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食物过敏是一种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发现TM的分离纯化对于系统准确地鉴定和控制过敏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改进了TM分离纯化的方法。结果表明,抽提...虾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食物过敏是一种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发现TM的分离纯化对于系统准确地鉴定和控制过敏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改进了TM分离纯化的方法。结果表明,抽提液p H 6.5~7.5、硫酸铵饱和度30%时,可以有效分离纯化TM;经喹啉酸法测定其质量浓度最高可达43μg/μL。该方法省去了高效液相色谱、层析技术等对TM的进一步纯化,减少了纯化步骤,避免了在这些纯化步骤中出现的蛋白损失及蛋白稀释;高质量浓度的TM溶液可无须经过冷冻干燥,直接用于对其理化性质及过敏原性的研究。展开更多
随着食物过敏现象的日益普遍,其已成为工业化国家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食物蛋白致敏机理的相关研究大多借助于两大类小鼠模型,即口服致敏模型和局部或皮肤致敏模型。然而,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研究却鲜有...随着食物过敏现象的日益普遍,其已成为工业化国家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食物蛋白致敏机理的相关研究大多借助于两大类小鼠模型,即口服致敏模型和局部或皮肤致敏模型。然而,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研究却鲜有人关注。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对虾原肌球蛋白口服灌胃和腹腔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对BALB/c小鼠致敏性的影响,寻求最佳给药方式,以便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并在分子及免疫水平研究其致敏机理,从而为食物过敏原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研究食物过敏原致敏机制以及预防治疗食物过敏提供重要的模型依据。结果表明,腹腔注射小鼠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E、组胺以及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Th)2型细胞因子含量均高于口服灌胃小鼠,其致敏性更好。此外,口服灌胃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2a、干扰素-γ、调节性T细胞水平增加,表明虽有黏膜佐剂作用,但口服给药仍可能使小鼠产生口服免疫耐受,从而降低对虾原肌球蛋白对其的致敏性。本研究表明,腹腔注射原肌球蛋白比口服灌胃更易使小鼠致敏,其Th1/Th2平衡被打破,Th2反应占据优势,更适合用于构建食物致敏动物模型。展开更多
将麦芽糖结合蛋白(maltose-binding protein,MBP)、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以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重组构建MBP-CTB-EGFP并原核表达纯化,利用HEK293T细胞模型探究MBP...将麦芽糖结合蛋白(maltose-binding protein,MBP)、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以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重组构建MBP-CTB-EGFP并原核表达纯化,利用HEK293T细胞模型探究MBP-CTB-EGFP穿透细胞膜的能力,从而开发新型黏膜佐剂.进一步地,利用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重组融合蛋白MBP-CTB-TM,将其应用于Balb/c小鼠致敏实验,探究融合蛋白的致敏性及其对小鼠食物过敏相关免疫反应的影响,以达到降低过敏原剂量提高建模效率的效果.结果表明:MBP-CTB-EGFP具有作为黏膜佐剂的能力,从而促进外源蛋白进入HEK293T细胞内,且与转染方式相比,携带外源蛋白进入细胞的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利用融合蛋白MBP-CTB-TM免疫小鼠,TM特异性IgE的OD450 nm达到0.4,而天然TM致敏组仅为0.05,此外融合蛋白致敏还导致高水平的TM特异性IgG1、IgG2a产生.本研究表明,融合蛋白MBP-CTB-TM致敏效果更好,有可能达到降低过敏原用量的效果,为后续食物过敏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展开更多
为准确检测大豆过敏原,筛查验证表征5类主要大豆过敏原蛋白的特征肽段,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的大豆主要过敏原检测方法。优化样品总蛋白提取方法,将大豆蛋白经测序级胰蛋白酶酶解后,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为准确检测大豆过敏原,筛查验证表征5类主要大豆过敏原蛋白的特征肽段,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的大豆主要过敏原检测方法。优化样品总蛋白提取方法,将大豆蛋白经测序级胰蛋白酶酶解后,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对酶解产物进行分析,结合Uniprot数据库完成计算机检索,针对性地鉴定24种大豆样品的11种主要过敏原(大豆球蛋白的G1、G2、G3、G4和G5亚基、β-伴大豆球蛋白的α’、α和β亚基、Gly m Bd 30K、Gly m Bd 28K及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多肽片段,并从中挖掘用以表征各过敏原的肽段,最终得到29条响应值高、重复性好的适于质谱检测的特征肽段;进一步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对这些特征肽段进行验证,发现这些肽段的特异性、灵敏度和稳定性均符合质谱检测要求,可为食品中大豆过敏原的全面、准确检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展开更多
为明确冰温保活对缢蛏品质的影响,应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缢蛏冰温保活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并以保活期终点鉴定得到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为研究对象,建立和验证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动力学模型。...为明确冰温保活对缢蛏品质的影响,应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缢蛏冰温保活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并以保活期终点鉴定得到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为研究对象,建立和验证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缢蛏初始菌相中,优势菌为弓形杆菌(Arcobacter?spp.)、拟杆菌科未分类属和Psychrilyobacter spp.,比例分别为16.2%、8.4%和7.2%。保活期终点时,假单胞菌数目明显增多,成为优势腐败菌,所占比例为26.2%。次优势菌为弧菌科未分类属、嗜冷单胞菌(Psychromonas spp.)、弓形杆菌和Psychrilyobacter spp.,比例分别为17.8%、14.4%、13.0%和11.8%。修正的Gompertz模型能够有效拟合低温(-1.5~15.0℃)条件下假单胞菌的生长,所得的相关系数R2均在0.98以上,偏差度和准确度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采用平方根模型拟合温度与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温度与延滞时间λ的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63和0.970,线性关系良好,建立的Gompertz模型可对-1.5~15.0℃温度范围内假单胞菌的生长进行预测。展开更多
文摘虾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食物过敏是一种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发现TM的分离纯化对于系统准确地鉴定和控制过敏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改进了TM分离纯化的方法。结果表明,抽提液p H 6.5~7.5、硫酸铵饱和度30%时,可以有效分离纯化TM;经喹啉酸法测定其质量浓度最高可达43μg/μL。该方法省去了高效液相色谱、层析技术等对TM的进一步纯化,减少了纯化步骤,避免了在这些纯化步骤中出现的蛋白损失及蛋白稀释;高质量浓度的TM溶液可无须经过冷冻干燥,直接用于对其理化性质及过敏原性的研究。
文摘随着食物过敏现象的日益普遍,其已成为工业化国家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食物蛋白致敏机理的相关研究大多借助于两大类小鼠模型,即口服致敏模型和局部或皮肤致敏模型。然而,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研究却鲜有人关注。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对虾原肌球蛋白口服灌胃和腹腔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对BALB/c小鼠致敏性的影响,寻求最佳给药方式,以便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并在分子及免疫水平研究其致敏机理,从而为食物过敏原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研究食物过敏原致敏机制以及预防治疗食物过敏提供重要的模型依据。结果表明,腹腔注射小鼠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E、组胺以及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Th)2型细胞因子含量均高于口服灌胃小鼠,其致敏性更好。此外,口服灌胃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2a、干扰素-γ、调节性T细胞水平增加,表明虽有黏膜佐剂作用,但口服给药仍可能使小鼠产生口服免疫耐受,从而降低对虾原肌球蛋白对其的致敏性。本研究表明,腹腔注射原肌球蛋白比口服灌胃更易使小鼠致敏,其Th1/Th2平衡被打破,Th2反应占据优势,更适合用于构建食物致敏动物模型。
文摘将麦芽糖结合蛋白(maltose-binding protein,MBP)、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以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重组构建MBP-CTB-EGFP并原核表达纯化,利用HEK293T细胞模型探究MBP-CTB-EGFP穿透细胞膜的能力,从而开发新型黏膜佐剂.进一步地,利用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重组融合蛋白MBP-CTB-TM,将其应用于Balb/c小鼠致敏实验,探究融合蛋白的致敏性及其对小鼠食物过敏相关免疫反应的影响,以达到降低过敏原剂量提高建模效率的效果.结果表明:MBP-CTB-EGFP具有作为黏膜佐剂的能力,从而促进外源蛋白进入HEK293T细胞内,且与转染方式相比,携带外源蛋白进入细胞的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利用融合蛋白MBP-CTB-TM免疫小鼠,TM特异性IgE的OD450 nm达到0.4,而天然TM致敏组仅为0.05,此外融合蛋白致敏还导致高水平的TM特异性IgG1、IgG2a产生.本研究表明,融合蛋白MBP-CTB-TM致敏效果更好,有可能达到降低过敏原用量的效果,为后续食物过敏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文摘为准确检测大豆过敏原,筛查验证表征5类主要大豆过敏原蛋白的特征肽段,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的大豆主要过敏原检测方法。优化样品总蛋白提取方法,将大豆蛋白经测序级胰蛋白酶酶解后,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对酶解产物进行分析,结合Uniprot数据库完成计算机检索,针对性地鉴定24种大豆样品的11种主要过敏原(大豆球蛋白的G1、G2、G3、G4和G5亚基、β-伴大豆球蛋白的α’、α和β亚基、Gly m Bd 30K、Gly m Bd 28K及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多肽片段,并从中挖掘用以表征各过敏原的肽段,最终得到29条响应值高、重复性好的适于质谱检测的特征肽段;进一步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对这些特征肽段进行验证,发现这些肽段的特异性、灵敏度和稳定性均符合质谱检测要求,可为食品中大豆过敏原的全面、准确检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