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层孔隙结构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以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77
1
作者 全洪慧 朱玉双 +3 位作者 张洪军 李莉 邵飞 张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52-960,共9页
应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低渗透油层进行微观水驱油实验,并结合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相对渗透率、压汞等分析测试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孔隙结构类型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之间内... 应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低渗透油层进行微观水驱油实验,并结合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相对渗透率、压汞等分析测试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孔隙结构类型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之间内在联系,为油田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层岩性主要为成分成熟度较低的细粒长石砂岩;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和孔隙+裂缝双重孔隙介质3种类型,以残余粒间孔为主,溶蚀孔和裂缝是影响本区微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实验得出主要的微观渗流类型为均匀渗流、网状渗流、指状渗流3种类型。储层孔隙结构类型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关系密切,不同孔隙类型储层对应不同的微观渗流特征;裂缝发育带的水驱油形式取决于孔隙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的相对大小;影响驱油效率的孔隙结构特征主要为储层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和润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水驱油 渗流特征 安塞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油田开发资料重新认识油气成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35-2油田馆陶组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全洪慧 陈建波 +2 位作者 别旭伟 张章 张振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2-599,共8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南堡35-2油田投产后实际生产特点与初始地质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综合利用钻井、录井、测井并结合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其古构造、沉积特征、成藏模式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表明:馆陶组油气... 针对渤海湾盆地南堡35-2油田投产后实际生产特点与初始地质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综合利用钻井、录井、测井并结合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其古构造、沉积特征、成藏模式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表明:馆陶组油气聚集具有"古构造控制沉积相带、古构造控制油气聚集"的特点,具体为(1)南堡35-2油田潜山的古构造格局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分布规律,控制了油气的整体运聚特征,该结论不同于前人得出的油藏主要受控于岩性而不受控于构造的结论;(2)馆陶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沉积,油藏主体分布于主河道叠合连片区,砂体的空间展布对油气的再次分配起着一定作用;(3)南堡35-2油田的成藏模式表现为"断裂控藏,深聚浅调"的特点,边界大断层及潜山不整合面为深层"油源网",使原油在深层馆陶组储层聚集,后期浅层次级断层活动强烈,部分原油被调整到浅层明化镇组形成次生油藏。南堡35-2油田馆陶组资源潜力十分可观,储量规模可能为之前预测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富集规律 辫状河沉积 石臼坨凸起 馆陶组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水渗流规律分析油水界面深度差异主控因素——以渤海南堡35-2油田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全洪慧 别旭伟 +2 位作者 谢岳 张章 汪跃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86,共8页
在实际油藏中,同一沉积单元油水界面存在深度差异、油水界面与构造线不完全平行的现象十分普遍。以渤海南堡35-2油田为例,利用构造油藏成藏重力分异的物理学原理,根据非均质油藏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油水渗流规律,判断... 在实际油藏中,同一沉积单元油水界面存在深度差异、油水界面与构造线不完全平行的现象十分普遍。以渤海南堡35-2油田为例,利用构造油藏成藏重力分异的物理学原理,根据非均质油藏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油水渗流规律,判断储集层中油的运聚状态,并利用油田勘探开发实践成果对油水界面存在深度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油水界面深度差异的形成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再到散失的过程密切相关,可将油气生成到散失的全过程分为油藏形成阶段和油藏调整阶段,不同阶段油气的受力不同,导致油水界面深度差异的主控因素也不同:(1)油藏形成阶段,油气充注压力越大、储层物性越好、油水密度差越小、地层上倾的区域具有更大的油柱高度,从而导致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2)油藏调整阶段,油气的散失程度影响油水界面的深度,砂体厚度超过临界油柱高度(即浮力与毛细管阻力相等时的油柱高度)时,油气可以克服毛细管阻力运移至浅层形成次生油藏,从而造成油水界面上升形成深度差。本文研究成果对指导油田开发挖潜,乃至完善该方面理论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界面 油柱高度 深度差异 油气成藏 南堡35-2油田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频RGB融合技术和水平井信息的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以C油田馆陶组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侯东梅 郭敬民 +2 位作者 全洪慧 张墨 张文童 《石油科学通报》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渤海海域C油田馆陶组Ⅲ油组油藏为厚层块状辫状河沉积,油田采用天然能量驱的水平井开发,基于不同级次储层构型单元精细表征所揭示的单一成因砂体及其渗流屏障空间分布是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基于油田稀井网的资料条件,论文采用三维... 渤海海域C油田馆陶组Ⅲ油组油藏为厚层块状辫状河沉积,油田采用天然能量驱的水平井开发,基于不同级次储层构型单元精细表征所揭示的单一成因砂体及其渗流屏障空间分布是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基于油田稀井网的资料条件,论文采用三维地震资料分频RGB融合技术,开展不同级次辫状河储层构型单元和边界的地震响应分析,在水平井储层构型单元精细解释的标定下,实现了C油田馆陶组Ⅲ油组辫状河储层构型单元的剖面结构和平面分布的精细刻画。C油田馆陶组主要发育心滩和辫状河道两种类型四级构型单元,试验表明,优选30 Hz、45 Hz和65 Hz分频体进行RGB融合,能够有效揭示不同构型单元的厚度平面变化并准确探测构型单元的岩性和物性边界。分频RGB融合效果显示心滩主要呈亮红色,辫状河道主要表现为淡绿色和蓝色,在剖面上二者多为心滩-辫状河道-心滩侧向拼接关系,平面上辫状河道环绕心滩分布。油藏的四级储层构型单元以心滩为主,物性好,平面上呈NEE-SWW向分布,单一心滩宽1500~2000 m,长2000~3500 m。辫状河道岩性变化较大,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四级构型单元宽100~300 m,平面上呈窄条带状将心滩分割,成为不同心滩之间的渗流屏障。基于分频RGB融合和水平井信息的辫状河储层构型单元刻画,提高了提取地质体和探测边界的能力,系统地将岩性-厚度-构型的关系耦合起来,实现了C油田稀井网条件下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精细刻画,为油田综合调整方案的制定、提高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直接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频RGB融合 水平井 储层构型 辫状河 馆陶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A油田边底水稠油油藏隔夹层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汪跃 郑华 +2 位作者 李宏远 姜永 全洪慧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8年第5期52-55,共4页
应用基于测井响应分析的井点隔夹层识别和基于地震属性分析的平面井间隔夹层描述技术,对渤海A油田明化镇组边底水稠油油藏含油层段开展沉积特征及隔夹层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隔夹层有4种类型,可划分为强遮挡、中遮挡、弱遮挡三种级别;结... 应用基于测井响应分析的井点隔夹层识别和基于地震属性分析的平面井间隔夹层描述技术,对渤海A油田明化镇组边底水稠油油藏含油层段开展沉积特征及隔夹层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隔夹层有4种类型,可划分为强遮挡、中遮挡、弱遮挡三种级别;结合数值模拟方法,提出了油井间次生底水油藏储层顶部区、夹层下部未动用区、过渡带夹层局部纯油区三种剩余油分布样式;同时结合实际井动态资料进一步验证了隔夹层认识的可靠性,为深入挖潜研究区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A油田 稠油油藏 隔夹层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沙南凹陷古近系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特征、成因及发育模式——以BZ13油田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别旭伟 许赛男 +2 位作者 孙藏军 姜永 全洪慧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以渤海海域沙南凹陷BZ13油田为例,利用岩心、壁心和岩屑的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结合阴极发光和碳氧同位素测试成果,认为沙一段底部发育混积岩和生屑云岩两种岩石类型,对应滨岸混积滩和浅湖生屑滩两种湖相浅滩,划分为"内缓坡型&q... 以渤海海域沙南凹陷BZ13油田为例,利用岩心、壁心和岩屑的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结合阴极发光和碳氧同位素测试成果,认为沙一段底部发育混积岩和生屑云岩两种岩石类型,对应滨岸混积滩和浅湖生屑滩两种湖相浅滩,划分为"内缓坡型"生屑滩–半深湖泥岩和"外缓坡型"混积滩–生屑滩–半深湖泥岩两种典型沉积序列;研究区发育湖侵期退积–超覆浅滩沉积过程,经历高地周缘风化–剥蚀物形成、湖侵早期"内缓坡型"生屑滩退积沉积、湖侵晚期"外缓坡型"混积滩形成与生屑滩持续退积超覆3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沙南凹陷 湖相碳酸盐岩 沙一段 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