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麦冬主要病虫害及防治策略
1
作者 曾华兰 孙小芳 +6 位作者 何爱坪 蒋秋平 何炼 魏太阳 况再银 代顺冬 叶鹏盛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76-78,共3页
麦冬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也是四川省的著名道地大宗药材,在四川具有悠久的栽种历史。麦冬的种植效益高,以连作为主,导致连作障碍凸显。通过产区调查,明确了川麦冬的主要病虫害为根腐病、黑斑病、根结线虫病、白绢病和蛴螬,并研究了主要... 麦冬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也是四川省的著名道地大宗药材,在四川具有悠久的栽种历史。麦冬的种植效益高,以连作为主,导致连作障碍凸显。通过产区调查,明确了川麦冬的主要病虫害为根腐病、黑斑病、根结线虫病、白绢病和蛴螬,并研究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规律,建立了以土壤处理和种苗处理为基础,理化诱控为保障,生物防治为核心和化学药剂应急的绿色防控策略,推进农药的减量增效,提高川麦冬产品的安全性,促进“川药”提质增效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 病虫害 发生规律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对绿豆产量质量的影响
2
作者 代顺冬 曾华兰 +7 位作者 张骞方 华丽霞 韦树谷 何炼 孙小芳 况再银 蒋秋平 叶鹏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1-160,共10页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对绿豆产量单一指标及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影响,为绿豆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为试验因素,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开展田间试验,测定干籽粒重、纯...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对绿豆产量单一指标及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影响,为绿豆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为试验因素,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开展田间试验,测定干籽粒重、纯粮率、蛋白质、脂肪、淀粉5项产量质量指标,采用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权重,确定各单一指标权重,并运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构建绿豆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建立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与产量单一指标及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开展主因素、单因素、交互效应及优化方案分析。干籽粒重、纯粮率、蛋白质、脂肪、淀粉权重分别为0.4070、0.2112、0.1246、0.0949、0.1623。当其他因素为中间水平时,绿豆产量单一指标及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分别随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增加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变化。各因素对绿豆产量单一指标、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主效应表现为密度>施钾量>施磷量>施氮量。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之间存在正交互作用。密度为173004~194590株/hm^(2),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N 67.33~77.84 kg/hm^(2)、P2O5107.26~116.75 kg/hm^(2)、K_(2)O86.90~90.81 kg/hm^(2),绿豆产量、产量质量综合均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密度 氮、磷、钾肥用量 产量 质量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与钒钼黄比色法在有效磷含量测定中的应用比较
3
作者 华丽霞 代顺冬 +6 位作者 何炼 叶鹏盛 孙小芳 况再银 曾华兰 蒋秋平 张敏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7-252,共6页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以及肥料中的有效磷含量进行检测,为配方施肥提供重要依据,有效磷检测方法的准确性是评判肥料质量高低、实现配方施肥的关键。研究对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与钒钼黄比色法这两种有效磷检测...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以及肥料中的有效磷含量进行检测,为配方施肥提供重要依据,有效磷检测方法的准确性是评判肥料质量高低、实现配方施肥的关键。研究对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与钒钼黄比色法这两种有效磷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进行了比较,明确了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在213.6 nm条件下的磷检出限为0.05 mg/L,钒钼黄比色法在400 nm检测波长的灵敏度最高,检出限为0.32 mg/L。对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准确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对不同浓度的有效磷检测准确度均高于96%,其准确度受磷浓度的影响小;传统的钒钼黄比色法检测准确度受磷浓度、检测波长影响较大,对磷含量低于5 mg/L的样品检测准确度下降,且低于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的检测准确度。研究结果认为对于未知浓度范围的样品,钒钼黄比色法在400 nm波长检测条件下的检测结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磷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钒钼黄比色法 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生产僵蚕菌种质量检验 被引量:1
4
作者 孙佩 叶霄 +2 位作者 童文 龙燕梅 况再银 《农学学报》 2022年第5期47-53,76,共8页
本研究旨在保障人工养殖僵蚕成功,建立人工生产僵蚕菌种(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检验方法和质量评价指标。以不同来源僵蚕菌种为试材,用血球计数板对萌发后的孢子计数,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杂菌和球孢白僵菌落数。液固双相发酵制备的僵蚕菌... 本研究旨在保障人工养殖僵蚕成功,建立人工生产僵蚕菌种(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检验方法和质量评价指标。以不同来源僵蚕菌种为试材,用血球计数板对萌发后的孢子计数,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杂菌和球孢白僵菌落数。液固双相发酵制备的僵蚕菌种,萌发活孢数和平板活孢数均>10^(10)孢子/g,真菌杂菌数<10^(5) CFU/g,细菌杂菌数小于<10^(4) CFU/g;自然僵蚕菌种萌发活孢数和平板活孢数均<10^(10)孢子/g,真菌杂菌数>10^(5) CFU/g,细菌杂菌数>10^(8) CFU/g。建立的僵蚕菌种检验方法可行,液固双相发酵法制备的僵蚕菌种各项指标均优于自然僵蚕菌种,可在人工僵蚕基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僵蚕 液固双相发酵法 球孢白僵菌孢子 萌发孢子数 杂菌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