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光温室墙体保温层最佳厚度的确定 被引量:11
1
作者 管勇 陈超 +3 位作者 马彩雯 胡万玲 凌浩恕 李德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2-550,共9页
【目的】研究目前国内日光温室复合结构墙体保温层的最佳厚度,为不同保温材料在日光温室墙体中的应用以及日光温室动态热性能分析提供参考。【方法】运用Energy Plus软件建立日光温室动态热性能分析模型,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基于... 【目的】研究目前国内日光温室复合结构墙体保温层的最佳厚度,为不同保温材料在日光温室墙体中的应用以及日光温室动态热性能分析提供参考。【方法】运用Energy Plus软件建立日光温室动态热性能分析模型,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基于建立的日光温室模型和提出经济分析模型,对北京和沈阳地区不同保温材料日光温室墙体保温层厚度进行优化分析。【结果】在典型气象条件下,采用挤塑聚苯乙烯(XPS)、发泡聚苯乙烯(EPS)、岩棉(RW)和玻璃棉(GW)四种保温材料,北京地区日光温室三重结构墙体中的保温层最佳厚度依次约为40、60、110和120 mm;沈阳地区该结构墙体中保温层最佳厚度依次约为50、70、120和130 mm。【结论】分析四种材料的保温性能以及使用环境条件,日光温室墙体保温材料优先使用挤塑聚苯乙烯(XPS),其次是发泡聚苯乙烯(E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三重结构墙体 保温材料 最佳保温层厚度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筑热工原理的日光温室最佳朝向仿真计算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娜 陈超 +3 位作者 马彩雯 邹平 凌浩恕 张明星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12-2118,共7页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建造朝向直接影响日光温室截获太阳辐射的能力。【方法】以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为例,以日光温室前坡屋面截获太阳进光量最大为评价指标,结合太阳辐射随时间、日光温室所在地理位置动态变化规律,运用Energy Plus能耗模...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建造朝向直接影响日光温室截获太阳辐射的能力。【方法】以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为例,以日光温室前坡屋面截获太阳进光量最大为评价指标,结合太阳辐射随时间、日光温室所在地理位置动态变化规律,运用Energy Plus能耗模拟软件,研究该地区日光温室建造最佳朝向。【结果】乌鲁木齐地区冬季作物种植最不利生长期(11月1日至翌年2月28日),日光温室最佳朝向为南偏西10°。【结论】提出了日光温室建造最佳朝向仿真计算的方法,并通过实测及模拟的方法进行验证,为我国日光温室科学建造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最佳朝向 截获太阳辐射能 模拟仿真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相变蓄热墙体材料对日光温室热环境及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韩云全 陈超 +2 位作者 管勇 李琢 凌浩恕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9X期99-105,共7页
为改善日光温室作物的生长环境,将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相变畜热技术研究团队研制的复合相变蓄热墙体材料应用于种植番茄的日光温室北墙内表面。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种植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了复合相变蓄热墙体材料温室内的番... 为改善日光温室作物的生长环境,将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相变畜热技术研究团队研制的复合相变蓄热墙体材料应用于种植番茄的日光温室北墙内表面。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种植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了复合相变蓄热墙体材料温室内的番茄,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的形态指标始终好于未采用复合相变蓄热墙体材料的温室,而且前者的果实大,产量大幅提升。从温室北墙内表面温度、耕作层土壤温度、有效积温以及复合相变墙体蓄放热能力等方面,定量地评价了复合相变蓄热墙体对改善日光温室作物生长热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复合相变蓄热墙体 作物生长状况 对比试验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变材料蓄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5
4
作者 陈超 凌浩恕 +3 位作者 于楠 李娜 张明星 李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267-2272,共6页
为解决现有围护结构热性能评价方法无法适用于复合相变围护结构的问题,应用因次分析法和仿真模拟法,分析相变材料蓄热系数与其热物性的关系,进一步构建相变材料蓄热系数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相变材料的蓄热系数与其密度、导热系数... 为解决现有围护结构热性能评价方法无法适用于复合相变围护结构的问题,应用因次分析法和仿真模拟法,分析相变材料蓄热系数与其热物性的关系,进一步构建相变材料蓄热系数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相变材料的蓄热系数与其密度、导热系数、有效比热容的二次幂成正比关系;所研发的相变材料蓄热系数为16.20 W/(m^2·K),分别为夯实土壤、砌块砖和聚苯乙烯板的1.24倍、1.54倍和45倍。因此,在围护结构中添加相变材料可改善围护结构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相变材料在建筑中的高效应用与科学评价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蓄热 数学模型 蓄热系数 因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热响应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马云 蔺洁 +1 位作者 陈超 凌浩恕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5-131,共7页
通过实验,分别研究了初始运行模式和调控运行模式下供暖地面初始温度、系统供水温度、加热管间距、室外空气温度等参数变化对供暖地表面温度及房间空气温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持续供暖升温条件下,供暖地表面温度随时间呈指数规... 通过实验,分别研究了初始运行模式和调控运行模式下供暖地面初始温度、系统供水温度、加热管间距、室外空气温度等参数变化对供暖地表面温度及房间空气温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持续供暖升温条件下,供暖地表面温度随时间呈指数规律上升;系统初始运行模式下,供暖地面初始温度变化不影响地表面温度的变化规律,但影响其升温时间;系统调控运行模式下,影响系统持续供暖升温时间的关键参数有系统供水温度、加热管间距、辐射供暖地面结构构造及其材料热物性参数;房间空气温度的变化主要受供暖地表面温度水平的影响,受室外空气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围护结构内壁面温度与房间空气温度非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 通断式供暖 热响应特性 地表面温度 供水温度 管间距 室外空气温度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供冷地板表面温度简化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清清 陈超 +2 位作者 张叶 蔺洁 凌浩恕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6-501,共6页
基于目前关于地板结构层热工性能的二维数值计算方法和解析计算方法的结果对比分析,采用当量热阻法提出相应的修正计算式,由此形成一种可适应于供冷工况地板结构层热工设计的半解析简化计算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快捷地评价所设计的地... 基于目前关于地板结构层热工性能的二维数值计算方法和解析计算方法的结果对比分析,采用当量热阻法提出相应的修正计算式,由此形成一种可适应于供冷工况地板结构层热工设计的半解析简化计算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快捷地评价所设计的地板结构层地板表面温度的分布以及供水温度与速度、埋管间距、地板饰面层材料、地板构造特性等因素对地板结构层传热性能的影响,为地板辐射供冷系统热工性能的优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板辐射系统 供冷工况 地板传热特性 热工设计计算 简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光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容量配置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智筠贻 凌浩恕 +4 位作者 吴昊 朱轶林 沈昊天 徐玉杰 陈海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74-3888,共15页
风光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供能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风光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建立了系统的能量模型;综合考虑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提出了系统综合成本和碳排放量最低的目标;开发了改进型非支配... 风光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供能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风光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建立了系统的能量模型;综合考虑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提出了系统综合成本和碳排放量最低的目标;开发了改进型非支配遗传算法求解仿真模型,得到了多目标问题的帕累托最优解集,并通过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获得了系统的最优容量配置运行方案;利用线性规划软件CPLEX求解器开展了系统的运行调度优化,验证了该系统框架和优化调度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风光储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容量配置优化方法有效提高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实现了经济成本和碳排放量最低,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本文为可再生能源系统实现持续稳定可靠的供能和园区的低碳化转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能互补 风光储 容量配置 调度策略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日光温室墙体的相变材料热物性优化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邹平 姜鲁艳 +3 位作者 凌浩恕 马艳 马彩雯 史慧锋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9-147,共9页
建立日光温室计算传热模型,以室内空气温度和墙体内表面温度为指标,通过实验方法验证了所建立的传热模型准确性,最后分析相变材料相变温度、相变焓、导热系数、密度等热物性对室内最低温度和相变蓄热率的影响规律,确定被动式相变蓄热墙... 建立日光温室计算传热模型,以室内空气温度和墙体内表面温度为指标,通过实验方法验证了所建立的传热模型准确性,最后分析相变材料相变温度、相变焓、导热系数、密度等热物性对室内最低温度和相变蓄热率的影响规律,确定被动式相变蓄热墙体和主-被动式相变蓄热墙体的最佳相变材料热物性,阐明了实际应用时相变材料选择原则。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日光温室传热模型具有较高准确性,可用于日光温室墙体相变材料热物性优化;主-被动式相变蓄热墙体最佳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27℃,相变焓为200 kJ/kg,导热系数为0.35 W/(m·K),密度为440 kg/m3,被动式相变蓄热墙体最佳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26℃,相变焓为200 kJ/kg,导热系数为0.35 W/(m·K),密度为792 kg/m3;最佳相变材料热物性应用时,2种墙体室内最低温度均可达到15.0℃,但是被动式相变蓄热墙体的相变蓄热率较主-被动式相变蓄热墙体减小29.5%。本研究可为相变材料在日光温室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建筑 蓄热 相变材料 墙体 热物性 日光温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洁供暖储热技术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39
9
作者 凌浩恕 何京东 +2 位作者 徐玉杰 王亮 陈海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20年第3期861-868,共8页
推进北方地区建筑冬季清洁供暖,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目前清洁供暖技术种类繁多,各具特点,其中集成储热技术的清洁供暖技术是研究热点。为了全面分析清洁供暖储热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本文分析并总结了清洁供暖技术、储热技术的... 推进北方地区建筑冬季清洁供暖,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目前清洁供暖技术种类繁多,各具特点,其中集成储热技术的清洁供暖技术是研究热点。为了全面分析清洁供暖储热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本文分析并总结了清洁供暖技术、储热技术的性能特点和发展现状,并结合二者的性能,分析了典型清洁供暖储热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结果表明,清洁供暖技术分为清洁燃煤集中供暖技术、天然气供暖技术、电供暖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等其他清洁供暖技术。其中,利用储热技术的电供暖技术由于可以配合电网调峰,解决可再生能源电力波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储热技术分为显热储热技术、潜热储热技术和热化学储热技术。显热储热技术具有储热规模大、寿命长、成本低、技术成熟度高等优点,是研究最早、利用最广泛、最成熟的技术;潜热储热技术具有储热密度高、放热过程温度近乎恒定的优点,是目前主要研究和应用热点;热化学储热技术具有更大的能量储存密度可实现长期储存热能等优点,但处于实验室验证阶段。清洁供暖储热技术有逐步聚焦的趋势,主流技术包括水储热技术、高温固体电储热技术、相变电储热技术等。本研究可为我国北方清洁供暖技术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供暖 储热 显热储热 潜热储热 热化学储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高寒地区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供能系统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雯雯 徐玉杰 +4 位作者 丁捷 李瑞民 凌浩恕 谭雅倩 陈海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9年第4期678-688,共11页
面向高原高寒地区对稳定供热和供电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供能系统。该系统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水力发电、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储热系统、储电装置以及集成控制系统,实现了多种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 面向高原高寒地区对稳定供热和供电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供能系统。该系统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水力发电、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储热系统、储电装置以及集成控制系统,实现了多种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制定了一种考虑热电设备性能的实时能量管理策略,并建立了以年成本为主要优化目标的容量配置方法;利用该系统与优化方法对高原高寒地带民用住宅群的供能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案例对比分析,验证了该集成供能系统容量配置方法和能量管理策略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为高原高寒地区供能系统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高寒 可再生能源 储能 容量优化 能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蓄冷蓄热技术应用现状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俊 曹建军 +7 位作者 张利勇 刘亚奇 凌浩恕 徐玉杰 王亮 周学志 谢宁宁 陈海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847-1857,共11页
分布式能源系统具有能源利用率高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仍存在设计容量偏大、运行效率降低、耦合可再生能源系统安全性差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蓄冷蓄热技术被应用于分布式能源系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相关研究... 分布式能源系统具有能源利用率高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仍存在设计容量偏大、运行效率降低、耦合可再生能源系统安全性差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蓄冷蓄热技术被应用于分布式能源系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相关研究工作多为个例,缺少系统性整理和论述。本文从蓄冷蓄热材料发展现状出发,论述不同蓄冷蓄热材料的特点;然后总结分布式能源系统与蓄冷蓄热技术耦合应用现状,分析不同蓄冷蓄热技术的应用效果,确定基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蓄冷蓄热技术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水、熔盐、耐火砖、冰、石蜡、水合盐是较为适宜的商业应用蓄冷蓄热材料。与分布式能源系统耦合的蓄冷蓄热技术主要为水蓄冷、冰蓄冷、水蓄热、熔盐蓄热、相变蓄热、热化学蓄热技术,其中水蓄冷、冰蓄冷、水蓄热和熔盐蓄热技术耦合应用较为成熟,相变蓄热耦合应用处于示范应用阶段,热化学蓄热耦合应用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蓄冷蓄热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系统的耦合应用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可为我国分布式能源系统高效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能源 蓄冷 蓄热 显热 潜热 热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 被引量:8
12
作者 耿晓倩 徐玉杰 +4 位作者 黄景坚 凌浩恕 张雪辉 孙爽 陈海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971-2979,共9页
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储能技术,对其展开全生命周期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研究,对促进储能技术发展和政策制定有指导意义。本工作以10 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模型... 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储能技术,对其展开全生命周期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研究,对促进储能技术发展和政策制定有指导意义。本工作以10 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模型,基于实际机组、国家标准及相关文献等对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清单分析,获得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能耗、能效及二氧化碳排放,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全生命周期度电能耗和度电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5.653 MJ和36.73 g,净能量效率为63.68%;运行阶段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占比最大,分别为99.16%和90.49%;系统运行效率、系统寿命及发电时间都是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全生命周期能耗对系统运行效率的敏感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空气储能 全生命周期 能耗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热技术对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效益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曹建军 王俊 +6 位作者 张利勇 刘亚奇 凌浩恕 王亮 徐玉杰 周学志 陈海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5-392,共8页
为了综合分析蓄热技术对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效益,本工作以大连某办公建筑群太阳能、风能、燃气互补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蓄热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统耦合评价模型,分析了蓄热技术对可再生能源分布... 为了综合分析蓄热技术对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效益,本工作以大连某办公建筑群太阳能、风能、燃气互补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蓄热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统耦合评价模型,分析了蓄热技术对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电平衡、热平衡、燃料耗量及对环境温室效应、酸化效应和污染效应的影响,并利用静态经济性和动态经济性评价法,分析了水、导热油、耐火砖、水合盐、石蜡等蓄热技术应用的经济可行性。结果表明,在以电定热运行模式下,蓄热技术的引入对电平衡没有影响,但蓄热技术典型日可供暖14261.14 kW·h,减小63.95%燃气锅炉补热量,节约1822.74 m3燃气耗量,一次能源节约率为13.16%,进而减轻372165.90 g CO2造成的温室效应、278.30 g SO2造成的酸化效应和150.74 g PM2.5造成的污染效应;水、耐火砖、水合盐和石蜡蓄热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可行性,且以水蓄热技术最具优势,静态和动态投资回收期分别为4.91年和6.57年;导热油蓄热技术投资回收期较长,经济可行性较低。研究可为蓄热技术在分布式能源系统高效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热技术 分布式能源 可再生能源 节能 环保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3)O_(4)/CoO氧化还原反应储/释热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翔宇 王亮 +4 位作者 葛志伟 凌浩恕 林曦鹏 陈海生 彭珑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01-1708,共8页
Co_(3)O_(4)/CoO体系因其较高的储能密度和良好的反应特性,在中高温热化学储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不同的氧浓度和加热/冷却速率对Co_(3)O_(4)/CoO体系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的影响,并对还原反应动... Co_(3)O_(4)/CoO体系因其较高的储能密度和良好的反应特性,在中高温热化学储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不同的氧浓度和加热/冷却速率对Co_(3)O_(4)/CoO体系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的影响,并对还原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提高氧浓度和加热/冷却速率均能提高氧化还原速率,但是较高的氧浓度可能会抑制还原反应。而氧浓度和加热速率对还原反应焓的影响不明显。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还原反应符合随机成核模型Avrami-Erofeyev(A2)。经过优化计算,得到了较为精确的还原反应动力学模型,最终为基于金属氧化物氧化还原体系的热化学储热反应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储热 金属氧化物体系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