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含水油藏注水层段划分及注采液量调配协同优化设计方法
1
作者 张先敏 李闪闪 +2 位作者 冯其红 刘晨 刘向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1,共10页
精细分层注水是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其层段划分和配注量设计通常脱节,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艺协同效应。为此,在分层注水最佳层段划分数目未知的条件下,以经济净现值最大化为目标,考虑多种工程地质条件约束,构建了集注水... 精细分层注水是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其层段划分和配注量设计通常脱节,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艺协同效应。为此,在分层注水最佳层段划分数目未知的条件下,以经济净现值最大化为目标,考虑多种工程地质条件约束,构建了集注水层段划分组合及注采液量调配于一体的精细分层注水优化数学模型,并结合蜣螂优化算法,形成了高含水油藏注水层段划分及注采液量调配协同优化设计方法,实现精细分层注水关键工艺参数的一体化优化设计。以Egg模型为例,在维持注采总液量相同的条件下,对比了单一的各井注采液量优化、单一的分层注水措施参数优化以及两者一体化精细优化等3种方式下的调控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层间物性干扰严重的高含水油藏,采用一体化精细优化方式,对分层注水井的层段划分方式、配注量及其他各井的注采液量调配进行协同优化,其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注采液量优化或分层注水措施参数优化方式;一体化精细优化通过自动划分重组注水层段、智能匹配调整注采液量参数,有效缓解了高含水阶段的层间矛盾,优化水驱流场,实现各油层的均衡驱替,预测生产5a,采收率较优化前提高1.08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分层注水 层段划分 蜣螂优化算法 协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压闷采渗流机理的格子Boltzmann模拟
2
作者 杨雨萱 王森 +2 位作者 陈李杨 刘祖鹏 冯其红 《石油科学通报》 2025年第2期298-308,共11页
页岩油是我国潜力最大、最具战略性的石油接替资源之一,厘清压闷采过程中多孔介质内流体分布演化规律对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多组分多相格子Boltzmann模型对页岩油压闷采过程中的渗流机理开展研究。首先使用Laplace... 页岩油是我国潜力最大、最具战略性的石油接替资源之一,厘清压闷采过程中多孔介质内流体分布演化规律对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多组分多相格子Boltzmann模型对页岩油压闷采过程中的渗流机理开展研究。首先使用Laplace定律、接触角、分层流动验证了模拟模型的准确性。随后基于济阳页岩扫描电镜图像,构建了包含顺层缝、网状缝和基质孔隙分布的页岩多孔介质结构。利用格子Boltzmann模型对页岩多孔介质内压闷采过程开展模拟,分析了压闷采不同阶段的流体分布特征,探究了不同闷井时间、储层润湿性和排液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闷井阶段压裂液会在毛管力作用下渗吸进入网状缝并将内部的油相置换出来,随着闷井时间增加压裂液返排率趋于减小;水湿岩心相较于中性和油湿岩心具有更好的开发效果,压裂液利用率和基质内原油动用程度更高;较高的排液速度会使孔隙内的压力快速下降,不利于后续页岩油的生产。本文从孔隙尺度研究了页岩油压闷采过程中流体流动机理,为页岩油井合理生产制度的制定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格子BOLTZMANN方法 自发渗吸 纳米孔隙 多组分多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评价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晨 冯其红 +2 位作者 何逸凡 张先敏 周文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4,共8页
影响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因素极其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常规方法多以剩余油饱和度或剩余油储量丰度等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难以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在充分考虑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影响因... 影响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因素极其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常规方法多以剩余油饱和度或剩余油储量丰度等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难以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在充分考虑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表征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可采储量规模、水淹状况以及油水分流能力的差异,构建了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不同指标对剩余油可采潜力控制程度的差异,将加速遗传算法与投影寻踪模型相结合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从而构建了剩余油可采潜力指数,形成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新方法。以渤海Q油田南区主力产层NmIL砂体为例,开展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新方法可综合表征不同区域位置的储层物性、可采储量丰度和油水分流能力对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影响,实现了主力产层NmIL砂体剩余油可采潜力分布的差异化定量评价,优势可采潜力区域刻画明显,将其作为NmIL砂体下一步井网加密调整潜力区域,以精准指导加密水平井的部署,为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 可采潜力指数 投影寻踪 优势潜力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加速的油藏数值模拟自动历史拟合方法
4
作者 王森 向杰 +3 位作者 冯其红 杨雨萱 王振 王相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4,共12页
历史拟合是降低油藏模型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是对油藏进行生产动态预测和开发方案设计的基础。由于油藏模型往往包含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个不确定参数,重复调用油藏数值模拟器将对历史拟合的计算效率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 历史拟合是降低油藏模型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是对油藏进行生产动态预测和开发方案设计的基础。由于油藏模型往往包含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个不确定参数,重复调用油藏数值模拟器将对历史拟合的计算效率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样视角深度全卷积编码-解码神经网络的油藏数值模拟代理模型构建方法。模型包含编码-解码单元和时间处理单元两部分,嵌入多样视角网络(VoVNet)的编码-解码单元实现输入参数的空间特征提取,而时间处理单元用来捕获时间的影响。经过训练的代理模型能够以图像-图像的形式实现从油藏渗透率场到压力场和饱和度场的预测,从而为自动历史拟合提供快速的生产动态响应。将所构建的代理模型与多重数据同化集合平滑方法(ES-MDA)结合,形成基于深度学习加速的油藏数值模拟自动历史拟合方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代理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油藏压力场和饱和度场的动态变化;与传统油藏数值模拟相比,代理模型预测的生产动态与之相吻合,同时运算速度大大提升;基于代理模型的自动历史拟合方法能够实现油藏渗透率场的准确反演,且在计算效率上表现出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历史拟合 油藏数值模拟 代理模型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深层稠油减氧空气驱氧化特征及机理研究
5
作者 伍藏原 张迅 +2 位作者 李杨 姚杰 冯其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37,共7页
针对塔中深层稠油油藏开展静态氧化实验,通过测试分析不同氧含量与不同氧化时间下产出油气组成,研究了油藏注减氧空气过程中原油与减氧空气的氧化特征、氧化途径与氧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原油的耗氧速率与减氧空气的氧含量呈正相关,与... 针对塔中深层稠油油藏开展静态氧化实验,通过测试分析不同氧含量与不同氧化时间下产出油气组成,研究了油藏注减氧空气过程中原油与减氧空气的氧化特征、氧化途径与氧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原油的耗氧速率与减氧空气的氧含量呈正相关,与氧化时间呈负相关;二氧化碳的生成量随氧化时间与减氧空气氧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原油与减氧空气的反应会一定程度上使原油黏度增加,其黏度增加的幅度随减氧空气氧含量的升高和氧化时间的增长而增大;氧化后原油饱和烃与芳香烃的含量减少,胶质与沥青质的含量增加,且沥青质增加更为明显。原油在氧化后出现了C=O的伸缩振动峰,且振动峰随着减氧空气氧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说明原油在氧化过程中发生了加氧反应生成了醛类等物质,且氧化反应随着氧含量的升高而不断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氧化 减氧空气 加氧反应 四族组分 低温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测定煤储层水相赋存空间的新方法
6
作者 张学英 杨延辉 +3 位作者 张雅兰 冯其红 张纪远 张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28,共7页
提出一种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相结合的含气煤样水相空间分布特征测试方法,采用新方法开展沁南盆地高阶煤样品水相赋存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结果与核磁共振试验结果吻合性较好,验证了新方法的可靠性;煤岩微孔(孔径小于2 nm)... 提出一种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相结合的含气煤样水相空间分布特征测试方法,采用新方法开展沁南盆地高阶煤样品水相赋存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结果与核磁共振试验结果吻合性较好,验证了新方法的可靠性;煤岩微孔(孔径小于2 nm)和介孔(孔径为2~5 nm)多为疏水性壁面,水相在毛管阻力作用力影响下难以进入孔径约20 nm以下的孔隙和裂隙中;与现有核磁共振试验等方法相比,新方法具有测试流程简便、成本低廉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气水赋存 扫描电子显微镜 能谱分析 示踪剂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动态资料计算大孔道参数的方法 被引量:39
7
作者 冯其红 史树彬 +3 位作者 王森 冯国智 李先杰 杨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76,84,共4页
针对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大孔道普遍存在、注入水利用率低等问题,在充分考虑油田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渗流理论和数学手段提出了用过量水—模糊评判识别和定量描述大孔道的方法。该方法既考虑了注入井的注入情况,又考虑了生... 针对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大孔道普遍存在、注入水利用率低等问题,在充分考虑油田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渗流理论和数学手段提出了用过量水—模糊评判识别和定量描述大孔道的方法。该方法既考虑了注入井的注入情况,又考虑了生产井的生产动态,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将过量水劈分到各注采井间,然后计算出大孔道渗透率等物理参数和喉道半径等几何参数,为大孔道的精确计算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根据该方法编制了大孔道定量描述软件,并利用该软件对海上某油田试验井组内的大孔道进行了识别和描述,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实用、经济有效,可为封堵大孔道等工艺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具有较强的矿场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过量水 模糊评判 大孔道体积 大孔道渗透率 大孔道喉道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道形成与演化过程流固耦合模拟 被引量:28
8
作者 冯其红 齐俊罗 +3 位作者 尹晓梅 杨勇 邴绍献 张本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8-502,512,共6页
为描述与认识油藏大孔道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建立了一套流固耦合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由储集层渗透率演化模型与油藏流体渗流方程耦合而成,其中储集层渗透率的变化模型为渗透率与累计线流量的关系方程,反映了大孔道的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 为描述与认识油藏大孔道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建立了一套流固耦合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由储集层渗透率演化模型与油藏流体渗流方程耦合而成,其中储集层渗透率的变化模型为渗透率与累计线流量的关系方程,反映了大孔道的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模型求解软件。通过对正韵律概念模型的模拟计算,得出了大孔道在地层中的形成与演化规律: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大孔道逐渐发育,含水率越高,大孔道越明显;大孔道主要发育在近井地带和主流线上;大孔道在正韵律厚油层底部发育;渗透率级差越大,注水过程中越容易形成大孔道;注采不均衡性导致在注采强度较大的方向上容易形成大孔道。实际模拟了胜利孤岛油田中二中30NB20井区Ng35大孔道的形成过程和特征,相应注水井实施调剖措施的效果进一步证实了大孔道的存在及本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渗透率演化模型 渗流方程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数学在区块整体调剖选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37
9
作者 冯其红 陈月明 +1 位作者 姜汉桥 王树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6-79,共4页
油田选择调剖井的指标主要有渗透率、吸水剖面、注入动态和注水井的井口压降曲线等,目前一般以定性分析结合经验判断来选择调剖井。这样做,一方面考虑因素不全面,往往以某一项指标为主来判断;另一方面,指标与指标之间出现矛盾时很... 油田选择调剖井的指标主要有渗透率、吸水剖面、注入动态和注水井的井口压降曲线等,目前一般以定性分析结合经验判断来选择调剖井。这样做,一方面考虑因素不全面,往往以某一项指标为主来判断;另一方面,指标与指标之间出现矛盾时很难判断。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将选择调剖井的指标表达成决策因子,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来优选调剖井。应用该方法,在晋45断块五砂组选择了3口调剖井,现场施工后,注水剖面得到改善,区块水驱油效果变好,增加可采储量40.5×104t,增产油量3145t。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使调剖井的选择定量化,选择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有一定实用意义。图1表2参4(郭海莉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数学 区块整体调剖 调剖井 注水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非均质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 被引量:29
10
作者 冯其红 王波 +1 位作者 王相 马小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88,154-155,共4页
考虑多层油藏层间非均质性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基于Buckley-Leverett水驱油理论推导并建立一种多层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该方法根据各层的有效注采压差和渗流阻力动态劈分各层的注水量,采用物质平衡原理和水驱油理论预测各小层的开... 考虑多层油藏层间非均质性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基于Buckley-Leverett水驱油理论推导并建立一种多层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该方法根据各层的有效注采压差和渗流阻力动态劈分各层的注水量,采用物质平衡原理和水驱油理论预测各小层的开发动态,可以定量刻画多层油藏合注时,各层有效注采压差和供液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真实反映多层油藏实际生产时,高渗层产液比例越来越大,层间矛盾越来越严重等生产特征,可以用于指导油田进行分层注水等生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油藏 层间非均质性 启动压力梯度 层间矛盾 开发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液井合理井底流动压力的确定 被引量:19
11
作者 冯其红 石飞 +3 位作者 王守磊 李春英 刘果 陶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4-76,89,共4页
在油井进行提液生产时,当井底流动压力低到一定界限后,随着它的进一步降低,油井产油量会降低。为此,在考虑提液过程中原油脱气、储层渗透率下降等因素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对油相相对流动能力和储层渗透率进行修正,建立了新型的油井流入动... 在油井进行提液生产时,当井底流动压力低到一定界限后,随着它的进一步降低,油井产油量会降低。为此,在考虑提液过程中原油脱气、储层渗透率下降等因素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对油相相对流动能力和储层渗透率进行修正,建立了新型的油井流入动态方程。通过对油井流入动态方程进行求导,得到了油井最大产油量点所对应的最低允许流动压力,提液井合理的井底流动压力应当控制在最低允许流动压力与地层压力之间。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作图法与求导法得到的最低允许流动压力相对差值小于1%,完全符合工程要求。通过新建油井流入动态方程,对影响井底流动压力的油藏开发参数进行分析后发现,随着渗透率变化系数、地层压力的减小和油井含水率的增加,油井最低允许流动压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液流入动态 渗透率 流动压力 饱和压力 地层压力 油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油藏均衡驱替开发效果论证 被引量:31
12
作者 冯其红 王相 +1 位作者 王端平 黄迎松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3-88,共6页
注水开发是目前油田最主要的开发方式之一,受地层、流体、井网等条件的影响,注入水在地下驱替不均衡。油田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开发调整措施面临较大的困难。生产实践表明,注入水在地下驱替的均衡程... 注水开发是目前油田最主要的开发方式之一,受地层、流体、井网等条件的影响,注入水在地下驱替不均衡。油田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开发调整措施面临较大的困难。生产实践表明,注入水在地下驱替的均衡程度与油藏开发效果密切相关,为此提出均衡驱替的概念用以指导油田开发调整方案设计,但目前主要是基于经验的定性认识,缺少定量的、理论上的论证。因此,基于油藏工程和渗流力学理论,首先推导注水开发过程中各注采方向累积注水量与累积产油量的关系式,来描述各注采方向的驱替动态;然后推导各注采方向的驱替动态和油田开发净现值的关系式,并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推导均衡驱替注采井距及注采压差优化设计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 油藏开发 均衡驱替 注采井距设计 注采压差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细分注水层段组合优选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冯其红 王波 +2 位作者 王相 杨雅惠 韩晓冬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3-108,共6页
针对高含水期油藏层系细分后层间干扰依然严重、层间矛盾突出、注入水无效循环等问题,细分注水技术为提高注水利用率和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提供了有效手段,其成功的基础是根据各小层物性资料和开发动态确定合理的层段组合。为此,采用最优... 针对高含水期油藏层系细分后层间干扰依然严重、层间矛盾突出、注入水无效循环等问题,细分注水技术为提高注水利用率和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提供了有效手段,其成功的基础是根据各小层物性资料和开发动态确定合理的层段组合。为此,采用最优分割法,综合考虑影响细分注水层段组合的各种动静态因素,将判别分析中的费歇准则思想与反映细分注水开发效果的各种指标以及主客观权重方法相结合,引入层段直径概念,建立定量化的细分注水层段划分方法,从而快速地确定最优层段划分方案。实例分析与油藏数值模拟表明,该方法结果可靠、计算简便,便于实际操作,有助于指导多层油藏高含水期的细分注水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层间矛盾 细分注水 层段划分 最优分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井两相流阶段排采制度实时优化 被引量:22
14
作者 冯其红 舒成龙 +2 位作者 张先敏 张纪远 王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148,共7页
煤层气井气水两相流动阶段的合理排采制度的确定极为复杂,但对于煤层气井高效排采具有重要意义。考虑低渗透煤层的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性特征,根据煤层压裂后流体渗流规律的变化,基于气藏工程和稳定渗流理论,建立了煤层气藏垂直裂缝... 煤层气井气水两相流动阶段的合理排采制度的确定极为复杂,但对于煤层气井高效排采具有重要意义。考虑低渗透煤层的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性特征,根据煤层压裂后流体渗流规律的变化,基于气藏工程和稳定渗流理论,建立了煤层气藏垂直裂缝井气水两相产能方程,结合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及煤层气井产量数据,可得到煤层气井实时的采气指数曲线,根据最大产气指数原则即可实时确定最佳生产压差,从而建立了一套煤层气垂直压裂井气水两相流动阶段的排采制度实时优化方法。通过现场典型井的应用,验证了所建立的煤层气井排采制度实时优化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排采制度 实时优化 产能方程 物质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水驱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 被引量:20
15
作者 冯其红 王相 +2 位作者 王波 王端平 王延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39,113,共4页
运用数值模拟法预测非均质油藏开发指标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工作量大,耗时长,技术要求高。考虑实际油田井网布置的不规则性及储层的非均质性,基于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并建立了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水驱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该方法根... 运用数值模拟法预测非均质油藏开发指标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工作量大,耗时长,技术要求高。考虑实际油田井网布置的不规则性及储层的非均质性,基于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并建立了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水驱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该方法根据注采井配置关系和渗流阻力,将油田动态劈分为多个注采单元,对各注采单元的渗透率、孔隙度、储层厚度等非均质参数进行等效处理,再将各注采单元转化为均质单元;采用物质平衡原理和Buck-ley—Leverett径向水驱油理论预测各单元开发动态,计算含水率和剩余油饱和度等指标,进而得到整个油藏的开发指标。与传统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相比,新方法占用内存少、速度快、效率高。对断块老油田进行实例验证分析表明,新方法预测单井和全油田10a含水率变化与数值模拟结果的相关系数达0.9934~0.9996,预测10。剩余油饱和度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水驱油藏 剩余油饱和度 开发指标预测 动态劈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扩展有限元的水平井改进拉链式压裂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6
作者 冯其红 李东杰 +4 位作者 时贤 王森 徐世乾 秦勇 安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12,共8页
为了研究水平井改进拉链式压裂的裂缝扩展规律,根据水力压裂流-固耦合理论,采用扩展有限元方法分析改进拉链式压裂过程中簇间距、地应力等因素对各条裂缝扩展形态和缝间诱导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缝间距越大,簇间应力干扰作用越小,... 为了研究水平井改进拉链式压裂的裂缝扩展规律,根据水力压裂流-固耦合理论,采用扩展有限元方法分析改进拉链式压裂过程中簇间距、地应力等因素对各条裂缝扩展形态和缝间诱导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缝间距越大,簇间应力干扰作用越小,但对每条裂缝的影响程度不同;较大的裂缝间距能够保证压裂后形成的各条裂缝具有相似的形态,且压裂缝的长度更长并能从射孔处向两侧均匀延伸,从而实现储层的均衡开发;地应力差越大,各条裂缝的扩展越均匀,减少了裂缝发生偏转的可能,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邻井裂缝发生沟通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改进拉链式压裂 数值模拟 扩展有限元 缝间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2 23块油藏整体调剖设计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7
17
作者 冯其红 陈月明 +1 位作者 姜汉桥 程木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2-84,共3页
区块整体调剖是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盘223 块的渗透率、吸水剖面、注入动态和井口压降曲线等4 项因素,利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优选了适合于调剖的最佳调剖井,实现了调剖井选择的模糊控制。将常用堵剂及其... 区块整体调剖是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盘223 块的渗透率、吸水剖面、注入动态和井口压降曲线等4 项因素,利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优选了适合于调剖的最佳调剖井,实现了调剖井选择的模糊控制。将常用堵剂及其性能参数建立成堵剂库,考虑堵剂与地层的配伍关系,利用专家系统的推理方法筛选了堵剂类型、设计了堵剂用量。在考虑堵剂注入过程中沿程损失的情况下,根据选择性注入条件的要求对调剖井的施工压力进行了设计。现场施工后,调剖井及其对应油井都见到了明显效果。调剖井的吸水剖面变得均匀,注水效果得到改善。区块产量递减得到控制,考虑措施前的递减,累计增产原油5919t。水驱曲线得到改善, 调剖后水驱曲线平缓,根据水驱曲线的变化评价出可采储量增加15 .0 ×104t,采收率增加4 .4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整体调剖设计 评价 堵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非均质油藏提液效果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8
作者 冯其红 王守磊 +1 位作者 白军伟 韩晓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52,114,共4页
为了描述提液措施的作用机理,基于黑油模型,考虑启动压力的影响,建立了三维三相数学模型,并采用隐压显饱法进行求解。通过建立概念模型,对渗透率级差、提液幅度、提液时机和初始采液速度对提液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渗透... 为了描述提液措施的作用机理,基于黑油模型,考虑启动压力的影响,建立了三维三相数学模型,并采用隐压显饱法进行求解。通过建立概念模型,对渗透率级差、提液幅度、提液时机和初始采液速度对提液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大,提液提高采收率幅度先增加后减小,渗透率级差为3~7时提液效果最佳;在一定提液幅度下,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大,提液效果逐渐变差,随着提液幅度的增加,提液效果逐渐变好;提液时机越早,越有利于发挥低渗透层的生产能力,提液效果越好;初始采液速度大,渗透率级差大的提液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液效果 启动压力 数值模拟 渗透率级差 初始采液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的新方法 被引量:39
19
作者 冯其红 吕爱民 +1 位作者 于红军 马瑞国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8-60,共3页
针对目前利用流管法建立水驱效果评价理论曲线存在的问题 ,建立了一套新的评价水驱开发效果的典型曲线。首先 ,根据相关经验公式确定区块的水驱采收率 ;再利用童氏校正水驱曲线 ,建立起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存水... 针对目前利用流管法建立水驱效果评价理论曲线存在的问题 ,建立了一套新的评价水驱开发效果的典型曲线。首先 ,根据相关经验公式确定区块的水驱采收率 ;再利用童氏校正水驱曲线 ,建立起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存水率随采出程度的变化关系式 ;最后建立了含水率采出程度和存水率采出程度的典型曲线。根据区块实际的含水率采出程度和存水率采出程度曲线与典型曲线的位置关系 ,就可以评价区块目前的水驱开发效果。实例应用结果表明 ,该方法简单可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技术 评价方法 含水率 采出程度 存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压敏油藏产量递减规律数值模拟 被引量:18
20
作者 冯其红 陈朝辉 李春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49,共5页
对于异常高压特低渗透压敏油藏注水开发比较困难,一般采用人工压裂依靠天然能量开发。开发过程中油井产量受地层能量的衰减、压敏效应以及裂缝导流能力衰减等因素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压敏效应和裂缝导流... 对于异常高压特低渗透压敏油藏注水开发比较困难,一般采用人工压裂依靠天然能量开发。开发过程中油井产量受地层能量的衰减、压敏效应以及裂缝导流能力衰减等因素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压敏效应和裂缝导流能力动态衰减的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实现了产量递减规律的快速预测。建立了异常高压特低渗透压敏油藏的概念模型,对其产量递减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井距越小、井底压力保持水平越低、裂缝导流能力衰减得越快,地层压力下降越快,产量递减速度越快;考虑压敏效应时产量递减速度明显快于不考虑压敏效应时的情况。利用该方法对博兴洼陷梁112块产量递减规律进行拟合和预测,取得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压敏效应 导流能力 递减规律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