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层水平缝油藏底部注水研究
1
作者 冯晓伟 石立华 +2 位作者 张恒 吴东军 高飞龙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3期93-102,共10页
延长东部油田主力油层平均中深670 m、平均渗透率0.3~0.5 mD,为特超低渗浅层油藏,油井压裂时易形成水平裂缝,致使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出现快速水淹,造成油井产量大幅下降,采收率低。针对这一问题,在对水平缝注水渗流特征、压裂水平缝油... 延长东部油田主力油层平均中深670 m、平均渗透率0.3~0.5 mD,为特超低渗浅层油藏,油井压裂时易形成水平裂缝,致使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出现快速水淹,造成油井产量大幅下降,采收率低。针对这一问题,在对水平缝注水渗流特征、压裂水平缝油井水淹规律和底部注水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底部注水开发方式,并应用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3个参数综合表征水窜层位与非水窜层位特征,为底部注水选层提供依据;通过室内核磁共振在线测试及岩心流动驱替实验,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示踪剂测试等综合手段,对注水参数进行了优化。开展底部注水先导性试验的3个井组单井产油量由0.054 t/ d提高到0.179 t/ d,含水率由15%下降到10%,地层压力提高了0.18 MPa,预测最终采收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表明,当渗透率变异系数<0.5、突进系数<1.5、渗透率级差<5,注入速度为0.06 mL/ min,注水压力7 MPa时,注水开发效果最好。底部注水能够有效解决浅层水平缝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不佳的问题,为同类油藏的高效注水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水平缝油藏 底部注水 自发渗吸 驱替 矿场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高度对长直坑道内爆炸冲击波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勇 雒泓宇 +3 位作者 冯晓伟 胡宇鹏 张军 李海涛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15,共13页
为有效表征不同海拔坑道内爆炸冲击波的传播特征,利用非线性显式动力学有限元软件AUTODYN,研究了海拔高度对长直坑道内爆炸冲击波传播的影响规律,探讨了高海拔环境对坑道内冲击波传播的影响,基于量纲分析,建立了适用于不同海拔高度典型... 为有效表征不同海拔坑道内爆炸冲击波的传播特征,利用非线性显式动力学有限元软件AUTODYN,研究了海拔高度对长直坑道内爆炸冲击波传播的影响规律,探讨了高海拔环境对坑道内冲击波传播的影响,基于量纲分析,建立了适用于不同海拔高度典型坑道内冲击波峰值超压的计算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升高,坑道内爆炸冲击波波阵面传播速度与径向的冲击波参数偏差增大,平面波形成距离增加,冲击波峰值超压降低;在0~4000 m范围内,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 m,冲击波冲量降低约0.91%。结合Sachs无量纲修正方法和量纲分析,推导出不同海拔高度冲击波峰值超压的理论分析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的相对偏差不大于10%,能够为高海拔环境下坑道内爆炸冲击波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高度 坑道 爆炸冲击波 量纲分析 传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脉宽爆炸波与圆柱壳作用的波系演化与载荷分布特征
3
作者 张军 杨茂 +4 位作者 毛勇建 穆云飞 张焕好 陈志华 冯晓伟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4-107,共14页
长脉宽爆炸波与结构作用的波传播及其载荷分布规律是大型爆炸防护设计与安全评估的重要基础。为了掌握长脉宽爆炸波与圆柱壳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作用下圆柱壳表面的载荷分布规律,开展了100 ms级冲击波圆柱绕流的激波管试验,并采用大涡模... 长脉宽爆炸波与结构作用的波传播及其载荷分布规律是大型爆炸防护设计与安全评估的重要基础。为了掌握长脉宽爆炸波与圆柱壳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作用下圆柱壳表面的载荷分布规律,开展了100 ms级冲击波圆柱绕流的激波管试验,并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和高阶WENO-TCD(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tuned centered difference)混合格式进一步对150 ms长脉宽冲击波与圆柱作用过程的波系演化与压力分布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数值仿真与压力实测结果吻合较好,长脉宽作用下圆柱壳载荷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角度和高度相关性,背面压力高于侧面甚至与迎爆面相当,具有不同于传统短脉宽冲击波传播中的压力衰减模式。流场的压力云纹和波系三维结构演化揭示了侧端面的突然扩张是压力初期震荡及相比于正面和背面压力更低的主要原因;系列绕射激波在壳体背面碰撞与反射,以及序列减速激波在135°相位附近的驻定与叠加作用,是引起背面压力呈现出载荷整体提升的主要机制。此外,背风面上尾涡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受边界效应的影响是导致长脉宽圆柱壳载荷分布沿高度方向出现差异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脉宽 爆炸冲击波 圆柱壳 激波管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球和钨珠非正冲击下T800-CFRP层合板损伤特性的研究
4
作者 尚晓壮 刘瑶璐 +3 位作者 冯晓伟 胡宁 谭晓军 胡艳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5-147,共13页
通过试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T800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层合板在冰球和钨珠非正冲击作用下的损伤特性。首先开展了冰球和钨珠在给定工况下高速撞击T800-CFRP层合板试验,以此对仿真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然后讨论了T800-CFRP层... 通过试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T800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层合板在冰球和钨珠非正冲击作用下的损伤特性。首先开展了冰球和钨珠在给定工况下高速撞击T800-CFRP层合板试验,以此对仿真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然后讨论了T800-CFRP层合板在两种冲击体以不同冲击能量与冲击角度作用下的损伤特性及其差异性。研究表明:钨珠在冲击能量较低时就能对层合板造成穿孔损伤,但随着冲击能量增大层合板的损伤程度呈下降趋势;冰球对层合板造成损伤的冲击能量阈值与钨珠的相比要高很多,且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损伤程度明显加剧;钨珠在冲击角度为45°和60°时造成的损伤与正冲击的情况相比要更加严重,而冲击角度为30°时造成的损伤却小于正冲击的情况;冰球冲击时,层合板的损伤程度随冲击角度的增加而减小。该研究有助于深化对T800-CFRP层合板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损伤与破坏行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800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冰球 钨珠 非正冲击 损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变形/侵蚀耦合的弹体横截面积理论模型
5
作者 徐恒威 卢永刚 +2 位作者 李军润 冯晓伟 卢正操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7-104,共8页
弹体以中高速侵彻混凝土介质时,弹靶之间的高压作用导致弹体出现严重变形。同时,剧烈的摩擦作用使得弹体质量出现侵蚀,进一步导致侵彻性能显著下降。为深入研究中高速条件下弹体的侵彻行为,基于空穴膨胀理论和Alekseevskii-Tate模型,分... 弹体以中高速侵彻混凝土介质时,弹靶之间的高压作用导致弹体出现严重变形。同时,剧烈的摩擦作用使得弹体质量出现侵蚀,进一步导致侵彻性能显著下降。为深入研究中高速条件下弹体的侵彻行为,基于空穴膨胀理论和Alekseevskii-Tate模型,分别获得侵彻模式转变时对应的临界速度。在此基础上,考虑中高速侵彻下弹体变形和质量侵蚀的耦合效应,进而构建中高速侵彻下弹体横截面积的理论模型。为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及可靠性,与文献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临界速度理论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文献[6,11]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中高速侵彻下弹体在变形、侵蚀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侵彻后横截面积随初始撞击速度近似呈指数增大。变形效应导致弹体镦粗,侵蚀效应使得弹体表面材料被逐渐剥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速侵彻 弹体变形 质量侵蚀 临界侵彻速度 横截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铝陶瓷受冲击压缩破坏的细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冯晓伟 李俊承 +2 位作者 常敬臻 王洪波 胡文军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72-2479,共8页
利用激光速度干涉仪VISAR测试了平板冲击压缩下不同厚度氧化铝陶瓷样品的自由面速度历程。根据自由面速度历程上表征"破坏波"现象的二次压缩信号计算获得了破坏波的传播轨迹,指出陶瓷中破坏波的形成传播机制主要由细观力学行... 利用激光速度干涉仪VISAR测试了平板冲击压缩下不同厚度氧化铝陶瓷样品的自由面速度历程。根据自由面速度历程上表征"破坏波"现象的二次压缩信号计算获得了破坏波的传播轨迹,指出陶瓷中破坏波的形成传播机制主要由细观力学行为控制。进一步基于氧化铝陶瓷的细观扫描图像,构建了含晶相、玻璃相等细观特征的力学模型。数值模拟了冲击压缩下陶瓷材料的细观破坏过程,从细观层次分析了破坏波的形成传播机理。结果表明,陶瓷中破坏阵面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原生微缺陷在冲击载荷下的快速形核扩展过程,其传播特性满足扩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冲击压缩 氧化铝陶瓷 细观破坏 破坏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冲击玻璃破坏波传播过程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冯晓伟 刘占芳 +1 位作者 陈刚 姚国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3-186,共4页
分析平板冲击压缩下玻璃材料中破坏阵面的传播特性。结合已有实验结果,认为破坏波的传播为因试件表面微裂纹在冲击压缩下启裂、累积并向材料内部渗透过程,具有宏观扩散属性。建立玻璃材料的动态损伤本构关系及以表征材料损伤与破坏的微... 分析平板冲击压缩下玻璃材料中破坏阵面的传播特性。结合已有实验结果,认为破坏波的传播为因试件表面微裂纹在冲击压缩下启裂、累积并向材料内部渗透过程,具有宏观扩散属性。建立玻璃材料的动态损伤本构关系及以表征材料损伤与破坏的微裂纹浓度N为传播特征的扩散方程,描述破坏波的传播过程。数值模拟冲击压缩下K8玻璃中横向应力历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者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坏波模型 扩散方程 动态损伤本构 K8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路舵机控制PWM发生器的设计与Proteus仿真 被引量:16
8
作者 冯晓伟 王雷阳 李正生 《现代电子技术》 2011年第11期167-169,共3页
PWM脉宽信号调制是现代电子行业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脉冲信号,其典型应用就是舵机控制。以Proteus和Keil软件为基础,介绍了在Proteus环境下利用51单片机产生多路PWM脉冲的实现方法。最后以一个典型的应用实例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与可靠... PWM脉宽信号调制是现代电子行业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脉冲信号,其典型应用就是舵机控制。以Proteus和Keil软件为基础,介绍了在Proteus环境下利用51单片机产生多路PWM脉冲的实现方法。最后以一个典型的应用实例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实验证明,本系统可在单片机定时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同时对多个舵机的输出转角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WM 舵机控制 PROTEUS KEIL 单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应变率下冰破坏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冯晓伟 冯高鹏 方辉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3-228,368-369,共6页
为研究寒区流冰对水工/船舶结构的影响,需要获得不同流速冰载荷的特征,准静态下不同应变率条件下冰材料变形至破坏的特征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为此,开展了低温环境应变率10-2s-1至10-4s-1下淡水冰的单轴压缩试验。试验发现:随... 为研究寒区流冰对水工/船舶结构的影响,需要获得不同流速冰载荷的特征,准静态下不同应变率条件下冰材料变形至破坏的特征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为此,开展了低温环境应变率10-2s-1至10-4s-1下淡水冰的单轴压缩试验。试验发现:随着应变率减小,极限应力由18.51MPa降低至8.44MPa,达到极限应力后,试件承载能力由瞬间消失变为逐渐降低至稳态,试件破坏形貌由劈裂转变为周向膨胀,即由脆性转变为韧性破坏,转变应变率约为10-3s-1;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单轴压缩强度随应变率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大。通过对应力-应变曲线进行积分,给出了不同破坏形式下冰变形至破坏的临界应变能密度,发现脆/韧转变状态下加载至破坏所需能量最大,该能量特征主要由冰中微裂纹的萌生、断面摩擦、再结晶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坏形式 压缩极限应力 应变能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状内容描述子的点特征匹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冯晓伟 田裕鹏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8-111,116,共5页
针对两幅图像中特征点的匹配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形状内容描述子的点特征匹配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基于曲率尺度空间(CSS)的角点检测技术获得两幅图像中的角点及其所在的曲线;然后,计算两幅图像中每个角点的形状内容描述子,运用... 针对两幅图像中特征点的匹配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形状内容描述子的点特征匹配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基于曲率尺度空间(CSS)的角点检测技术获得两幅图像中的角点及其所在的曲线;然后,计算两幅图像中每个角点的形状内容描述子,运用χ2统计检验函数得到描述子的匹配度,对该匹配度进行评估,如果高于某一个阈值,则认为初始匹配成功;最后对初始匹配成功的点对,利用半局域限制完成点集之间的最终匹配。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匹配算法具有较高的点特征匹配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S角点提取算子 点特征匹配 形状内容描述子 半局域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小河东部油区长7段烃源岩特征研究
11
作者 贾树煜 张宇 +1 位作者 杨珀 冯晓伟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279-280,共2页
小河东部油区长7段发育良好烃源岩,为推进该地区石油勘探,需要深化该地区烃源岩认识。通过岩石热解、总有机碳、镜质体反射率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烃源岩特征。结果表明,小河东部油区长7段有机质丰度总体上为好的生油岩类型,泥岩样品TOC... 小河东部油区长7段发育良好烃源岩,为推进该地区石油勘探,需要深化该地区烃源岩认识。通过岩石热解、总有机碳、镜质体反射率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烃源岩特征。结果表明,小河东部油区长7段有机质丰度总体上为好的生油岩类型,泥岩样品TOC变化范围是3%~5%,样品生烃潜量S_1+S_2含量主体分布在5~15mg/g,平均含量为13.8mg/g。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研究区长7段有机质总体上为成熟。该烃源岩生排烃为该地区内石油聚集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河东部油区 长7段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89C52的二极管特性测试器的设计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晓伟 李正生 王雷阳 《电子设计工程》 2011年第6期50-52,共3页
利用单片机具有的智能程序控制的特点,设计了基于STC89C52单片机的"二极管特性测试器",可对二极管一般特性进行快速测试。通过稳定线性电流源给二极管加载恒定电流,然后由高精度模数转换器测试其压降,以此为基础可判断二极管... 利用单片机具有的智能程序控制的特点,设计了基于STC89C52单片机的"二极管特性测试器",可对二极管一般特性进行快速测试。通过稳定线性电流源给二极管加载恒定电流,然后由高精度模数转换器测试其压降,以此为基础可判断二极管好坏、检测二极管极性和测试二极管伏安特性等,避免了用万用表测试只能测得极性而不知其特性这一缺点。可用于电子设计制作过程中对二极管进行快速测试,以确定被测二极管是否满足电路的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极管 特性 测试器 单片机 电流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镁合金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冯晓伟 黎小辉 +1 位作者 戚文军 李志成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由于镁合金具有与人体骨接近的密度和弹性模量,再加上其生物可降解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本文评述了添加稀土元素对镁合金的力学性能及腐蚀行为的影响,介绍了生物医用镁合金的降解特... 由于镁合金具有与人体骨接近的密度和弹性模量,再加上其生物可降解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本文评述了添加稀土元素对镁合金的力学性能及腐蚀行为的影响,介绍了生物医用镁合金的降解特性及表面处理方法,并展望了可降解生物医用镁合金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用镁合金 生物降解 生物相容性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衰减正弦信号的采样及曲线拟合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晓伟 李正生 《兵工自动化》 2011年第10期75-78,共4页
为了更加准确地对起爆脉冲电流进行测量,提出一种起爆脉冲电流衰减正弦信号的采样及曲线拟合方案。通过上位机软件对ISA总线读取暂存于FIFO中的采样数据,设计了基于高速ADC+FIFO的数据采集模块,并对某武器系统输出的单次衰减正弦信号进... 为了更加准确地对起爆脉冲电流进行测量,提出一种起爆脉冲电流衰减正弦信号的采样及曲线拟合方案。通过上位机软件对ISA总线读取暂存于FIFO中的采样数据,设计了基于高速ADC+FIFO的数据采集模块,并对某武器系统输出的单次衰减正弦信号进行采样存储,根据采样结果进行曲线拟合。拟合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精确测量被测信号的幅度与周期,并绘制出信号波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 ADC FIFO 衰减正弦信号 曲线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质量钨合金动能块高速侵彻超高强度钢靶作用特性
15
作者 冯晓伟 李俊承 +4 位作者 卢永刚 王守乾 卢正操 刘闯 傅丹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7-178,共12页
为研究超高强度钢靶抗大质量钨合金动能块的侵彻性能及破坏特性,基于弹道炮开展了215 g圆柱形钨合金动能块高速侵彻半无限超高强度G50钢靶和低强度45钢靶试验,获得了不同速度侵彻下两种钢靶的侵彻深度和成坑体积。试验表明,不同于低强... 为研究超高强度钢靶抗大质量钨合金动能块的侵彻性能及破坏特性,基于弹道炮开展了215 g圆柱形钨合金动能块高速侵彻半无限超高强度G50钢靶和低强度45钢靶试验,获得了不同速度侵彻下两种钢靶的侵彻深度和成坑体积。试验表明,不同于低强度钢靶的近似圆柱体成坑特性,钨合金动能块侵彻超高强度钢靶时,在靶板内形成了类锥形弹坑,成坑侧面和坑底均有拉伸崩落裂纹;分析了超高强度钢靶的侵彻破坏特性,指出侵彻过程中钨合金动能块局部破碎引起靶板内的卸载拉伸剥落和动能块的侵彻锐化行为联合导致了类锥体弹坑的形成。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超高强度钢靶的高速侵彻破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度钢 大质量钨合金动能块 高速侵彻 侵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完全性腭裂术后软腭与腭咽闭合的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冯晓伟 李向军 +5 位作者 刘晓琳 窦晨雷 张晓 冯莹 张晓燕 邸璐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目的: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不完全性腭裂患者术后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探讨腭裂术后软腭与腭咽闭合功能的关联性及头颅侧位X线片在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河北医科... 目的: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不完全性腭裂患者术后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探讨腭裂术后软腭与腭咽闭合功能的关联性及头颅侧位X线片在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手术并定期复查的不完全性腭裂术后患者40例(VPC 15例,MVPI 10例,VPI 15例),正常对照组10例,对其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VPC组、MVPI组、VPI组的PU、PW、the need ratio、BC/BD、∠B_(2)PC_(2)总体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在以下截断点PW≥23.50 mm,the need ratio≥0.81,PU≤23.50 mm,矢状位软腭运动闭合程度≤0.858,∠B2PC2≤29°时认为有临床诊断意义。结论: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与软腭长度、动度均密切相关。术后可利用头颅侧位X线检查评估患者的腭咽闭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软腭长度 软腭动度 头颅侧位X线检查 腭咽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ADC实现非标准方波信号的频幅同测
17
作者 冯晓伟 李正生 《电子设计工程》 2011年第16期99-101,共3页
针对原测试非标准方波方波信号幅度和频率的测量电路分离的缺点,采取用PC104控制高速ADC和高速FIFO对非标准方波信号进行测量,配合一定的软件算法,可同时测得被测信号的频率和幅度值。通过对信号发生器输出的非标准方波的实际测量,证明... 针对原测试非标准方波方波信号幅度和频率的测量电路分离的缺点,采取用PC104控制高速ADC和高速FIFO对非标准方波信号进行测量,配合一定的软件算法,可同时测得被测信号的频率和幅度值。通过对信号发生器输出的非标准方波的实际测量,证明了所述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该方法可避免传统测试方法中测量电路复杂且分离,测试方法不能统一的缺点。可用于工程应用中需要同时测量信号频率和幅度的测试系统,有效提高测量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104 ADC 测频 测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东区马五段4亚段1小层与5亚段白云岩储层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冯晓伟 李浮萍 +3 位作者 赵忠军 罗顺社 吕奇奇 李进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5-29,5,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下古生界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五段4亚段1小层(O2m4(1)5)和5亚段(O2m55)分别为上、中组合中主力产气层,但两者在储层规模、储集性能上却相差较大。对比发现,O2m4(1)5储层厚度稳定,分布在局限蒸发环境含膏云坪微相...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下古生界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五段4亚段1小层(O2m4(1)5)和5亚段(O2m55)分别为上、中组合中主力产气层,但两者在储层规模、储集性能上却相差较大。对比发现,O2m4(1)5储层厚度稳定,分布在局限蒸发环境含膏云坪微相中,岩石类型主要为泥粉晶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和泥粉晶白云岩,孔隙空间为膏模孔、裂缝;O2m55储层在平面上呈珠串状分布,在云坪及颗粒滩微相分布较厚,岩石类型主要为粗粉晶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为晶间孔和少量的裂缝。白云岩成因及成岩作用的差异造成了2个层位储层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东区 储层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储集空间 白云岩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X炸药细观孔洞缺陷对其冲击点火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洪波 王旗华 +2 位作者 卢永刚 梁斌 冯晓伟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36,共6页
基于Monte-Carlo法的思想,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建立了考虑炸药颗粒尺寸、形状和位置随机分布的高聚物黏结炸药(PBX)的细观结构模型。通过计算比较了孔洞缺陷及缺陷大小对PBX炸药冲击点火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孔洞缺陷降低了炸药的临界... 基于Monte-Carlo法的思想,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建立了考虑炸药颗粒尺寸、形状和位置随机分布的高聚物黏结炸药(PBX)的细观结构模型。通过计算比较了孔洞缺陷及缺陷大小对PBX炸药冲击点火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孔洞缺陷降低了炸药的临界点火压力,提高了其冲击感度;随着孔洞缺陷尺寸的增大,炸药的临界点火压力逐渐下降,但当缺陷尺寸超过一定范围时,更大尺寸的孔洞缺陷并没有继续提高炸药的冲击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黏结炸药 PBX 细观结构模型 冲击点火 孔洞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结构冰球的高速撞击特性实验 被引量:5
20
作者 谭晓军 冯晓伟 +3 位作者 胡艳辉 谢若泽 杨世全 拜云山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6-145,共10页
为研究冰雹在不同撞击速度下的破碎特性及致损能力,通过空气炮加载技术,开展了单一性状冰球和层状结构冰球高速撞击刚性靶实验,利用测力杆记录了两种类型冰球在不同撞击速度下的撞击力时程曲线,并结合高速摄影技术研究了两类冰球的高速... 为研究冰雹在不同撞击速度下的破碎特性及致损能力,通过空气炮加载技术,开展了单一性状冰球和层状结构冰球高速撞击刚性靶实验,利用测力杆记录了两种类型冰球在不同撞击速度下的撞击力时程曲线,并结合高速摄影技术研究了两类冰球的高速撞击破碎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类冰球高速撞击刚性靶的宏观破碎特性相似,在碰撞初始阶段冰球已完全破碎,形成微颗粒团簇体,反向溅射角呈随撞击动能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与单一性状冰球撞击力曲线相比,层状结构冰球撞击力曲线中出现二次上升信号,推测是由于破碎界面在层间界面发生偏折,小球未完全破碎再次撞击测力杆所导致;高速撞击下层状结构冰球的撞击力高于单一性状冰球,推测是由于层间结构的存在延缓了冰球的破碎进程,提升了其在冲击方向传递动量的能力,进而产生了更高的撞击力。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冰雹在高速撞击下的破坏力学行为的认识,同时可为飞行器结构防护、冰雹撞击安全设计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结构冰球 高速撞击 撞击力 动态破碎 层间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