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齐变效应与场景重构:短视频平台中的“数字劳动时间”
1
作者
冯广圣
刘蕊婕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7,共9页
在马克思的时间观中,以人为叙事主体的时间结构包含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对立。数字劳动时间作为数字时代萌生于时间结构中的新角色,其概念具有特定的意涵,即数字劳动时间在与数字资本的深度融合不再局限于固有的劳动时间框架内,而是弥...
在马克思的时间观中,以人为叙事主体的时间结构包含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对立。数字劳动时间作为数字时代萌生于时间结构中的新角色,其概念具有特定的意涵,即数字劳动时间在与数字资本的深度融合不再局限于固有的劳动时间框架内,而是弥散于非雇佣劳动者的整个时间结构中,它是以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张力结构为载体的时间“存在”,这在诸多利益相关方竞逐的短视频平台上表现尤为明显。数字劳动时间在非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实践中产生“齐变效应”,表现为时间结构内部的转化、游离和侵占的时间异变等。这些非雇佣劳动者的数字劳动时间同时被技术量化、加速与套利,重构了数字劳动时间的全新场景。因此,为了实现数字劳动时间向人之主体性的复归,需要探索一条冲破数字资本桎梏的路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时间
时间结构
短视频平台
齐变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析十九世纪英国与时俱进的三次议会改革
被引量:
1
2
作者
冯广圣
《安康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10-13,共4页
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主要体现,它发端于18世纪,延伸到20世纪。其中19世纪三次大的议会改革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反映了英国社会变革的基本特征。适时而变,和平渐进的模式,这是英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英国
议会改革
选举权
民主政治
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回乡见闻”微博评论中关于乡愁的记忆书写
3
作者
丁倩
冯广圣
《艺术科技》
2024年第9期50-52,共3页
目的:媒介记忆是人类一切记忆的桥梁与纽带,作为社交媒体空间的微博,汇聚着大量网友的交流与讨论,无疑是研究媒介记忆的重要网络社区。文章探讨在“回乡见闻”微博评论中,乡愁的记忆书写方式及其表达与回归过程,揭示乡愁如何通过微博这...
目的:媒介记忆是人类一切记忆的桥梁与纽带,作为社交媒体空间的微博,汇聚着大量网友的交流与讨论,无疑是研究媒介记忆的重要网络社区。文章探讨在“回乡见闻”微博评论中,乡愁的记忆书写方式及其表达与回归过程,揭示乡愁如何通过微博这一社交媒体平台得以展现和传递。方法:文章借助网络大数据挖掘和情感分析法,以集体记忆和乡愁情感为理论基础,深入剖析微博“回乡见闻”话题中自主发声的传播主体建构的集体记忆与差异表达。结果:分析评论数据的关键词和情感倾向,发现微博“回乡见闻”话题不仅仅是春节仪式化的情感表达,更是乡愁的回归,人们在流动的地域和身份中表达着自己对家乡和过去的追忆,形成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乡愁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丰富的意象表达以及真挚的情感流露得以书写,微博评论的互动性也为乡愁的传播与共鸣提供了平台,使其在网络空间中得以扩散和深化。结论:乡愁在虚拟媒介的记忆书写是一种情感回归和文化认同的体现,为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提供了重要途径。深入探究乡愁记忆的情感内涵,传播好乡村故事,有助于建构人们对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乡见闻”
乡愁
微博评论
情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城市空间媒介赋能农村随迁老人融入城市探究
4
作者
潘甜甜
冯广圣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1期125-127,共3页
目的:在“流动中国”背景下,更多老年人发生了空间位移,高龄的农村随迁老人脱离原有社会关系进入相对陌生的城市场域后,面临的是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社会关系等的“水土不服”。对农村随迁老人来说,城市空间作为一种嵌入日常场域的实...
目的:在“流动中国”背景下,更多老年人发生了空间位移,高龄的农村随迁老人脱离原有社会关系进入相对陌生的城市场域后,面临的是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社会关系等的“水土不服”。对农村随迁老人来说,城市空间作为一种嵌入日常场域的实体媒介,对其生活场景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会对其融入城市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方法:文章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6名农村随迁老人进行为期3个月的观察和访谈,思考与探索城市空间作为一种媒介会对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生活产生何种影响。结果:城市空间有着与农村随迁老人过往所在的乡村空间截然不同的秩序。在城市中,农村随迁老人要面对的是家庭经济与任务、自我选择多重因素构建下的城市空间,其与以往乡村生活空间有所不同,而这会影响他们融入城市。结论:农村老人进入城市生活,脱离了原来熟悉的场域,对城市空间的使用处于弱势,这会影响其融入城市生活,但这不应是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应有的状态。因此,应让家庭、社区、随迁老人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建构、赋值意义等方式发挥城市空间的媒介作用,推动农村随迁老人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媒介赋能
农村随迁老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析吴冠中作品中展现的形式美
被引量:
6
5
作者
朱天慈
冯广圣
《美术教育研究》
2021年第10期22-23,共2页
吴冠中一直在探究"具象"和"抽象"、"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倡导"形式大于内容",反对"无形象"的艺术创作。该文通过分析吴冠中作品中的点、线、面,得出其表达形式美的方式,...
吴冠中一直在探究"具象"和"抽象"、"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倡导"形式大于内容",反对"无形象"的艺术创作。该文通过分析吴冠中作品中的点、线、面,得出其表达形式美的方式,解读其作品体现的抽象美,探讨他对于形式美的看法和对具象、抽象的把控。吴冠中作品中展现的形式美意在倡导艺术独立,这也是他对艺术美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冠中
形式美
艺术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齐变效应与场景重构:短视频平台中的“数字劳动时间”
1
作者
冯广圣
刘蕊婕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7,共9页
基金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21SJZDA15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3FXWB008)。
文摘
在马克思的时间观中,以人为叙事主体的时间结构包含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对立。数字劳动时间作为数字时代萌生于时间结构中的新角色,其概念具有特定的意涵,即数字劳动时间在与数字资本的深度融合不再局限于固有的劳动时间框架内,而是弥散于非雇佣劳动者的整个时间结构中,它是以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张力结构为载体的时间“存在”,这在诸多利益相关方竞逐的短视频平台上表现尤为明显。数字劳动时间在非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实践中产生“齐变效应”,表现为时间结构内部的转化、游离和侵占的时间异变等。这些非雇佣劳动者的数字劳动时间同时被技术量化、加速与套利,重构了数字劳动时间的全新场景。因此,为了实现数字劳动时间向人之主体性的复归,需要探索一条冲破数字资本桎梏的路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数字劳动时间
时间结构
短视频平台
齐变效应
Keywords
digital labor time
time structure
short video platform
simultaneous change effect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析十九世纪英国与时俱进的三次议会改革
被引量:
1
2
作者
冯广圣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处
《安康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10-13,共4页
文摘
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主要体现,它发端于18世纪,延伸到20世纪。其中19世纪三次大的议会改革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反映了英国社会变革的基本特征。适时而变,和平渐进的模式,这是英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英国
议会改革
选举权
民主政治
社会结构
Keywords
Britain
parliamentary reform
right of vote
分类号
D756.12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回乡见闻”微博评论中关于乡愁的记忆书写
3
作者
丁倩
冯广圣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艺术科技》
2024年第9期50-52,共3页
基金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城乡互望:乡村传播转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FXWB008
2021年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后疫情时代乡村传播的现实困境与模式重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SJZDA150。
文摘
目的:媒介记忆是人类一切记忆的桥梁与纽带,作为社交媒体空间的微博,汇聚着大量网友的交流与讨论,无疑是研究媒介记忆的重要网络社区。文章探讨在“回乡见闻”微博评论中,乡愁的记忆书写方式及其表达与回归过程,揭示乡愁如何通过微博这一社交媒体平台得以展现和传递。方法:文章借助网络大数据挖掘和情感分析法,以集体记忆和乡愁情感为理论基础,深入剖析微博“回乡见闻”话题中自主发声的传播主体建构的集体记忆与差异表达。结果:分析评论数据的关键词和情感倾向,发现微博“回乡见闻”话题不仅仅是春节仪式化的情感表达,更是乡愁的回归,人们在流动的地域和身份中表达着自己对家乡和过去的追忆,形成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乡愁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丰富的意象表达以及真挚的情感流露得以书写,微博评论的互动性也为乡愁的传播与共鸣提供了平台,使其在网络空间中得以扩散和深化。结论:乡愁在虚拟媒介的记忆书写是一种情感回归和文化认同的体现,为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提供了重要途径。深入探究乡愁记忆的情感内涵,传播好乡村故事,有助于建构人们对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回乡见闻”
乡愁
微博评论
情感分析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城市空间媒介赋能农村随迁老人融入城市探究
4
作者
潘甜甜
冯广圣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1期125-127,共3页
基金
2022年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智媒时代‘老漂族’新媒介使用困境与帮扶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XWB006。
文摘
目的:在“流动中国”背景下,更多老年人发生了空间位移,高龄的农村随迁老人脱离原有社会关系进入相对陌生的城市场域后,面临的是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社会关系等的“水土不服”。对农村随迁老人来说,城市空间作为一种嵌入日常场域的实体媒介,对其生活场景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会对其融入城市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方法:文章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6名农村随迁老人进行为期3个月的观察和访谈,思考与探索城市空间作为一种媒介会对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生活产生何种影响。结果:城市空间有着与农村随迁老人过往所在的乡村空间截然不同的秩序。在城市中,农村随迁老人要面对的是家庭经济与任务、自我选择多重因素构建下的城市空间,其与以往乡村生活空间有所不同,而这会影响他们融入城市。结论:农村老人进入城市生活,脱离了原来熟悉的场域,对城市空间的使用处于弱势,这会影响其融入城市生活,但这不应是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应有的状态。因此,应让家庭、社区、随迁老人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建构、赋值意义等方式发挥城市空间的媒介作用,推动农村随迁老人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媒介赋能
农村随迁老人
分类号
D669.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C912.3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析吴冠中作品中展现的形式美
被引量:
6
5
作者
朱天慈
冯广圣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1年第10期22-23,共2页
文摘
吴冠中一直在探究"具象"和"抽象"、"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倡导"形式大于内容",反对"无形象"的艺术创作。该文通过分析吴冠中作品中的点、线、面,得出其表达形式美的方式,解读其作品体现的抽象美,探讨他对于形式美的看法和对具象、抽象的把控。吴冠中作品中展现的形式美意在倡导艺术独立,这也是他对艺术美的追求。
关键词
吴冠中
形式美
艺术美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齐变效应与场景重构:短视频平台中的“数字劳动时间”
冯广圣
刘蕊婕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浅析十九世纪英国与时俱进的三次议会改革
冯广圣
《安康师专学报》
200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回乡见闻”微博评论中关于乡愁的记忆书写
丁倩
冯广圣
《艺术科技》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城市空间媒介赋能农村随迁老人融入城市探究
潘甜甜
冯广圣
《艺术科技》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试析吴冠中作品中展现的形式美
朱天慈
冯广圣
《美术教育研究》
2021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