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劲松 赖琼玮 +5 位作者 黄闺 刘芳 吴丹 成超丽 罗秋兰 凌小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101,共3页
为研究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选择在新鲜油茶籽中,按不同比例添加严重霉变的油茶籽,分别混合粉碎后,120℃干燥至水分含量为4%~7%,然后冷却到50℃,分别投入榨油机进行压榨,称取所得油茶籽油,计算出油率,并将油茶籽油过滤,检... 为研究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选择在新鲜油茶籽中,按不同比例添加严重霉变的油茶籽,分别混合粉碎后,120℃干燥至水分含量为4%~7%,然后冷却到50℃,分别投入榨油机进行压榨,称取所得油茶籽油,计算出油率,并将油茶籽油过滤,检测其透明度、气味、滋味、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结果表明:霉变油茶籽对油茶籽出油率和油茶籽油气滋味、酸价影响较大,但没有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为了确保油脂品质,消除潜在风险,在榨油前应进行霉变油茶籽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霉变 压榨 油茶籽油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榨油茶籽油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谭传波 赖琼玮 +6 位作者 杨耀学 陈劲松 凌小辉 张俊天 黄闺 罗秋兰 刘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14,共3页
为寻求油茶籽浆液提取鲜榨油茶籽油的最佳条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提取条件。选择不同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自变量,提油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设计,并进行响应面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为寻求油茶籽浆液提取鲜榨油茶籽油的最佳条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提取条件。选择不同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自变量,提油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设计,并进行响应面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回归方程拟合性好,鲜榨油茶籽油提取工艺最佳条件为料液比40∶1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50 min。在最佳条件下,鲜榨油茶籽提油率为95.9%,且鲜榨油茶籽油提取工艺对鲜榨油茶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榨油茶籽油 提取 油茶籽浆液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反螺旋榨油机的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赖琼玮 杨耀学 +5 位作者 陈劲松 邓一军 凌小辉 吴丹 黄闺 成超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8-160,共3页
在双螺旋榨油机的基础上,对榨油机结构进行设计,制作尾端反螺旋和设计榨膛缝隙,可以有效增加榨油机内压力,降低压榨饼含油率约2个百分点,效果明显;同时以油茶籽为原料,控制油茶籽含壳率40%、入榨水分7%、入榨温度40℃为最佳,在此条件下... 在双螺旋榨油机的基础上,对榨油机结构进行设计,制作尾端反螺旋和设计榨膛缝隙,可以有效增加榨油机内压力,降低压榨饼含油率约2个百分点,效果明显;同时以油茶籽为原料,控制油茶籽含壳率40%、入榨水分7%、入榨温度40℃为最佳,在此条件下设备运转稳定,压榨饼含油率小于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螺旋 榨油机 油茶籽 含壳率 水分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茶油冷冻效果的因素分析
4
作者 黄闺 谭传波 +2 位作者 凌小辉 赖琼玮 吴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3-156,160,共5页
对3种不同工艺茶油(鲜榨茶油、原香茶油、精炼茶油)进行冷冻试验研究。研究温度、水分含量、含杂量、主要脂肪酸组成、反式脂肪酸含量、活性营养成分等多个因素对茶油冷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成不同工艺茶油冷冻效果不同的主要因素... 对3种不同工艺茶油(鲜榨茶油、原香茶油、精炼茶油)进行冷冻试验研究。研究温度、水分含量、含杂量、主要脂肪酸组成、反式脂肪酸含量、活性营养成分等多个因素对茶油冷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成不同工艺茶油冷冻效果不同的主要因素可能为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和保留的活性营养成分的含量不同引起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的精炼茶油,更易产生絮状析出物和冻结状态,含活性营养成分较多的鲜榨茶油和原香茶油在-4℃下会产生结晶颗粒析出物;冷冻温度、油脂中的水分含量、含杂量对所有工艺生产的茶油的冷冻效果均有影响,温度越低,冷冻速度越快,在-4℃下不同工艺茶油会产生不一样状态的冷冻析出物,而水分含量和含杂量越高,冷冻速度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冷冻 反式脂肪酸 活性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