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金属异物存在时220 kV紧凑型GIS内电场分布精确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卢斌先 冯启琨 +2 位作者 李晓 莫文雄 廖思卓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493-3501,共9页
随着电网电压和系统容量不断提高,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内部故障频频发生放电现象。基于虚拟边界面和多层边界剖分方法,应用有限元法建立了三相一体紧凑型GIS高压导体外表面和外壳内表面不同位置存在金属异物时的分析模型,... 随着电网电压和系统容量不断提高,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内部故障频频发生放电现象。基于虚拟边界面和多层边界剖分方法,应用有限元法建立了三相一体紧凑型GIS高压导体外表面和外壳内表面不同位置存在金属异物时的分析模型,计算了内部的电位与电场强度分布。同时提出二阶灵敏度系数α的概念,分析了金属异物的高度和半径对于局部场强畸变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压导体上金属异物所产生的畸变场强要比外壳侧高出2~9倍;金属异物位于高压导体表面时,电场畸变对于半径和高度的灵敏度相当;而当异物在外壳内表面时,场强畸变对半径的灵敏度更大,是高度的2倍左右。将计算所得的最大电场强度数值与SF6临界击穿场强值相比较,得到了金属异物在不同位置时安全区域。本研究对于GIS实际的运行和检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高压绝缘 金属异物 三维电场 安全域 有限元法 局部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板与棒-板电极结构在不同温度下的负电晕放电特性 被引量:13
2
作者 冯启琨 黄磊 +3 位作者 刘荻帆 吴建斌 齐惠文 党智敏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47-1856,共10页
电晕放电在实际工况下的放电特性与周围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为得到不同电极结构下负直流电晕脉冲特性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机理与规律,建立了考虑环境温度影响的流体动力学模型,分别对针–板结构与棒–板结构的负电晕放电模型进行仿真计算。... 电晕放电在实际工况下的放电特性与周围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为得到不同电极结构下负直流电晕脉冲特性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机理与规律,建立了考虑环境温度影响的流体动力学模型,分别对针–板结构与棒–板结构的负电晕放电模型进行仿真计算。特里切尔脉冲序列、电场强度、电子数密度、脉冲峰值、脉冲持续时间和脉冲频率等物理量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被系统地研究。通过计算分析发现棒–板结构模型的起晕电压较低,电晕脉冲的持续时间更长。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不同结构负电晕放电形成的脉冲峰值、脉冲持续时间和脉冲频率均会随之变大,且放电空间内电场强度会更强、带电粒子的运动也会更加迅速。此外,针电极与棒电极尖端的曲率半径也会对放电产生影响,负电晕放电在曲率半径较小时更加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电晕放电 特里切尔脉冲 环境温度 脉冲峰值 脉冲持续时间 脉冲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0 kV振荡波发生器的固态断路器均压环优化设计
3
作者 卢斌先 廖思卓 +3 位作者 熊俊 王勇 冯启琨 郭庆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23-129,共7页
固态断路器的极板边缘电场分布计算是实现安全裕度下断路器均压环优化设计的关键。应用有限元法将断路器内的典型结构简化成轴对称模型,可实现准确快速计算。对充电放电暂态变化过程的电路仿真,发现了放电过程中电场强度比充电过程电场... 固态断路器的极板边缘电场分布计算是实现安全裕度下断路器均压环优化设计的关键。应用有限元法将断路器内的典型结构简化成轴对称模型,可实现准确快速计算。对充电放电暂态变化过程的电路仿真,发现了放电过程中电场强度比充电过程电场强度更小。基于有限元方法,计算了电场分布,优化设计了均压环。引入均压环管径、外径、安装距等结构参数,提出二阶灵敏度系数的概念,研究了各参数对均压环表面及断路器极板边缘电场分布的影响,有效地将均压环表面的最大电场强度控制在2.5 kV/mm以下。得出了满足250 kV固态断路器均压环条件的有效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波发生器 固态断路器 均压环 电场分布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改性聚丙烯薄膜的制备与介电/储能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平江波 冯启琨 +2 位作者 郑明胜 裴家耀 党智敏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55,共7页
为了提高聚丙烯薄膜的电容量和能量密度,采用高介电常数纳米颗粒与丙烯酸酯类粘结剂的混合浆料对聚丙烯薄膜进行表面改性,与改性前聚丙烯薄膜的性能作对比分析,探讨了基膜拉伸工艺、表面改性温度、高介电纳米颗粒尺寸3个因素对改性聚丙... 为了提高聚丙烯薄膜的电容量和能量密度,采用高介电常数纳米颗粒与丙烯酸酯类粘结剂的混合浆料对聚丙烯薄膜进行表面改性,与改性前聚丙烯薄膜的性能作对比分析,探讨了基膜拉伸工艺、表面改性温度、高介电纳米颗粒尺寸3个因素对改性聚丙烯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1 kHz下聚丙烯薄膜的介电常数从2.20增大到2.89,500 kV/mm电场下储能密度从2.56 J/cm^(3)增加到3.29 J/cm^(3),提升了28.5%。同时,改性后的聚丙烯薄膜在20~120℃区间内保持着稳定的介电性能,其1 kHz下的介电常数变化幅度小于6.9%。本研究采用简单易行的溶液法对聚丙烯薄膜进行改性,具备规模化制备的可行性,对实现高储能密度电介质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薄膜电容器 表面改性 高储能密度 工业规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