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最优重构健康因子和RIME-SVR的锂电池健康状态估计研究
1
作者 杨东晓 王贺 +2 位作者 党宏宇 袁宇轩 和杰公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8-196,共9页
为提高锂电池健康状态(SOH)估计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最优重构健康因子和霜冰算法优化支持向量回归(RIME-SVR)相融合的估计方法。首先从锂电池充放电过程提取3个可测量健康因子,利用Pearson法分析验证其与SOH相关性;其次利用完备集合经验... 为提高锂电池健康状态(SOH)估计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最优重构健康因子和霜冰算法优化支持向量回归(RIME-SVR)相融合的估计方法。首先从锂电池充放电过程提取3个可测量健康因子,利用Pearson法分析验证其与SOH相关性;其次利用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算法(CEEMDAN)对健康因子分解重构,通过实验验证法确定最优重构方式,有效降低数据噪声和容量回升现象对SOH估计干扰;最后搭建基于RIME算法优化的SVR估计模型。实验采用NASA电池退化数据,结果表明,相比于粒子群(PSO)和人工蜂群(ABC)优化算法,RIME优化SVR参数时表现出更快收敛速度和更强全局搜索能力,显著提升模型性能。此外,基于最优重构健康因子和RIME-SVR的锂电池SOH估计模型3项指标均优于对比实验中其他模型,具有更高的估计精度和拟合度。使用最优重构健康因子Dtv_1+Ti_1+Tdv_1作为输入,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低于0.37和0.55、R~2高于0.92,表明所提方法具备良好的普适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健康状况 最优重构健康因子 霜冰优化算法 支持向量回归 CEEMD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层次土石混合介质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党宏宇 陈洪松 邵明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8-43,共6页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土壤中常常含有土石隔层,分析其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研究该区水循环机理和促进植被恢复重建进程。通过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土石隔层碎石粒径(5~20,20~40 mm)及土石隔层(土石质量比为1:1)位置...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土壤中常常含有土石隔层,分析其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研究该区水循环机理和促进植被恢复重建进程。通过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土石隔层碎石粒径(5~20,20~40 mm)及土石隔层(土石质量比为1:1)位置(上层(0~20 cm),中层(10~30 cm),下层(20~40 cm))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碎石粒径为5~20 mm时,土石隔层位于中层时土壤累积入渗量最大。碎石粒径为20~40 mm时,土石隔层位于下层时土壤累积入渗量最大。当土石隔层位置一定时,碎石粒径较小有利于土壤水分入渗;粒径为5~20 mm的土石隔层土壤稳定入渗速率最大,且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最短,但土层隔层位于下层时均质土壤及不同粒径土壤的稳定入渗速率无显著差异。土石隔层位置和隔层碎石粒径对初始入渗速率没有显著影响;土石隔层位于上层时,土石隔层的存在缩短了水分入渗运移过隔层的时间。土石隔层位于中层时,隔层碎石粒径为20~40 mm时水分入渗到达隔层及运移过隔层的时间最长。土石隔层位于下层时,隔层碎石的存在缩短了水分入渗到达隔层及运移过隔层的时间。Kostiakov入渗模型与Philip方程都可以较好地描述含土石隔层土壤的入渗过程,但Kostiakov入渗模型模拟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入渗 模型 土石隔层 碎石粒径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煤矸石厚度及位置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党宏宇 邵明安 +1 位作者 陈洪松 周蓓蓓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66,共5页
矿区土壤煤矸石的存在能够改变土壤的某些物理特性,并影响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采用一维定水头垂直入渗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对5种不同煤矸石厚度(0,4,8,12,16cm)及3个位置(上层、中层、下层)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覆... 矿区土壤煤矸石的存在能够改变土壤的某些物理特性,并影响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采用一维定水头垂直入渗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对5种不同煤矸石厚度(0,4,8,12,16cm)及3个位置(上层、中层、下层)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覆盖土壤表层有利于土壤水分入渗,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和稳定入渗速率随着煤矸石厚度(0~16cm)的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但煤矸石厚度较大(8,12,16cm)或较小(0,4,8cm)时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差异不显著。当煤矸石位于中层时,煤矸石的存在抑制了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土壤水分稳定入渗速率随着煤矸石厚度(4~16cm)的增加而变大,但煤矸石厚度为12,16cm时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差异不显著。煤矸石位于下层时,煤矸石厚度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影响较小。不同煤矸石厚度情况下,煤矸石位于上层时累积入渗量最大,而位于中层时累积入渗量最小。与Philip方程相比,Kostiakov入渗模型可以更好地反映含有煤矸石土壤的累积入渗量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积入渗量 煤矸石厚度 煤矸石位置 土壤水分 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