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圭表的起源及应用
1
作者 关瑜桢 《质量与标准化》 2025年第1期38-42,共5页
本期关注计量器具:圭表历史时期:本期主要关注圭表的早期发展和应用,代表性圭表有西汉夏侯灶墓圭表和江苏仪征出土的东汉铜圭表。圭表是立杆测影的产物。在我国古代,立杆测影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对应于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在地上立杆... 本期关注计量器具:圭表历史时期:本期主要关注圭表的早期发展和应用,代表性圭表有西汉夏侯灶墓圭表和江苏仪征出土的东汉铜圭表。圭表是立杆测影的产物。在我国古代,立杆测影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对应于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在地上立杆,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杆影也会随之移动,只要测出其旋转的角度,就能确定相应的时间。这类立杆测影所使用的仪器叫日晷。第二类是利用每天日上中天时太阳在正南方位,影子指向正北的特点,或利用太阳周日视运动所产生的东西对称性特点,测定空间东西南北方位。这类仪器发展的顶峰是元代郭守敬发明的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日视运动 计量器具 江苏仪征 郭守敬 立杆测影 圭表 对称性 东西南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之后中国圭表的演进
2
作者 关瑜桢 《质量与标准化》 2025年第3期35-39,共5页
我国古代用于天文测影的圭表,至西汉时形成了表高八尺、圭长一丈三尺的传统规格。古人运用这样的圭表,实现了建邦国、定地中、测节气的三大需求。汉代之后,随着分封制度的衰微,加之通过圭表测影实现远距离长度测量的设想本身不切实际,... 我国古代用于天文测影的圭表,至西汉时形成了表高八尺、圭长一丈三尺的传统规格。古人运用这样的圭表,实现了建邦国、定地中、测节气的三大需求。汉代之后,随着分封制度的衰微,加之通过圭表测影实现远距离长度测量的设想本身不切实际,圭表测影的功能逐渐聚焦于定地中与测节气。古人在这两大方向上的持续探索,不仅推动了圭表形制的演变,还促进了测影技术的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圭长一丈三尺 表高八尺 西汉 圭表 演进 隋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莽嘉量——我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圭臬 被引量:1
3
作者 关瑜桢 《质量与标准化》 2024年第3期35-37,共3页
本期关注 计量器具:新莽嘉量 历史时期:西汉时期 标准器是促进我国古代计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计量的目的是要确保单位统一,测量结果准确可靠.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确定合适的单位,其次还要将单位固化下来,以便保存和向下传递,这就需要... 本期关注 计量器具:新莽嘉量 历史时期:西汉时期 标准器是促进我国古代计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计量的目的是要确保单位统一,测量结果准确可靠.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确定合适的单位,其次还要将单位固化下来,以便保存和向下传递,这就需要有标准器.测量者依据标准器传递的单位系统,制作出相应的测量器具进行测量.测量器具使用一段时间后,是否仍然符合要求,还要对之进行校核,这就需要与标准器进行比对.标准器是计量系统量值传递和溯源的关键,它的出现,标志着计量技术体系的形成.在我国古代标准器发展过程中,新莽嘉量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对此加以探讨,不当之处,祈予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器具 标准器 计量器具 计量技术 量值传递 计量系统 测量者 新莽嘉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古籍记载的最早的度量衡标准器
4
作者 关瑜桢 《质量与标准化》 2024年第1期36-38,共3页
本期关注 计量器具:栗氏量 历史时期:春秋战国 标准器是计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是计量体系得以建立的最重要的环节.在我国乃至世界计量史上,栗氏量(记载于《考工记》)是目前已知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度量衡标准器.
关键词 《考工记》 标准器 古籍记载 计量器具 计量体系 度量衡 计量史 春秋战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鞅方升的历史渊源及价值
5
作者 关瑜桢 《质量与标准化》 2024年第5期36-38,共3页
本期关注计量器具:商鞅方升历史时期:战国时期上海博物馆是著名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内藏有一件方砖形展品,其貌不扬,却是国家明令不准出国展览的国宝级文物。该展品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方升。一、商鞅变法与统一度量衡商鞅方升的产... 本期关注计量器具:商鞅方升历史时期:战国时期上海博物馆是著名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内藏有一件方砖形展品,其貌不扬,却是国家明令不准出国展览的国宝级文物。该展品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方升。一、商鞅变法与统一度量衡商鞅方升的产生,与商鞅变法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宝级文物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艺术 上海博物馆 出国展览 计量器具 商鞅方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世纪至14世纪中国漏刻的发展
6
作者 关瑜桢 《质量与标准化》 2024年第11期36-40,共5页
本期关注计量器具:漏刻历史时期:本期主要关注5世纪至14世纪我国漏刻的发展,代表性漏刻有北魏李兰秤漏、燕肃莲花漏、沈括熙宁漏。我国古代漏刻的发展,经历了最初的沉箭漏,到东汉出现的浮箭漏,很快发展成了二级漏壶,由此开始了由单级漏... 本期关注计量器具:漏刻历史时期:本期主要关注5世纪至14世纪我国漏刻的发展,代表性漏刻有北魏李兰秤漏、燕肃莲花漏、沈括熙宁漏。我国古代漏刻的发展,经历了最初的沉箭漏,到东汉出现的浮箭漏,很快发展成了二级漏壶,由此开始了由单级漏向多级漏发展的阶段。晋朝时出现了三级漏,唐代吕才发明了四级漏,使多级漏的发展达到了其顶峰阶段。与此同时,人们也在探讨其它形式的漏刻,至此漏刻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南北朝时北魏李兰发明的以称重方式计时的秤漏、北宋燕肃发明的莲花漏和北宋沈括发明的熙宁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熙宁 燕肃 北魏 漏刻 计量器具 秤漏 李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漏刻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
7
作者 关瑜桢 《质量与标准化》 2024年第9期35-38,共4页
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运转都需要精确的计时。在古代的精确计时仪器中,漏刻占据了重要地位。漏刻计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均匀水流来表示时间的均匀流逝。在我国古代,漏刻计时经历了从粗到精的演变过程。本文以文献记载为依据,... 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运转都需要精确的计时。在古代的精确计时仪器中,漏刻占据了重要地位。漏刻计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均匀水流来表示时间的均匀流逝。在我国古代,漏刻计时经历了从粗到精的演变过程。本文以文献记载为依据,通过出土文物,探讨这一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刻 计时 出土文物 演变过程 科学的发展 文献记载 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莽卡尺的由来与历史价值
8
作者 关瑜桢 《质量与标准化》 2024年第7期35-38,共4页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各藏有1把王莽时期的卡尺。它们形状雷同,都其貌不扬,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卡尺,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 国家一级文物 国家博物馆 北京艺术博物馆 扬州博物馆 卡尺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衡科学成就的计量史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关瑜桢 《质量与标准化》 2023年第6期33-36,共4页
汉代是中国古代计量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张衡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张衡,字平子,南阳人,生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卒于顺帝永和四年(139年),享年62岁。在科学史上,张衡首先是以天文学家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的,在天文、... 汉代是中国古代计量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张衡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张衡,字平子,南阳人,生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卒于顺帝永和四年(139年),享年62岁。在科学史上,张衡首先是以天文学家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的,在天文、地震等领域做出了卓越成就。那么,他的科学成就在计量史领域有何价值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人 计量史 张衡 科学发展史 科学成就 卓越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