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麝出血性肺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菌影疫苗的制备
1
作者 韩金洁 冯梦瑶 +2 位作者 房军洋 吕岱玥 王晶钰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4,共8页
为了科学有效防控林麝出血性肺炎,本试验对发生出血性肺炎的死亡林麝进行病理剖检,采取病变肺脏进行细菌分离纯化、生化和16S rRNA测序鉴定及耐药性检测,并制备菌影疫苗开展小鼠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从表现典型出血性肺炎病变的林麝... 为了科学有效防控林麝出血性肺炎,本试验对发生出血性肺炎的死亡林麝进行病理剖检,采取病变肺脏进行细菌分离纯化、生化和16S rRNA测序鉴定及耐药性检测,并制备菌影疫苗开展小鼠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从表现典型出血性肺炎病变的林麝肺脏样本中分离鉴定出3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小鼠均有致病性,药敏试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采用0.4 mg/mL氢氧化钠溶液裂解大肠杆菌分离株制备菌影疫苗,以0.5×10^(8)CFU/只剂量2次免疫小鼠后能提供100%的免疫保护。结果表明,从患出血性肺炎的林麝肺脏中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制备的菌影疫苗对小鼠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为林麝大肠杆菌性出血性肺炎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出血性肺炎 大肠杆菌 分离鉴定 菌影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干接缝装配式桥墩概率性地震损伤特性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江辉 李辰 +2 位作者 冯梦瑶 罗萌 马馨怡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6-574,共9页
为研究装配式桥墩的地震损伤特性,建立了干接缝拼装桥墩的纤维模型,以150条近场地震动为激励,开展了不同混凝土强度、初始预应力水平及节段个数的预制拼装桥墩增量动力分析,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获得了拼装桥墩和同尺寸现浇桥墩的地震易... 为研究装配式桥墩的地震损伤特性,建立了干接缝拼装桥墩的纤维模型,以150条近场地震动为激励,开展了不同混凝土强度、初始预应力水平及节段个数的预制拼装桥墩增量动力分析,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获得了拼装桥墩和同尺寸现浇桥墩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相较于现浇桥墩,拼装桥墩各级损伤状态的超越概率更大.当混凝土强度在C30~C45范围内变化时,提高强度可降低拼装桥墩发生轻微、中等及严重损伤的概率;鉴于高强混凝土的脆性特性,混凝土强度超过C50时则会增大桥墩完全破坏的概率.当初始预应力水平为30%~50%时,提高预应力对轻微及中等损伤的发生概率影响不大,但会增加桥墩严重损伤及完全破坏的概率.当节段个数在2~8范围内变化时,对桥墩各级损伤状态超越概率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桥墩 IDA 非参数估计 核密度估计法 概率性地震损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发射和DIC特征的层状复合岩石力学损伤试验及模型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振 亓宪寅 +2 位作者 冯梦瑶 王胜伟 付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9-126,133,共9页
为研究层状复合岩石的力学损伤特性,以深部致密储层砂岩及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制备层状复合类岩石,开展单轴压缩试验并辅以声发射系统及数字图像修正(DIC)系统全过程监测,得到层状复合岩石的强度及弹性模量等物理力学... 为研究层状复合岩石的力学损伤特性,以深部致密储层砂岩及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制备层状复合类岩石,开展单轴压缩试验并辅以声发射系统及数字图像修正(DIC)系统全过程监测,得到层状复合岩石的强度及弹性模量等物理力学参数。研究声发射振铃计数与岩石损伤演化过程对应规律,将单轴压缩下层状复合岩石损伤过程划分为初始损伤、损伤稳定发展及损伤加速三个阶段。以声发射内部损伤演化特征及DIC表面损伤演化特性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双损伤因子表征的层状复合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3类岩石中,A类岩石的强度及弹性模量分别高于B类岩石21%和24%,AB类层状复合岩石的强度及弹性模量则低于B类岩石3%和4%。A类岩石以拉伸破坏为主,B类岩石多呈单斜面剪切破坏,AB类复合岩石主要沿胶结层理面或强度较弱部分产生拉伸-剪切滑移型破坏。三类岩石加载初期声发射活动较弱,在峰值应力时信号值达到最大。文中提出的模型合理地揭示了单轴压缩下层状复合岩石内部结构发展与外部裂纹萌发、扩展与贯通的损伤演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复合岩石 相似材料 声发射 数字图像修正(DIC) 单轴压缩 力学损伤特性 损伤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导率调控介孔二氧化硅增透膜透过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宇 祁晓玉 +2 位作者 冯梦瑶 孙楠楠 赵翠莲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0-84,共5页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体,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利用酸催化的形式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增透膜液。采用浸渍提拉法在硼硅玻璃基片上进行镀膜,利用马弗炉对膜层进行固化处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导率仪对膜...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体,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利用酸催化的形式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增透膜液。采用浸渍提拉法在硼硅玻璃基片上进行镀膜,利用马弗炉对膜层进行固化处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导率仪对膜的透过性能及膜液的电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溶剂在6个月的长期挥发下会导致膜液电导率由243μS/cm增大到266μS/cm,相同的提拉速度会使得膜层变厚,透过率峰值出现“红移”现象,300~2500 nm的平均透光率由96.7%降为96.0%。通过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拟合可知,膜液电导率与二氧化硅浓度成简单的线性关系,与最优提拉速度成单指数函数关系,使用膜液电导率对标稀释的方法可使所镀膜层透过率得到恢复,能在不影响生产效率的前提下保证膜层产品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增透膜 溶剂挥发 溶胶-凝胶法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