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andsat8 OLI数据的富贵竹种植区域信息提取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月如 韩鹏鹏 +4 位作者 关舒婧 韩宇 易琳 周廷刚 陈劲松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3-140,共8页
富贵竹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在我国南方省份有大面积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为了解与监测区域富贵竹种植情况,以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构建了一种新的网体—水体差异增强指数(difference enhence between net and water index,D... 富贵竹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在我国南方省份有大面积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为了解与监测区域富贵竹种植情况,以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构建了一种新的网体—水体差异增强指数(difference enhence between net and water index,DENWI)作为特征参数,通过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建立富贵竹信息提取规则集,得到研究区域内富贵竹的种植信息,并与2种传统信息提取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方法,基于DENWI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提取富贵竹种植信息,总体分类精度为98. 46%,Kappa系数为0. 97,该方法监测提取富贵竹种植信息是可行且有优势的,可以为富贵竹种植监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贵竹 信息提取 面向对象 网体—水体差异增强指数 Landsat8 OL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偶图的道路网络空间邻近关系分析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沈敬伟 刘德儿 +2 位作者 周廷刚 王月如 关舒婧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0,共5页
基于对偶图理论提出了一种面向道路网络的空间邻近关系分析方法。1)分析了道路网络空间邻近关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引入了道路网络拓扑图及其对偶图描述道路网络的结构和关系;2)引入了邻接矩阵描述对偶图中顶点之间的邻接关系,在邻接矩阵... 基于对偶图理论提出了一种面向道路网络的空间邻近关系分析方法。1)分析了道路网络空间邻近关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引入了道路网络拓扑图及其对偶图描述道路网络的结构和关系;2)引入了邻接矩阵描述对偶图中顶点之间的邻接关系,在邻接矩阵的基础上,定义了道路网络的空间邻近关系;3)提出了一种广度优先搜索算法,计算道路之间的空间邻近关系阶数,并通过实例分析了算法的执行过程;4)开发了一个原型系统,描述了道路网络空间数据组织方式,并通过实例展示了道路间邻近关系的计算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对偶图理论的方法能够描述道路网络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基于提出的广度优先搜索算法能够计算出道路之间的空间邻近阶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网络 空间邻近关系 拓扑图 对偶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富贵竹种植田时空格局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月如 韩鹏鹏 +3 位作者 关舒婧 韩宇 易琳 周廷刚 《农业工程》 2018年第4期90-92,共3页
以广东省台山市海宴镇为研究区,利用多期Landsat遥感数据对富贵竹种植田进行监测,研究富贵竹种植田的时空格局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海宴镇富贵竹的种植面积先增多后减少,2010年总面积最大,为374.85 hm2;种植集约化趋势明显,种植田斑块数... 以广东省台山市海宴镇为研究区,利用多期Landsat遥感数据对富贵竹种植田进行监测,研究富贵竹种植田的时空格局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海宴镇富贵竹的种植面积先增多后减少,2010年总面积最大,为374.85 hm2;种植集约化趋势明显,种植田斑块数先增加后减少,最大斑块面积逐年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富贵竹 时空格局 变化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乌江流域(重庆段)湿地景观动态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宋诗园 曾波 +1 位作者 周廷刚 关舒婧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88,共8页
为了探究三峡库区的建立对乌江流域(重庆段)即重庆东南地区湿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以landsat-5 TM和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e Cognition和Arc GIS平台,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的方法,建立重庆地区乌江流域1995、2005和2015年湿... 为了探究三峡库区的建立对乌江流域(重庆段)即重庆东南地区湿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以landsat-5 TM和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e Cognition和Arc GIS平台,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的方法,建立重庆地区乌江流域1995、2005和2015年湿地景观数据库,利用景观动态变化度、景观破碎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重庆地区乌江流域内湿地景观近20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地区乌江流域整体湿地景观面积近20年处于增长趋势,动态变化指数最高为水库,最低为水田;2)湿地景观转移以湿地景观内部转移为主,湿地景观与非湿地景观转移为辅,人工湿地增加比重高于天然湿地;3)研究区内景观破碎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说明该区域湿地环境先恶化后得到改善;4)1995、2005和2015年,天然湿地景观分维数均低于1.6,人工湿地均高于1.7,说明人工湿地景观格局比天然湿地复杂。天然湿地的稳定性指数远低于人工湿地,且接近于0,说明自然湿地内部空间结构更加脆弱。通过三峡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乌江流域(重庆段)湿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对该地区的湿地环境总体改善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库区蓄水,以及龙潭水利工程、江口电站等水利设施修建,乌江流域内湿地总体面积增加,人工湿地变化较天然湿地更为明显,但天然湿地相比人工湿地更易受外界干扰,应加强相对应的保护措施。研究为保护该地区湿地景观,建立乌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以及为武陵山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景观 动态监测 遥感与GIS 乌江流域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