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后五四”时期的启蒙、爱情与“生活者”鲁迅——再读《伤逝》及其周边 |
凤媛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地域文化——兼及对江南文化和文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
凤媛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9
|
|
3
|
城市发展视野中的京味文学 |
凤媛
李蕾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4
|
新课程与新文学观:周作人1920年代燕大新文学课程建设再探 |
凤媛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5
|
新文学如何成为一种知识?——对1920-1930年代燕京大学英文系文学教育考察的另一种视角 |
凤媛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6
|
启蒙话语遮蔽下的现代生存叙事——关于《故乡》的一种解读 |
凤媛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7
|
江南故事,如何重续?——读格非的“江南三部曲” |
凤媛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8
|
《上海文学》的都市想象:以1990年代为中心 |
凤媛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9
|
城市化视域中的新世纪文学 |
凤媛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0
|
激活现代文学研究的经典性和当代性——刘勇教授访谈录 |
刘勇
凤媛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1
|
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
凤媛
|
《社会工作》
|
200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