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磷矿中分离轻稀土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冯林永 蒋训雄 +4 位作者 汪胜东 范艳青 蒋伟 张登高 刘巍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9-91,共3页
针对磷矿中伴生轻稀土元素进行了硝酸浸出的影响因素研究与TBP萃取探索实验。在硝酸浸出过程中,随浸出时间延长、温度升高、酸度增加及液固比的增大,轻稀土浸出率增大,在液固比2.5∶1、60℃、45%酸度、时间2 h的条件下,浸出率达99%以上... 针对磷矿中伴生轻稀土元素进行了硝酸浸出的影响因素研究与TBP萃取探索实验。在硝酸浸出过程中,随浸出时间延长、温度升高、酸度增加及液固比的增大,轻稀土浸出率增大,在液固比2.5∶1、60℃、45%酸度、时间2 h的条件下,浸出率达99%以上。经50%TBP三级逆流萃取,相比为2,萃取率达99.2%,轻稀土总回收率大于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矿 轻稀土 硝酸浸出 TBP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状低品位氧化锌矿浸出新技术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冯林永 沈庆峰 +2 位作者 谢克强 金炳界 杨显万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71,76,共4页
针对氧化锌块矿直接柱碱浸时锌的浸出率偏低的问题,将块矿破碎到2mm以下,与5%的水泥混合,制粒并固化,得到直径在5~8mm之间的颗粒。固化3、10、45d的颗粒再进行浸出,锌的最大浸出率分别为91.6%(浸出7d内)、89.1%(浸出25d内)、76.4%(浸出... 针对氧化锌块矿直接柱碱浸时锌的浸出率偏低的问题,将块矿破碎到2mm以下,与5%的水泥混合,制粒并固化,得到直径在5~8mm之间的颗粒。固化3、10、45d的颗粒再进行浸出,锌的最大浸出率分别为91.6%(浸出7d内)、89.1%(浸出25d内)、76.4%(浸出25d内)。减少固化时间能够缩短反应时间、增加颗粒中锌的溶解以及减少浸出剂中初始锌浓度的影响。实验表明颗粒最少需固化3d。动力学研究表明,浸出过程受浸出剂通过脉石层的扩散控制,表观速率常数分别为3.33×10-2d-1、9.18×10-3d-1、5.82×10-3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品位氧化锌矿 铵浸 柱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渣制备人造金红石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范艳青 蒋训雄 +4 位作者 汪胜东 蒋伟 冯林永 张登高 刘巍 《矿冶》 CAS 2012年第4期50-53,共4页
对钛渣制备人造金红石进行了研究,通过在高温下NaOH与钛渣中含硅矿物的反应,破坏对杂质铁形成包裹的硅酸盐,焙砂水浸脱硅后,再经酸浸除铁等杂质,煅烧得到TiO2含量大于92%的高品质人造金红石。通过考察影响因素,确定钛渣制备人造金红石... 对钛渣制备人造金红石进行了研究,通过在高温下NaOH与钛渣中含硅矿物的反应,破坏对杂质铁形成包裹的硅酸盐,焙砂水浸脱硅后,再经酸浸除铁等杂质,煅烧得到TiO2含量大于92%的高品质人造金红石。通过考察影响因素,确定钛渣制备人造金红石最佳工艺参数。按钛渣中铝、硅含量理论计算的4.5倍摩尔比加入氢氧化钠混匀,在900℃焙烧2 h。焙砂在液固比1∶1、常温下水浸出1 h脱硅;水洗样在液固比4∶1,盐酸浓度18%,浸出温度90℃,浸出时间4 h条件下进行了酸浸除杂;酸浸样在900℃下煅烧1 h制备人造金红石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渣 人造金红石 碱焙烧 酸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干馏方法提取褐煤中锗并制备焦炭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家敏 雷霆 +3 位作者 张玉林 刘志斌 冯林永 邹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9-72,共4页
采用干馏原理和方法,设计了从褐煤中提锗的同时制备焦炭的工艺流程,研究褐煤在不同干馏温度、时间、气氛下锗的挥发特性及挥发后残余物的特性。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可使褐煤中锗有效挥发,挥发锗后的残余物经洗选处理可获得优质焦炭。
关键词 褐煤 干馏 焦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锰结核改性吸附锂离子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范艳青 蒋训雄 +2 位作者 汪胜东 赵磊 冯林永 《矿冶》 CAS 2008年第3期41-45,共5页
深海锰结核和锂盐通过固相合成反应制备锂离子筛前驱体,通过酸洗转型得到离子筛。该离子筛的成功合成在以天然矿物制备锂离子筛方面取得突破,对深海锰结核的非冶炼利用,开发功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锂离子筛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19.5mg/g... 深海锰结核和锂盐通过固相合成反应制备锂离子筛前驱体,通过酸洗转型得到离子筛。该离子筛的成功合成在以天然矿物制备锂离子筛方面取得突破,对深海锰结核的非冶炼利用,开发功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锂离子筛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19.5mg/g,Li+的离子分配系数Kd值远大于其他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离子的Kd值,锂钾、锂镁、锂钙等的分离因数非常大,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锰结核 离子筛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锰结核处理氨氮废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登高 蒋训雄 +1 位作者 汪胜东 冯林永 《矿冶》 CAS 2012年第3期87-90,共4页
以大洋锰结核为原料处理氨氮废水,考察了吸附时间、温度、初始NH4+浓度、液固比及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绘制了吸附等温线。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0℃,时间24 h,粒度-0.074 mm占82.6%,NH4+浓度375.4 mg/L,液固比100∶1,溶液pH值6的条件... 以大洋锰结核为原料处理氨氮废水,考察了吸附时间、温度、初始NH4+浓度、液固比及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绘制了吸附等温线。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0℃,时间24 h,粒度-0.074 mm占82.6%,NH4+浓度375.4 mg/L,液固比100∶1,溶液pH值6的条件下,吸附NH4+的量达到20.43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锰结核 氨氮废水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束溅射Si薄膜的低温晶化生长
7
作者 宋超 杨瑞东 +1 位作者 冯林永 杨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0-142,共3页
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在低生长束流(4~10mA)范围内,对低温(25~300℃)Si薄膜的晶化进行了研究。由Raman和XRD表征分析得出:在300℃采用6mA的生长束流,可在硅衬底上得到结晶性和完整性较好的Si外延薄膜;25℃时,在硅衬底上得到Si薄膜的多... 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在低生长束流(4~10mA)范围内,对低温(25~300℃)Si薄膜的晶化进行了研究。由Raman和XRD表征分析得出:在300℃采用6mA的生长束流,可在硅衬底上得到结晶性和完整性较好的Si外延薄膜;25℃时,在硅衬底上得到Si薄膜的多晶结构,实现了Si薄膜的低温晶化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薄膜 离子束溅射 束流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MA在大洋富钴结壳稀有、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付强 汪胜东 +4 位作者 冯林永 贾木欣 温利刚 王清 赵伟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7-33,共7页
富钴结壳由于富含Co、Ni、Cu、Mo、Pt、Ti及REE等有价元素,且储量极为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目前对于这些元素的赋存形式缺乏系统研究,且多认为它们基本都是以类质同象或者吸附态的方式分布于铁锰水合氧化物中。为了深入研究富钴... 富钴结壳由于富含Co、Ni、Cu、Mo、Pt、Ti及REE等有价元素,且储量极为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目前对于这些元素的赋存形式缺乏系统研究,且多认为它们基本都是以类质同象或者吸附态的方式分布于铁锰水合氧化物中。为了深入研究富钴结壳中稀有、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利用矿物自动分析系统BPMA在寻找稀散金属方面的优势,找到了富钴结壳中多种未见报道的镍、铜、稀土和钼独立矿物,均呈微细粒包裹于铁锰水合氧化物及其它脉石矿物中,同时辅以化学物相等手段,查清了这些有价元素在各载体矿物中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既丰富了富钴结壳的矿物学内容,也为该类海底沉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该技术方法将为研究类似稀有金属矿床提供借鉴,有望在微观地质研究以及资源精细加工等方面取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独立矿物 赋存状态 BP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三氯化铁选择性浸出含铋铜精矿分离铜铋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峰 汪胜东 +3 位作者 冯林永 蒋训雄 张登高 刘巍 《矿冶》 CAS 2019年第2期43-46,共4页
采用盐酸与六水合三氯化铁体系浸出含铋铜精矿分离铜铋,浸出液水解沉淀制备氯氧铋产品,水解后液可通过硫化沉淀回收其中的铜。结果表明,铜铋分离最佳浸出条件为HCl 2mol/L,每公斤矿所属FeCl_3·6H_2O量为320g,液固比3∶1,浸出温度70... 采用盐酸与六水合三氯化铁体系浸出含铋铜精矿分离铜铋,浸出液水解沉淀制备氯氧铋产品,水解后液可通过硫化沉淀回收其中的铜。结果表明,铜铋分离最佳浸出条件为HCl 2mol/L,每公斤矿所属FeCl_3·6H_2O量为320g,液固比3∶1,浸出温度70℃,浸出时间3h。此条件下,铋的浸出率大于95%,铜精矿含铋由2.97%降至0.2%,符合行业标准。浸出液经中和水解可得到含铋大于65%的氯氧铋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铋铜精矿 盐酸-氯化铁体系 氯氧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含硫焙砂深度脱硫工艺研究
10
作者 李达 蒋训雄 +5 位作者 赵峰 汪胜东 张登高 冯林永 蒋伟 孙旭东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5-97,共3页
采用硫酸化焙烧-还原焙烧脱硫-溶出深度脱硫-拜耳法工艺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对溶出深度脱硫工序的溶出剂和溶出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碳酸钠溶液为溶出剂、用量为理论消耗量的3.5倍,溶出温度50℃,溶出时间60 min,溶... 采用硫酸化焙烧-还原焙烧脱硫-溶出深度脱硫-拜耳法工艺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对溶出深度脱硫工序的溶出剂和溶出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碳酸钠溶液为溶出剂、用量为理论消耗量的3.5倍,溶出温度50℃,溶出时间60 min,溶出液固比6∶1,在此条件下硫溶出率达到88%以上,脱硫渣中硫含量低于0.3%,达到拜耳法对铝土矿中硫含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脱硫 氧化铝 碳酸钠 溶出 焙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沉积物中稀土选矿损失的原因分析
11
作者 王明燕 方明山 +1 位作者 陈旭波 冯林永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23,共5页
大洋沉积物中,以独居石为主的稀土矿物和磷灰石是选冶工艺富集回收的目的矿物。在选矿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回收率仅为31.78%,损失比较严重。利用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鉴定,并结合电子探针、矿物自动分析仪(AMICS)等先进仪器对大洋沉积物... 大洋沉积物中,以独居石为主的稀土矿物和磷灰石是选冶工艺富集回收的目的矿物。在选矿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回收率仅为31.78%,损失比较严重。利用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鉴定,并结合电子探针、矿物自动分析仪(AMICS)等先进仪器对大洋沉积物中稀土选矿损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目的矿物粒度细,其与黏土矿物的嵌布关系密切且多以微细粒包裹体嵌布其中,并且黏土矿物含量高,因此导致尾矿中稀土分布率高,回收难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沉积物 赋存状态 稀土选矿 损失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