阻塞加强,频率增加,同时乌拉尔山地区的阻塞活动也显著减少。NAO正指数的增强和减弱对应于大西洋和欧洲阻塞活动的不同变化。局地阻塞活动频率分布显示:在NAO正指数增强的阶段,大西洋的阻塞活动受到明显抑制而欧洲大陆阻塞活动明显增加,活动中心向欧洲大陆偏移;但在NAO正指数减弱的阶段,阻塞活动中心向大西洋一侧移动。区域性阻塞的逐年变化表现为:大西洋和乌拉尔地区阻塞在NAO指数增强的阶段呈下降趋势,欧洲阻塞呈增加的趋势;在NAO指数减弱的阶段大西洋阻塞为弱的上升趋势,欧洲和乌拉尔地区阻塞呈下降趋势。中纬度涡旋活动的强弱和位置对NAO位相的变化起到重要作用。大西洋风暴活动向东加强有利于NAO趋于正位相,对应于欧洲大陆阻塞发生频率增加;但其进一步加强可使大西洋阻塞活动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涛动指数 阻塞活动特征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夏季中高纬度大气阻塞对北极海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肖贻青 黄斌 +1 位作者 刁一娜 罗德海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64-378,共15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500 h Pa高度场资料,对北半球夏季中高纬度大气阻塞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气阻塞活动频率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白令海峡区域、鄂霍次克海区域、欧亚大陆区域及格陵兰区域。而通过NSIDC提供的卫星观测资料发现近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500 h Pa高度场资料,对北半球夏季中高纬度大气阻塞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气阻塞活动频率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白令海峡区域、鄂霍次克海区域、欧亚大陆区域及格陵兰区域。而通过NSIDC提供的卫星观测资料发现近30年夏季海冰容易减少的区域正好对应阻塞活动北部的高纬度地区。分别通过对以上4个区域有阻塞发生相对没有阻塞发生时的500 h Pa位势高度场、地面温度场、850 h Pa经向瞬变热通量输送和平流输送等异常变化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夏季中高纬度阻塞频率的增加对海冰的减少有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阻塞的发生发展可通过增加高纬度地面温度、对极地的热量输送和暖平流输送来加快海冰的融化。这种阻塞引起的热力作用在鄂霍次克海和欧亚大陆区域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北极增暖 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太平洋的温带气旋活动及其与前期秋季北极海冰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任丽媛 刁一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29,共10页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_interim全球再分析数据集,利用客观算法识别和追踪温带气旋,分析了1979—2014年冬季(12月—次年2月)北太平洋(120°E^120°W,20°N^80°N)的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变化,探讨了冬...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_interim全球再分析数据集,利用客观算法识别和追踪温带气旋,分析了1979—2014年冬季(12月—次年2月)北太平洋(120°E^120°W,20°N^80°N)的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变化,探讨了冬季风暴路径与秋季北极海冰异常的关系。北太平洋温带气旋活动的气候态显示为自日本以东洋面至阿拉斯加湾北部的风暴路径。对30°N以北气旋活动频率异常的EOF分析显示其第一模态为太平洋气旋活动的南北向偶极子结构,表示风暴路径南北摆动的变化特征,且有向北偏移的趋势。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表现为40°N^60°N之间的大陆沿岸和太平洋洋面上呈相反的分布形势。时间系数的回归分析显示,冬季太平洋风暴路径的南北摆动与秋季(9—11月)东西伯利亚海-波弗特海海冰的异常显著相关。该海区秋季海冰减少导致冬季阿留申低压区呈高压异常,西风急流北移,45°N^75°N之间的大气斜压性增强而45°N以南大气斜压性减弱,从而使风暴路径向45°N以北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温带气旋 风暴路径 北极海冰 西风急流 斜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9—2017年北半球温带气旋活动时空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孙瑞鹏 刁一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21,共10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17年北半球温带气旋活动的时空特征:北半球温带气旋数量呈现增加趋势,这一趋势主要在春秋季最为明显;北半球温带气旋数量主要经历过一次趋势转折,发生在1995年前后;以最低气压值约985 hPa为界...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17年北半球温带气旋活动的时空特征:北半球温带气旋数量呈现增加趋势,这一趋势主要在春秋季最为明显;北半球温带气旋数量主要经历过一次趋势转折,发生在1995年前后;以最低气压值约985 hPa为界,弱气旋增加、强气旋减少;以移动距离约1600 km为界,移动距离短的气旋数量增加、长的气旋数量减少;气旋活动区域的最主要特征为南北摆动,冬春季这一特征最明显。就全年来看,温带气旋活动向极地偏移,欧亚低纬度的活动也有增加的趋势;气旋活动频数增加,气旋强度、持续时间也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统计分析 趋势转折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秋冬季阻塞型寒潮路径与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邵建红 刁一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5-158,共14页
利用1979—2021年ERA5再分析资料,将中国秋冬季寒潮分为全国、北方和南方寒潮,分析其中阻塞型寒潮路径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乌拉尔山(乌山)的背景经向位涡梯度分布导致了阻塞高压的位置与强度的不同,全国阻塞型寒潮大部分由强大的乌拉... 利用1979—2021年ERA5再分析资料,将中国秋冬季寒潮分为全国、北方和南方寒潮,分析其中阻塞型寒潮路径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乌拉尔山(乌山)的背景经向位涡梯度分布导致了阻塞高压的位置与强度的不同,全国阻塞型寒潮大部分由强大的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主导;北方阻塞型寒潮为大西洋阻塞;部分南方阻塞型寒潮阻塞高压在乌山地区,部分存在于大西洋。大多数全国和南方阻塞型寒潮的冷空气路径为西北型路径,两者环流过程类似,在乌山有着反气旋异常,在东亚地区有着西北-东南向的波列,但是南方阻塞型的环流和冷空气强度较弱,而仅能对温度较高的南方造成强降温。北方阻塞型寒潮通过波能量的传播在贝加尔湖以西激发出反气旋异常,寒潮爆发后,当贝加尔湖南部的横槽明显东移或者反气旋强度不减反增都可以令冷空气沿西方型路径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寒潮 经向位涡梯度 阻塞高压 自组织映射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拉尔阻塞与巴伦支-喀拉海海冰的季节特征及其相关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瑶 刁一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9,共9页
本文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1982—2017年乌拉尔阻塞(UB)与巴伦支-喀拉海(BKS)海冰季节特征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发现,UB活动频率与BKS海冰密集度均有较强的季节性周期变化,且不同季节BKS海冰与UB相关性不... 本文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1982—2017年乌拉尔阻塞(UB)与巴伦支-喀拉海(BKS)海冰季节特征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发现,UB活动频率与BKS海冰密集度均有较强的季节性周期变化,且不同季节BKS海冰与UB相关性不同。进一步对秋季UB与冬季BKS海冰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秋季UB频率在BKS及其周边区域增多的年份里,秋季到冬季结冰期内,局地BKS海域500hPa位势高度持续增加、低层大气温度持续升高;同时,秋季BKS海域海表面温度异常增暖持续至冬季。上述海洋、大气条件不利于结冰期BKS海冰的冻结,因此这些年份里冬季BKS海冰密集度减少。此外,秋季BKS海冰减少也伴随着冬季UB高纬度频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伦支-喀拉海海冰 乌拉尔阻塞 季节特征 年际变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7年北极秋季低云变化及其可能原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雪 刁一娜 孙瑞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31,41,共11页
本文通过对2001—2017年秋季北极低云的多源数据的分析,展示了本世纪以来北极秋季低云的变化,并为其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的解释。卫星和再分析数据表明,秋季北极有冰海面低云存在减少的趋势,且在北极边缘海区表现为950 hPa(约500 m)... 本文通过对2001—2017年秋季北极低云的多源数据的分析,展示了本世纪以来北极秋季低云的变化,并为其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的解释。卫星和再分析数据表明,秋季北极有冰海面低云存在减少的趋势,且在北极边缘海区表现为950 hPa(约500 m)以下近地面云显著减少。本文研究表明,在有冰海面上,低云减少的趋势与背景大气增暖导致的大气相对湿度降低有关,这一关系在80°N以北的北极中央区更明显。而在北极边缘海区,气旋活动对云的影响更重要。在有冰海面,气旋与低云的长期变化趋势相反,两者的年际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利用自组织映射(SOM,Self-Organizing Map)对所有气旋日垂直运动和云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无冰海面和有冰海面由于气旋垂直运动及背景(无气旋日)云分布的差异,气旋对云的影响存在差异。气旋在有冰海面导致低云减少为主,而在无冰海面导致低云增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低云 气旋 海冰 秋季云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侧降水对夏季欧亚遥相关年代际变化的调控作用
13
作者 刘逸璋 刁一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20-29,共10页
本文利用再分析数据,研究了1958—2020年夏季欧亚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以及青藏高原南侧降水对其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夏季欧亚遥相关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位相转折,由正位相转为负位相。夏季欧亚遥相关主要呈现为一支沿副热... 本文利用再分析数据,研究了1958—2020年夏季欧亚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以及青藏高原南侧降水对其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夏季欧亚遥相关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位相转折,由正位相转为负位相。夏季欧亚遥相关主要呈现为一支沿副热带急流自西向东传播的波列,其三个反气旋式异常环流中心分别位于北大西洋、里海以及朝鲜半岛,两个气旋式异常环流中心分别位于中欧和蒙古地区。随着其位相变化,这几个地区的环流形势发生了反转。与此同时,欧亚大陆降水和气温也产生了显著变化。夏季欧亚遥相关的变化与青藏高原南侧降水异常显著相关:青藏高原南侧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一方面可激发Rossby波向下游传播,另一方面则会影响青藏高原南侧的上升(下沉)运动,使得高空出现辐散(辐合),伴随着高空辐合辐散的涡度平流异常会作为Rossby波源促进夏季欧亚遥相关的维持和传播。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的变化通过大气桥作用改变南亚地区的对流层温度经向梯度,影响了南亚地区和青藏高原南侧的降水,并最终调控了夏季欧亚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欧亚遥相关 青藏高原南侧降水 年代际变化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