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镇压强度和镇压次数对旱作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1
作者 肖宇 冯珺珩 +2 位作者 滕霄 王秀领 卢相义 《作物研究》 2024年第6期458-463,共6页
为了确定播后镇压强度和镇压次数对旱作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沧麦6005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因素为镇压强度,设置3个水平(120、150、180 kg/m),副区因素为镇压次数,同样设置3个水平(播后镇压、播后镇压+越冬镇压、播后镇压+越冬镇... 为了确定播后镇压强度和镇压次数对旱作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沧麦6005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因素为镇压强度,设置3个水平(120、150、180 kg/m),副区因素为镇压次数,同样设置3个水平(播后镇压、播后镇压+越冬镇压、播后镇压+越冬镇压+返青镇压),分析不同处理旱作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播后采用150 kg/m的强度镇压,越冬期采用120 kg/m的强度镇压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强小麦苗期分蘖能力,提高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和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延缓光合作用时间,且其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较不进行镇压的处理组分别提高31.29%、23.67%、24.32%和14.25%,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分别提高20.41%、9.62%和31.71%。综合分析,旱作条件下,冬小麦播后用150 kg/m的强度镇压、越冬期用120 kg/m的强度镇压能够有效提高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镇压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评估湖北省不同稻作系统不同管理措施温室气体排放的周年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梦琴 李成芳 +5 位作者 盛锋 冯珺珩 胡权义 陈淯琨 周浩之 刘天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80-1492,共13页
为了探究不同管理措施对湖北省主要稻作系统CH4和N2O周年排放的影响,利用田间观测数据验证DNDC模型后,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模拟和测算湖北省不同稻作系统温室气体的周年排放。本研究于2019年在鄂西北的枣阳市设置水稻-小麦(RW)、水... 为了探究不同管理措施对湖北省主要稻作系统CH4和N2O周年排放的影响,利用田间观测数据验证DNDC模型后,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模拟和测算湖北省不同稻作系统温室气体的周年排放。本研究于2019年在鄂西北的枣阳市设置水稻-小麦(RW)、水稻-再生稻(RO)稻作系统,在鄂东南的武穴市设置RO、水稻-油菜(RR)稻作系统,在江汉平原的潜江市设置RW、RO、RR稻作系统,每个稻作系统均设置常规栽培和优化栽培(包括氮肥深施、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等)两个模式,通过静态箱法测定温室气体CH4和N2O的周年排放特征。大田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稻作系统不同栽培模式下CH4和N2O排放实测值与模拟值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值为19.3%~24.2%,模型拟合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DNDC模型模拟和估算结果表明,湖北省稻作区增温潜势(GWP)表现为江汉平原>鄂东南>鄂西北,不同区域稻作系统CH4的排放总量、N2O的排放总量和GWP均表现为RW>RO>RR。优化栽培管理模式可以明显减少CH4和N2O排放,与常规栽培管理模式相比,优化栽培管理模式下RW、RO和RR的单位面积CH4排放量分别降低9.5%~18.0%、7.3%~18.4%和18.2%~22.4%,N2O排放量分别降低4.2%~14.2%、6.9%~24.7%和8.8%~18.1%。优化栽培管理后,各地区的GWP表现为,鄂西北:襄阳>十堰>神农架;鄂东南:黄冈>咸宁>武汉>黄石>鄂州;江汉平原:荆州>荆门>孝感>随州>天门>仙桃>潜江。优化栽培管理模式下鄂西北、鄂东南和江汉平原稻田CH4周年排放总量较常规栽培管理模式分别降低11.8%、14.4%和16.3%,稻田N2O周年排放总量分别降低82.4%、77.5%和83.0%。本研究结果表明,DNDC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湖北省不同稻作系统下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优化稻作管理模式对稻田生产具有好的减排效果,为在湖北省推广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系统 优化管理 DNDC模型 甲烷 氧化亚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