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古观星台测景结果精度初析
被引量:4
- 1
-
-
作者
郭盛炽
全和钧
张家泰
靳世信
-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河南省博物馆
-
出处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3年第2期139-144,共6页
-
文摘
位于现今河南省登封县告成镇的古观星台,是由郭守敬主持建造的一座大型圭表。我们在1980年冬至前后对它进行了表影的实测工作,得到4天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表影的单次测量精度在3—7毫米之间。由观测得到各天正午时的表影长度与计算值之间有8毫米左右的平均偏离。据《元史·天文志》记载,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曾创制过一种大型圭表。表的顶端为一横梁,表高为40元尺,是传统的八尺圭表的5倍。这样,可使表影测量的相对误差大为减小。为克服"表高景虚"的缺点,郭守敬又创制了"景符",利用小孔成象的原理,将横梁和太阳的象一起投在圭面上。移动景符以确定横梁象恰好平分太阳象时的位置,据此就可以测定表影的长度。据记述,用这样的方法测景,"厘毫差易分别","
-
关键词
观星台
测量精度
横梁
郭守敬
景符
长度
初析
圭表
毫米
观测精度
-
分类号
N09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
-
题名关于西汉漏刻的特点和刻箭的分划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全和钧
阎林山
-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
出处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5年第3期212-217,共6页
-
文摘
在西洋钟表传入中国以前的几千年里,漏刻一直是我国古代计时的主要仪器。它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天文学对时间精确度的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比十四世纪欧洲出现的日差±30分钟的机械时钟要精确得多。直到十七世纪,开始用摆控制时钟以及随之发明了擒纵钳后,机械摆钟的精确度才大大提高,从而超过了漏刻。西汉漏刻,在我国计时器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出土了好几具西汉漏壶。本文拟从这几具漏壶及图录史料中对两具汉漏壶的尺寸记载,探讨单壶漏刻的型式、特点、刻箭的不均匀分划以及单壶的尺寸与这种分划法的关系。
-
关键词
精确度
漏壶
西汉初期
分划
计时器
我国古代
十七世纪
不均匀
计时制
机械摆
-
分类号
N09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