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米沙坦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8
1
作者 兰行远 徐尚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33期142-145,150,共5页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南平市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各68例。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三...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南平市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各68例。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三组给予不同类型降压药控制血压,A组给予替米沙坦80 mg口服,1次/d;B组给予贝那普利10 mg口服,1次/d;C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口服,1次/d,均持续6个月。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观察血压、血清内皮素-1(ET-1)、血清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颈动脉彩超监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三组SBP、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B、C组I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6个月后IMT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MT明显低于B、C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三组ET-1、NO与治疗前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ET-1明显低于B、C组(P〈0.05),A组NO明显高于B、C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三组TNF-α、IL-6、hs-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NF-α、IL-6、hs-CRP明显低于B、C组(P〈0.05)。结论 替米沙坦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并具有降低患者颈动脉IMT、改善内皮功能和抗感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米沙坦 血管内皮功能 炎症因子 冠心病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