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E专业认证视域下“颜色科学与技术”课程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1
作者 冯培勇 杜春燕 +1 位作者 黄新国 经鑫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133,148,共8页
随着教育领域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关注度不断提高,OBE专业认证成为衡量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此背景下,构建课程知识图谱有助于清晰呈现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联,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达成预期学习成果。本文以湖南... 随着教育领域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关注度不断提高,OBE专业认证成为衡量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此背景下,构建课程知识图谱有助于清晰呈现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联,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达成预期学习成果。本文以湖南工业大学“颜色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探索了如何在OBE专业认证视域下,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知识图谱,以提升教学质量,助力高等教育数智化教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专业认证 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茶薪菇产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 被引量:12
2
作者 冯培勇 钟旭生 +2 位作者 杨立红 韩立亚 金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62-165,共4页
用响应面法对茶薪菇产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用Plackett-Burman法筛选出三个影响较大的重要因素,分别为:碳源、初始pH值和发酵时间,然后进行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佳响应面区域,最后通过Box-Behnken设计,利用SAS软件进行回归... 用响应面法对茶薪菇产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用Plackett-Burman法筛选出三个影响较大的重要因素,分别为:碳源、初始pH值和发酵时间,然后进行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佳响应面区域,最后通过Box-Behnken设计,利用SA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在优化的培养条件下,纤维素酶的产量提高约45.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S 响应面 茶薪菇 纤维素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黑曲霉产纤维素酶发酵条件 被引量:30
3
作者 冯培勇 赵彦宏 张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335-339,共5页
利用响应面法对黑曲霉产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首先通过二水平设计的Plackett-Burman试验分析7种因素对黑曲霉产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确定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装液量为影响酶活的重要因素。然后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优条件:发酵... 利用响应面法对黑曲霉产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首先通过二水平设计的Plackett-Burman试验分析7种因素对黑曲霉产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确定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装液量为影响酶活的重要因素。然后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优条件:发酵温度31.02℃、发酵时间73.17h、装液量100.4ml。考虑实验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优条件为发酵温度31℃、发酵时间73h、装液量100ml。优化后纤维素酶活由267.81U/ml提高到360.02U/ml,提高3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 纤维素酶 响应面 S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冯培勇 常迪 杨立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5-187,共3页
摇瓶培养绿色木霉得到纤维素酶粗酶液,分别测定C1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并测定温度、pH、底物浓度、金属离子对不同酶组分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反应条件对不同酶组分的活力影响各异。
关键词 绿色木霉 纤维素酶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黑曲霉产纤维素酶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冯培勇 刘执平 +2 位作者 李红玉 马学敏 李伟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6期11746-11747,共2页
[目的]为黑曲霉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摇瓶培养黑曲霉得到纤维素酶粗酶液,测定C1酶、Cx酶、BG酶的活力,研究温度、pH值、底物浓度、金属离子对不同酶组分活力的影响。[结果]黑曲霉分泌的纤维素酶较全,但不同酶组分的分泌高峰并不... [目的]为黑曲霉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摇瓶培养黑曲霉得到纤维素酶粗酶液,测定C1酶、Cx酶、BG酶的活力,研究温度、pH值、底物浓度、金属离子对不同酶组分活力的影响。[结果]黑曲霉分泌的纤维素酶较全,但不同酶组分的分泌高峰并不一致。C1酶、BG酶的最适温度为60℃,Cx酶的最适温度为70℃。Cx酶、BG酶最适pH值4~5,C1酶最适pH值在4左右。C1酶、BG酶随底物浓度升高,活力升高,底物浓度为1.000%时活力最高。Cx酶在底物浓度为0.500%~0.625%时活力最高。Ca2+、Fe2+对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Ba2+、Mn2+对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Zn2+、Cu2+对Cx酶、C1酶活力有抑制作用,对BG酶有激活作用。[结论]不同反应条件对不同酶组分的活力影响各异。黑曲霉纤维素酶系在60~70℃、pH值4~5时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 纤维素酶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诱变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 被引量:4
6
作者 冯培勇 葛宜和 +1 位作者 杨立红 张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3期14378-14379,14414,共3页
[目的]研究化学诱变剂对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的选育。[方法]以1株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F1)为出发菌株,经过亚硝基胍、硫酸二乙酯和氯化锂诱变处理,选育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生产菌。[结果]经LiCl诱变后,得到1株产酶活力较高的菌株L6,... [目的]研究化学诱变剂对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的选育。[方法]以1株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F1)为出发菌株,经过亚硝基胍、硫酸二乙酯和氯化锂诱变处理,选育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生产菌。[结果]经LiCl诱变后,得到1株产酶活力较高的菌株L6,相对酶活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5.7%。[结论]化学诱变是诱变微生物、筛选优良菌株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 化学诱变 绿色木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诱变选育高产纤维素酶黑曲霉菌株 被引量:6
7
作者 冯培勇 张婷 王艳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15774-15775,共2页
[目的]选育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方法]以1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F1)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亚硝基胍、硫酸二乙酯诱变处理,选育出1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生产菌。[结果]在适宜条件下,选育得到的菌株D3产CMC活力为出发菌株的145.5%... [目的]选育高产纤维素酶生产菌。[方法]以1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F1)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亚硝基胍、硫酸二乙酯诱变处理,选育出1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生产菌。[结果]在适宜条件下,选育得到的菌株D3产CMC活力为出发菌株的145.5%。[结论]NTG、DES和紫外线作用机理不同,但都能对微生物细胞中的DNA造成突变,使其具有新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 复合诱变 黑曲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薪菇产纤维素酶最佳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冯培勇 程显好 杨立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68-869,871,共3页
[目的]研究茶薪菇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液体培养条件。[方法]以茶薪菇为材料,探讨碳源、氮源、初始pH值、温度、转速和培养时间对茶薪菇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麸皮为碳源时,茶薪菇产纤维素酶活力最高,葡萄糖为碳源时产... [目的]研究茶薪菇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液体培养条件。[方法]以茶薪菇为材料,探讨碳源、氮源、初始pH值、温度、转速和培养时间对茶薪菇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麸皮为碳源时,茶薪菇产纤维素酶活力最高,葡萄糖为碳源时产酶活力较低。(NH4)2SO4为氮源时,茶薪菇产纤维素酶活力最高,其次是酵母粉与蛋白胨。茶薪菇在pH值6.0时产酶活力最高。28℃以下时茶薪菇生长较缓慢,32℃以上时菌丝生长较快,但酶活力较低,30℃时产酶活力最高。转速180 r/min、培养时间5 d时茶薪菇产酶活力最高。[结论]茶薪菇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液体培养条件为麸皮5%,(NH4)2SO41%,初始pH值6.0,培养温度30℃,转速180 r/min,培养时间5 d,此条件下,纤维素酶活力达40.2 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薪菇 纤维素酶 发酵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UV油墨的干燥固化机理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9
作者 冯培勇 《印刷杂志》 2005年第11期77-79,共3页
关键词 水性UV油墨 干燥固化 预干燥 水性UV油墨 干燥成膜 固化机理 UV光固化 水性油墨 稀释剂 复杂性 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榛蘑多糖的分离鉴定及其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杨立红 黄清荣 +3 位作者 冯培勇 姜华 蔡德华 刘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9-313,共5页
榛蘑烘干后经热水提取,乙醇沉淀得粗多糖。粗多糖经Sevag法除蛋白后上DEAE-纤维素(OH-)柱层析,分离得到五种多糖组分Am-I、Am-II、Am-III、Am-IV和Am-V,SepharoseCL-4B测得Am-I分子量为1.46×104,红外光谱和NMR波普分析表明Am-I为... 榛蘑烘干后经热水提取,乙醇沉淀得粗多糖。粗多糖经Sevag法除蛋白后上DEAE-纤维素(OH-)柱层析,分离得到五种多糖组分Am-I、Am-II、Am-III、Am-IV和Am-V,SepharoseCL-4B测得Am-I分子量为1.46×104,红外光谱和NMR波普分析表明Am-I为含有葡萄糖醛酸的主要以β(1,3)糖苷键和β(1,6)糖苷键连接的D-吡喃葡聚糖。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榛蘑粗多糖和Am-I均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榛蘑 多糖 分离鉴定 清除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牛肝菌多糖的分离鉴定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立红 刘林德 +3 位作者 钟旭生 冯培勇 蔡德华 马崇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35-338,共4页
野生牛肝菌烘干后经热水浸提,乙醇沉淀得粗多糖。粗多糖经Sevag法除蛋白后上DEAE-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得到四种多糖组分Nb-Ⅰ、Nb-Ⅱ、Nb-Ⅲ和Nb-Ⅳ。红外光谱对Nb-Ⅰ分析表明:Nb-Ⅰ为含有葡萄糖醛酸的β-D-吡喃葡聚糖。Sepharose CL-4B测... 野生牛肝菌烘干后经热水浸提,乙醇沉淀得粗多糖。粗多糖经Sevag法除蛋白后上DEAE-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得到四种多糖组分Nb-Ⅰ、Nb-Ⅱ、Nb-Ⅲ和Nb-Ⅳ。红外光谱对Nb-Ⅰ分析表明:Nb-Ⅰ为含有葡萄糖醛酸的β-D-吡喃葡聚糖。Sepharose CL-4B测得Nb-Ⅰ分子量为4.0×104,总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牛肝菌粗多糖和Nb-Ⅰ均具有抗氧化能力,且后者高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牛肝菌 多糖 分离鉴定 总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灵菇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宿红艳 王磊 +2 位作者 高兴喜 冯培勇 姬婧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56-259,共4页
本实验选用白灵菇的三个不同菌株白灵pL03-7、白灵PN-1和白灵PN-9为实验材料,比较了三者菌丝生长速度、菌丝体生物量及多糖含量,并进行了菌株间的拮抗性测定。结果表明,三个菌株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白灵pL03-7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日... 本实验选用白灵菇的三个不同菌株白灵pL03-7、白灵PN-1和白灵PN-9为实验材料,比较了三者菌丝生长速度、菌丝体生物量及多糖含量,并进行了菌株间的拮抗性测定。结果表明,三个菌株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白灵pL03-7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日均长速为7.35mm;白灵pL03-7的菌丝体生物量最高,为1.0612g/150ml。白灵pL03-7、白灵PN-1和白灵PN-9的菌丝体多糖含量分别为63.80、73.93和72.29μg/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灵菇 菌丝生长速度 菌丝体生物量 多糖含量 拮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藻藻蓝蛋白的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立红 王晓洁 +2 位作者 钟旭升 冯培勇 李小青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08-213,共6页
目的:探讨鱼腥藻藻蓝蛋白(AnabaenaPhycocyaninAPC)的体外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APC在体外的(1)总抗氧化能力;(2)抑制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3)清除羟自由基(·OH)的能力;(4)在其作用下的小鼠肝组织... 目的:探讨鱼腥藻藻蓝蛋白(AnabaenaPhycocyaninAPC)的体外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APC在体外的(1)总抗氧化能力;(2)抑制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3)清除羟自由基(·OH)的能力;(4)在其作用下的小鼠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一定浓度范围内不同纯度的APC均有总抗氧化能力,能清除O2·和·OH及抑制MDA的生成,且呈现一定剂量关系。结论:APC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藻 藻蓝蛋白 抗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伞菌丝体多糖的分离鉴定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立红 黄清荣 +2 位作者 冯培勇 蔡德华 狄慧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31-134,共4页
黄伞菌丝体烘干后经热水提取,乙醇沉淀得粗多糖。粗多糖经Sevag法除蛋白后DEAE-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得到两种多糖组分PAMPⅠ和PAMPⅡ。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AMPⅠ和PAMPⅡ均为含有葡萄糖醛酸的β-D-吡喃葡聚糖。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黄伞菌丝... 黄伞菌丝体烘干后经热水提取,乙醇沉淀得粗多糖。粗多糖经Sevag法除蛋白后DEAE-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得到两种多糖组分PAMPⅠ和PAMPⅡ。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AMPⅠ和PAMPⅡ均为含有葡萄糖醛酸的β-D-吡喃葡聚糖。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黄伞菌丝体多糖在体外的总抗氧化能力、抑制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及对小鼠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不同纯度的黄伞菌丝体多糖均有总抗氧化能力,能清除O2·和·OH及抑制MDA的生成,且呈现一定剂量关系。表明黄伞菌丝体多糖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伞菌丝体 多糖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酸性磷酸酯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立红 孙振兴 +2 位作者 王晓洁 冯培勇 王莹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40-443,共4页
以刺参内脏为原料提取一种酸性磷酸酶(ACPase,EC.3.1.3.2),进一步用硫酸铵沉淀分离,Sephadex G-200柱纯化,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为单一酶带。该酶紫外最大吸收峰波长为220nm和280nm,荧光发射波长在300nm处,激发峰为306.3nm和606.3nm,等... 以刺参内脏为原料提取一种酸性磷酸酶(ACPase,EC.3.1.3.2),进一步用硫酸铵沉淀分离,Sephadex G-200柱纯化,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为单一酶带。该酶紫外最大吸收峰波长为220nm和280nm,荧光发射波长在300nm处,激发峰为306.3nm和606.3nm,等电点为4.2,该酶水解对硝基苯磷酸二钠(pNPP)最适pH值为4.4,最适温度为45℃,酶促反应初速度为0.2591μmol/min,米氏常数Km值为0.816×10-4mol/L。重金属Hg2+、Ag+、Cd2+和Pb2+对该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Hg2+对该酶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程度依次为:Hg2+>Ag+>Pb2+>C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酸性磷酸酯酶 分离纯化与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R2R3 MYB基因PeMYBL1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5
16
作者 宿红艳 王磊 +2 位作者 王仲礼 冯培勇 张晔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2-146,共5页
An R2R3 MYB gene,PeMYBL1,was isolated from male inflorescence of Populus×euramericana by homologous cloning combined with in silico cloning techniques.The full length of PeMYBL1 cDNA was 1 094 bp encoding 276 ami... An R2R3 MYB gene,PeMYBL1,was isolated from male inflorescence of Populus×euramericana by homologous cloning combined with in silico cloning techniques.The full length of PeMYBL1 cDNA was 1 094 bp encoding 276 amino acids.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contained two conserved MYB domains near the N-terminus,a conserved E1 motif and an acidic Ser/Thr rich region toward its C terminus.Phyl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eMYBL1 was clustered with AtMYB85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ZmMYBL1 from Zea mays,OsMYB15 from Oryza sativa and ODORANT1 from Petunia hybrida.Furthermore,expression analysis by RT-PCR showed that PeMYBL1 was expressed in root,stem,leaf,male and female infloresences,and abundantly accumulated in male inflorescences.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eMYBL1 increas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le inflorescences,indicating that PeMYBL1 is closely related to male flower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MYB基因 克隆 表达分析 雄花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藻藻蓝蛋白作为食品着色剂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立红 阮新 +2 位作者 曲慧鸽 冯培勇 胡晓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9-133,共5页
以鱼腥藻为材料,提取得到了纯度为A620/A280=1.958的藻蓝蛋白,研究了该藻蓝蛋白作为食品着色剂在应用中的保藏条件及食品添加剂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作为食品着色剂的藻蓝蛋白在保藏中,温度、光照及pH值对其稳定性均有一定影... 以鱼腥藻为材料,提取得到了纯度为A620/A280=1.958的藻蓝蛋白,研究了该藻蓝蛋白作为食品着色剂在应用中的保藏条件及食品添加剂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作为食品着色剂的藻蓝蛋白在保藏中,温度、光照及pH值对其稳定性均有一定影响,保藏条件为:pH中性、低温避光保存。不同食品添加剂对藻蓝蛋白稳定性有不同的影响,糖、苯甲酸、维生素C、赤藓醇可以提高藻蓝蛋白的色泽,乙醇、柠檬酸、山梨酸钾、肌醇、硫酸镁、碳酸氢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可使藻蓝蛋白的色泽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藻 藻蓝蛋白 食品着色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野生笃斯越橘根系内生菌资源调查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凤红 程显好 +3 位作者 顾亮 冯培勇 邵小环 赵庆 《山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1期41-46,共6页
为探讨长白山野生笃斯越橘菌根的形态结构和内生真菌的分布特征及种类,通过压片法对野生笃斯越橘菌根形态和内生真菌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根段组织直接培养分离法和根段组织研磨培养分离法对根系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结合真菌形... 为探讨长白山野生笃斯越橘菌根的形态结构和内生真菌的分布特征及种类,通过压片法对野生笃斯越橘菌根形态和内生真菌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根段组织直接培养分离法和根段组织研磨培养分离法对根系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结合真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笃斯越橘菌根侵染率高达75%;对菌丝的形态观察得出,至少3类不同形态的内生真菌参与菌根的形成,粗菌丝形成致密的菌丝团,细菌丝形成疏松的菌丝团,疏松的粗菌丝贯穿细胞。两种分离方法共分离得到175株内生真菌,其中150株经形态学和分子综合鉴定为5属8种,其中Phialocephala spp.是优势属,占菌株总数的68.57%。根段组织研磨培养分离法较根段组织直接培养分离法获得的内生真菌多,细菌根较粗菌根多。研究获得的大量内生真菌资源为进一步生物防治菌株的筛选、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笃斯越橘 菌根 内生真菌 形态特征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诱变选育高产纤维素酶绿色木霉菌株 被引量:6
19
作者 韩立亚 冯培勇 +1 位作者 张玉香 张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869-3870,3883,共3页
[目的]选育高纤维素酶活的绿色木霉菌株。[方法]以一株绿色木霉F1为出发菌株,以每一轮诱变处理筛选到的酶活最高的突变株作为下一轮诱变的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亚硝基胍(NTG)、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处理。计录菌落数,计算致死率并测定C... [目的]选育高纤维素酶活的绿色木霉菌株。[方法]以一株绿色木霉F1为出发菌株,以每一轮诱变处理筛选到的酶活最高的突变株作为下一轮诱变的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亚硝基胍(NTG)、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处理。计录菌落数,计算致死率并测定CMCase的酶活。[结果]紫外线处理200 s时,孢子的致死率接近100%。U1突变株的相对酶活最高,为出发菌株F1的110.4%。NTG处理50 min时,孢子的致死率接近100%,N4诱变菌株的相对酶活最高,为出发菌株F1的128.9%。DES处理50 min时的诱变致死率接近100%,D8菌株的配对酶活最高,相对酶活为出发菌株F1的140.6%。[结论]得到了一株产酶量高且性状稳定的高产绿色木霉菌株D8,其CMCase相对酶活较出发菌株F1提高了4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木霉 纤维素酶 复合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与葡萄多酚协同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肖波 屈慧鸽 +2 位作者 张金华 王艳华 冯培勇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50,共3页
采用含毒介质法测试不同浓度茶多酚和葡萄多酚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体外抑制效果,并将茶多酚与葡萄多酚以不同比例混合,测试两种物质对H.pylori抑制效果是否具有协同效应,结果表明,一定比例混合的茶多酚与葡萄多酚对于体外抑制幽门... 采用含毒介质法测试不同浓度茶多酚和葡萄多酚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体外抑制效果,并将茶多酚与葡萄多酚以不同比例混合,测试两种物质对H.pylori抑制效果是否具有协同效应,结果表明,一定比例混合的茶多酚与葡萄多酚对于体外抑制幽门螺杆菌具有增效作用,当混合物中以不同浓度的茶多酚与2mg/mL的葡萄多酚配伍时,增效效果明显;而以不同浓度的葡萄多酚与0.08mg/mL的茶多酚配伍时,增效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葡萄多酚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