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2mapping定量评估子宫内膜纤维化所致结合带及外肌层变化
1
作者 陈玉灿 梁欢欢 +6 位作者 周楠 朱慧 姜佩佩 胡清 冯永静 胡娅莉 周正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1-1124,共4页
目的观察T2 mapping定量评估子宫内膜纤维化所致结合带及外肌层变化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73例经宫腔镜证实子宫内膜纤维化的不孕症患者(病变组)及33名健康育龄期女性(对照组),于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行MR检查,测量子宫体部正中矢状面子宫... 目的观察T2 mapping定量评估子宫内膜纤维化所致结合带及外肌层变化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73例经宫腔镜证实子宫内膜纤维化的不孕症患者(病变组)及33名健康育龄期女性(对照组),于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行MR检查,测量子宫体部正中矢状面子宫前壁、后壁及底壁结合带厚度、结合带T2值和外肌层T2值,计算各参数测值的均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观察结合带平均厚度和平均T2值及外肌层平均T2值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及其联合评估子宫内膜纤维化的效能。结果病变组子宫前壁、后壁、底壁结合带厚度及其平均厚度和T2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组间子宫前壁、后壁、底壁及平均外肌层T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宫结合带平均厚度和平均T2值及其联合评估子宫内膜纤维化的效能均良好(AUC分别为0.839、0.822、0.922),以二者联合效能最高(P均<0.01)。结论T2 mapping可定量评估子宫内膜纤维化所致结合带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纤维化 不育 女性 磁共振成像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纤维化的MRI表现 被引量:3
2
作者 冯永静 姜佩佩 +4 位作者 周楠 胡清 孙双双 胡娅莉 周正扬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38,44,共5页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纤维化的子宫结构改变在MRI上的表现。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53例经宫腔镜证实子宫内膜纤维化的不孕症患者和34名健康的育龄期女性。所有参与者均在围排卵期进行MRI常规序列的扫描。测量患者组和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厚度(en...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纤维化的子宫结构改变在MRI上的表现。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53例经宫腔镜证实子宫内膜纤维化的不孕症患者和34名健康的育龄期女性。所有参与者均在围排卵期进行MRI常规序列的扫描。测量患者组和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EMT)、结合带厚度(junctional zone thickness,JZT)及宫腔长径(length of uterine cavity,LUC)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建立联合模型用于预测子宫内膜纤维化。结果患者的EMT[(7.46±1.14)mm]明显低于正常志愿者[(11.09±2.26)mm](P<0.01),患者的LUC[(30.79±4.15)mm]明显低于正常志愿者[(36.50±3.25)mm](P<0.01),患者的JZT[(6.39±1.80)mm]明显高于正常志愿者[(3.98±1.16)mm](P<0.01)。EMT、LUC、JZT以及联合模型对子宫内膜纤维化均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其AUC值分别是0.917、0.853、0.883和0.974,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单独参数(P均<0.05)。结论MRI可以对子宫内膜纤维化患者的子宫整体形态的改变进行直观和动态地评估,方便临床随诊,可以协助临床医生掌握子宫内膜纤维化的疾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化 子宫内膜 结合带 宫腔 不孕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分析
3
作者 冯永静 文珊辉 +2 位作者 王铁梅 滕跃辉 夏舒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78-981,共4页
目的:探讨颌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颌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4例患者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24例颌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男17例,女7例。24例中16例患者在确诊前进行过... 目的:探讨颌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颌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4例患者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24例颌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男17例,女7例。24例中16例患者在确诊前进行过抗炎治疗,6例患者在确诊前有拔牙治疗,2例患者行切开引流。骨质改变影像分型:溶骨型骨质破坏占17/24,混合型骨质破坏占5/24,牙槽骨吸收型占2/24。骨质破坏边缘的分型为:虫蚀型占8/24,浸润型占13/24,地图型占3/24,骨质破坏边缘分型在上下颌骨的不同部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3),下颌骨边缘破坏以虫蚀型为主,上颌骨病变边缘破坏以浸润型为主,发生在上下颌骨后部骨质改变溶骨型最多见。结论:颌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这有助于对其疾病的临床及影像辨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 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CT影像学特征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