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花菜多糖对无麸质食品品质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孙朋朋 张巧智 傅玲琳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8期14-19,46,共7页
由于不含麸质蛋白,无麸质食品常存在产品品质不佳的主要缺陷。石花菜多糖(Gelidium amansii polysaccharides,GAP)因其良好的亲水性能和凝胶特性,具有作为稳定剂和增稠剂改善无麸质食品的潜力。该文探究添加不同水平GAP对无麸质面条和... 由于不含麸质蛋白,无麸质食品常存在产品品质不佳的主要缺陷。石花菜多糖(Gelidium amansii polysaccharides,GAP)因其良好的亲水性能和凝胶特性,具有作为稳定剂和增稠剂改善无麸质食品的潜力。该文探究添加不同水平GAP对无麸质面条和无麸质面包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GAP后的无麸质面团挤压出的面条表面平整和光滑,延展性和拉伸性好,且微观结构出现连续“胶状”淀粉结构。添加GAP后,无麸质面条的硬度降低,最佳烹饪时间缩短,烹饪损失降低,吸水率升高。同时,添加GAP明显降低无麸质面包的硬度和咀嚼性,提高面包的水分含量并降低其烘焙损失。其中以6%的GAP替代玉米淀粉[即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GAP(质量分数)为74%/20%/6%]在改善产品品质方面的潜力最大。GAP具有作为亲水胶体改善无麸质产品品质的优良特性,或可为高品质无麸质食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石花菜多糖 无麸质面条 无麸质面包 加工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过敏的膳食危险因素及其调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孙佳晨 张巧智 +2 位作者 李华韬 张岩 傅玲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5-357,共13页
当前,食物过敏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升高,食物过敏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除遗传因素外,膳食因素是导致食物过敏风险升高的重要因素,而肠道菌群在膳食和免疫系统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鉴于此,本文系统... 当前,食物过敏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升高,食物过敏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除遗传因素外,膳食因素是导致食物过敏风险升高的重要因素,而肠道菌群在膳食和免疫系统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鉴于此,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针对食物过敏膳食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针对不同危险因素的免疫学作用机理、人群队列研究以及干预实验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并对其中肠道菌群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可为食物过敏的预防和控制,以及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食物过敏机制研究与调控策略提供借鉴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 致敏原 膳食危险因素 肠黏膜免疫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对虾原肌球蛋白硫酸铵沉淀分离纯化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15
3
作者 傅玲琳 富舒洁 +4 位作者 王彦波 王翀 张岩 吴琦 马爱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87-192,共6页
虾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食物过敏是一种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发现TM的分离纯化对于系统准确地鉴定和控制过敏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改进了TM分离纯化的方法。结果表明,抽提... 虾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食物过敏是一种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发现TM的分离纯化对于系统准确地鉴定和控制过敏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改进了TM分离纯化的方法。结果表明,抽提液p H 6.5~7.5、硫酸铵饱和度30%时,可以有效分离纯化TM;经喹啉酸法测定其质量浓度最高可达43μg/μL。该方法省去了高效液相色谱、层析技术等对TM的进一步纯化,减少了纯化步骤,避免了在这些纯化步骤中出现的蛋白损失及蛋白稀释;高质量浓度的TM溶液可无须经过冷冻干燥,直接用于对其理化性质及过敏原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原 南美白对虾 原肌球蛋白 分离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过敏:从致敏机理到控制策略 被引量:36
4
作者 傅玲琳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19,共19页
全球范围内食物过敏的发生率逐年升高,食物过敏现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食物过敏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子机制与机体发生的风险因素,食物致敏原的识别、评价与检... 全球范围内食物过敏的发生率逐年升高,食物过敏现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食物过敏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子机制与机体发生的风险因素,食物致敏原的识别、评价与检测技术,以及食物过敏的诊断、控制及标识的风险评估等;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食物过敏与致敏原相关研究的瓶颈挑战与策略,以期为食物过敏的预防和控制,低/无敏食品的研发,以及保障食物致敏原安全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 肠黏膜免疫 致敏原表位 评价与检测 口服免疫治疗 肠道菌群 低/无敏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调控下的食物过敏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傅玲琳 谢梦华 +3 位作者 王翀 黄健健 钱怡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305-313,共9页
随着过敏人群数量的快速增加,食物过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肠道微生物在机体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生素的使用、膳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所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将会增加人群患食物过敏的机率。本文... 随着过敏人群数量的快速增加,食物过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肠道微生物在机体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生素的使用、膳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所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将会增加人群患食物过敏的机率。本文将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综述目前对口服耐受的产生及因其缺失而引起食物过敏的相关机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肠道微生物调节食物过敏的潜在通路,最后概述有关益生菌缓解食物过敏的应用及机制研究。通过了解肠道微生物与宿主黏膜系统的相互作用,可为预防及治疗食物过敏提供新的调控靶点和研究思路,并为益生菌缓解食物过敏提供理论依据和改进方案,从而减少食物过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 口服耐受 肠道菌群 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原肌球蛋白不同致敏途径对BALB/c小鼠致敏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傅玲琳 谢梦华 +2 位作者 王翀 王海燕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66-175,共10页
随着食物过敏现象的日益普遍,其已成为工业化国家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食物蛋白致敏机理的相关研究大多借助于两大类小鼠模型,即口服致敏模型和局部或皮肤致敏模型。然而,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研究却鲜有... 随着食物过敏现象的日益普遍,其已成为工业化国家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食物蛋白致敏机理的相关研究大多借助于两大类小鼠模型,即口服致敏模型和局部或皮肤致敏模型。然而,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研究却鲜有人关注。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对虾原肌球蛋白口服灌胃和腹腔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对BALB/c小鼠致敏性的影响,寻求最佳给药方式,以便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并在分子及免疫水平研究其致敏机理,从而为食物过敏原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研究食物过敏原致敏机制以及预防治疗食物过敏提供重要的模型依据。结果表明,腹腔注射小鼠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E、组胺以及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Th)2型细胞因子含量均高于口服灌胃小鼠,其致敏性更好。此外,口服灌胃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2a、干扰素-γ、调节性T细胞水平增加,表明虽有黏膜佐剂作用,但口服给药仍可能使小鼠产生口服免疫耐受,从而降低对虾原肌球蛋白对其的致敏性。本研究表明,腹腔注射原肌球蛋白比口服灌胃更易使小鼠致敏,其Th1/Th2平衡被打破,Th2反应占据优势,更适合用于构建食物致敏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肌球蛋白 口服灌胃 腹腔注射 食物过敏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生物信息技术的食物过敏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傅玲琳 王翀 +2 位作者 张岩 马爱进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61-267,共7页
食物过敏是严重的全球性健康安全问题,对过敏原的研究是预防和治疗过敏的基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高通量技术研究过敏原成为可能,过敏组学应运而生。过敏组学是研究过敏原的集合——过敏组的学科,具有通量高、覆盖面广和快速灵... 食物过敏是严重的全球性健康安全问题,对过敏原的研究是预防和治疗过敏的基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高通量技术研究过敏原成为可能,过敏组学应运而生。过敏组学是研究过敏原的集合——过敏组的学科,具有通量高、覆盖面广和快速灵敏等特点,能够为个性化的过敏原回避预防和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本文介绍了过敏组学的一般概念,总结了过敏组学的研究方法,评价了不同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过敏组学在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 生物信息学 过敏组学 食物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傅玲琳 帅江冰 +1 位作者 Jha Rajeev Kumar 许梓荣 《中国兽药杂志》 2005年第5期22-26,共5页
众多研究表明,病毒的抗原决定簇及细菌毒素亚单位均能在转基因植物中成功表达,并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与现有的疫苗生产体系相比,植物生产疫苗具有安全、经济、稳定、高效等优势。本文概述了利用不同受体植物生产疫苗的研究现状、免疫... 众多研究表明,病毒的抗原决定簇及细菌毒素亚单位均能在转基因植物中成功表达,并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与现有的疫苗生产体系相比,植物生产疫苗具有安全、经济、稳定、高效等优势。本文概述了利用不同受体植物生产疫苗的研究现状、免疫原性评价及免疫原基因的优化表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植物 疫苗 优化表达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原肌球蛋白致敏小鼠模型的构建及乳酸菌肠黏膜免疫效应对致敏性的影响
9
作者 傅玲琳 富舒洁 +3 位作者 黄健健 钱怡 王翀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9-176,共8页
以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为主要过敏原,腹腔注射6周龄BALB/c雌、雄小鼠,从第14天开始给治疗组小鼠口服灌胃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1.2202或芽孢乳酸菌09.712(Bacillus coagulans09.712),连续灌胃20 d... 以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为主要过敏原,腹腔注射6周龄BALB/c雌、雄小鼠,从第14天开始给治疗组小鼠口服灌胃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1.2202或芽孢乳酸菌09.712(Bacillus coagulans09.712),连续灌胃20 d。根据小鼠腹泻情况、过敏症状评分、血清中组胺(histamine,HIS)质量浓度、TM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E水平变化构建TM致敏及益生菌治疗小鼠模型;通过氯乙酸萘酚酯酶染色、高碘酸希夫试剂特殊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道部位的肥大细胞和杯状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道部位的CD4^+T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探究肠黏膜免疫在TM致敏及益生菌缓解TM致敏作用中的机理。结果表明:雌性小鼠更适用于构建TM致敏模型;益生菌灌胃可以通过降低血清中HIS质量浓度和Ig E水平缓解肠黏膜免疫反应,减轻TM过敏症状。本研究从肠黏膜免疫反应角度探究了其在TM致敏中的作用,为食物过敏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肌球蛋白 水产品过敏 肠黏膜免疫 益生菌 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1.2202 芽孢乳酸菌09.7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型原肌球蛋白MBP-CTB-TM构建及其口服致敏性评价
10
作者 傅玲琳 黄健健 +2 位作者 谢梦华 王翀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14-121,共8页
将麦芽糖结合蛋白(maltose-binding protein,MBP)、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以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重组构建MBP-CTB-EGFP并原核表达纯化,利用HEK293T细胞模型探究MBP... 将麦芽糖结合蛋白(maltose-binding protein,MBP)、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以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重组构建MBP-CTB-EGFP并原核表达纯化,利用HEK293T细胞模型探究MBP-CTB-EGFP穿透细胞膜的能力,从而开发新型黏膜佐剂.进一步地,利用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重组融合蛋白MBP-CTB-TM,将其应用于Balb/c小鼠致敏实验,探究融合蛋白的致敏性及其对小鼠食物过敏相关免疫反应的影响,以达到降低过敏原剂量提高建模效率的效果.结果表明:MBP-CTB-EGFP具有作为黏膜佐剂的能力,从而促进外源蛋白进入HEK293T细胞内,且与转染方式相比,携带外源蛋白进入细胞的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利用融合蛋白MBP-CTB-TM免疫小鼠,TM特异性IgE的OD450 nm达到0.4,而天然TM致敏组仅为0.05,此外融合蛋白致敏还导致高水平的TM特异性IgG1、IgG2a产生.本研究表明,融合蛋白MBP-CTB-TM致敏效果更好,有可能达到降低过敏原用量的效果,为后续食物过敏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毒素B亚基 原肌球蛋白 融合蛋白 食物过敏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铅暴露对罗非鱼肝胰脏抗氧化防御系统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戴伟 金成官 +2 位作者 傅玲琳 杜华华 许梓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0-354,共5页
将罗非鱼暴露于不同水平(0、100、400和800μg·g-1)饲料铅60d后,对肝胰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观察其肝胰脏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饲料铅暴露剂量的增加,罗非鱼肝胰脏中MDA含量呈上升趋势,... 将罗非鱼暴露于不同水平(0、100、400和800μg·g-1)饲料铅60d后,对肝胰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观察其肝胰脏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饲料铅暴露剂量的增加,罗非鱼肝胰脏中MDA含量呈上升趋势,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GSH)水平呈下降趋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被铅诱导升高;随着铅暴露剂量增加,罗非鱼肝胰脏病理损伤逐渐加剧.以上研究结果揭示饲料铅可能通过诱导罗非鱼肝胰脏发生氧化损伤而发挥毒性作用,损害其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饲料铅 肝胰脏 氧化损伤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结芽孢杆菌抑菌物质的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赵钰 傅玲琳 王彦波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5,共6页
以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 LL1103为对象,研究了其生长情况与p H值和抑菌活性的关系,发现其最佳抑菌发酵时间为18 h。制备了其抑菌产物粗品并测定其抑菌谱,结果表明,抑菌产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有明显的抑菌... 以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 LL1103为对象,研究了其生长情况与p H值和抑菌活性的关系,发现其最佳抑菌发酵时间为18 h。制备了其抑菌产物粗品并测定其抑菌谱,结果表明,抑菌产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具有广谱抗菌性。随后对抑菌产物粗品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它在MRS培养基中培养后,最适温度37℃,最适p H=6.0下具有最强的抑菌活性。此外,进行了抑菌物质的初步鉴定,在排除酸性末端产物和菌体的干扰后,用蛋白酶K等多种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去处理抑菌产物粗品,发现其对蛋白酶K、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较敏感,对氧化氢酶不敏感,初步推断抑菌物质的主要成分是对蛋白酶敏感的细菌素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凝结芽孢杆菌 抑菌物质 细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平饲料铅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及组织中铅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戴伟 杜华华 +2 位作者 傅玲琳 金成官 许梓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5-349,共5页
将480尾罗非鱼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添加0、100、400和800μgPb?g-1的基础日粮,研究不同水平饲料铅暴露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及组织中铅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5d养殖试验,铅暴露组罗非鱼的终末重、日增重和饵料系数与对照组罗非鱼相比... 将480尾罗非鱼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添加0、100、400和800μgPb?g-1的基础日粮,研究不同水平饲料铅暴露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及组织中铅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5d养殖试验,铅暴露组罗非鱼的终末重、日增重和饵料系数与对照组罗非鱼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铅暴露剂量的增加及暴露时间的延长,罗非鱼组织中铅残留量均呈上升趋势.铅在罗非鱼体内的蓄积分布具有不同的组织亲和性,在不同组织中的残留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肠>中肾>骨>胃>肝脏>鳃>脾脏>精巢>背肌>脑.以上研究结果揭示,罗非鱼对饲料铅具有较大的耐受性;中肾和骨等铅残留量高的组织能够敏感地反映环境中铅胁迫情况,而胃、肠组织中铅残留量可作为食料铅污染的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铅 罗非鱼 生长性能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膳食结构和成分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影响食物过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翼翔 马玉 +3 位作者 李东慧 王彦波 傅玲琳 刘光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82-290,共9页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修饰食物致敏原、调节肠黏膜免疫平衡及屏障功能影响食物过敏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了饮食结构及膳食成分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肠道菌群变化与肠上皮免疫反应的关系,揭示膳食成分通...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修饰食物致敏原、调节肠黏膜免疫平衡及屏障功能影响食物过敏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了饮食结构及膳食成分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肠道菌群变化与肠上皮免疫反应的关系,揭示膳食成分通过调控肠道特异性微生物影响食物过敏的作用机制。通过了解膳食成分对肠道微生物的调控规律,能够明确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在食物过敏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为食物过敏人群提供科学的膳食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结构 膳食成分 食物过敏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大豆主要过敏原蛋白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丽芳 黄文胜 +4 位作者 张九凯 王彦波 傅玲琳 韩晓祥 陈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16-324,共9页
为准确检测大豆过敏原,筛查验证表征5类主要大豆过敏原蛋白的特征肽段,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的大豆主要过敏原检测方法。优化样品总蛋白提取方法,将大豆蛋白经测序级胰蛋白酶酶解后,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 为准确检测大豆过敏原,筛查验证表征5类主要大豆过敏原蛋白的特征肽段,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的大豆主要过敏原检测方法。优化样品总蛋白提取方法,将大豆蛋白经测序级胰蛋白酶酶解后,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对酶解产物进行分析,结合Uniprot数据库完成计算机检索,针对性地鉴定24种大豆样品的11种主要过敏原(大豆球蛋白的G1、G2、G3、G4和G5亚基、β-伴大豆球蛋白的α’、α和β亚基、Gly m Bd 30K、Gly m Bd 28K及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多肽片段,并从中挖掘用以表征各过敏原的肽段,最终得到29条响应值高、重复性好的适于质谱检测的特征肽段;进一步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对这些特征肽段进行验证,发现这些肽段的特异性、灵敏度和稳定性均符合质谱检测要求,可为食品中大豆过敏原的全面、准确检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过敏原 特征肽段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视觉技术在水产食品感官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贾志鑫 傅玲琳 +4 位作者 杨信廷 史策 王海燕 周瑾茹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320-325,共6页
机器视觉技术是一种无损、快速、经济的检测技术。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本文介绍了机器视觉系统的优点和对颜色、形状、尺寸等的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机器视觉技术在包括鱼、虾、扇贝和牡蛎等水产食品感官检测方面的应用进... 机器视觉技术是一种无损、快速、经济的检测技术。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本文介绍了机器视觉系统的优点和对颜色、形状、尺寸等的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机器视觉技术在包括鱼、虾、扇贝和牡蛎等水产食品感官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讨论,此外,探究了机器视觉技术目前在水产食品感官检测领域应用的局限性及在深度学习方面的发展前景。本文旨在为水产食品的感官检测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图像分析 水产食品 感官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斑紫菜多糖的降解条件优化及其生物活性 被引量:14
17
作者 姜慧 孔立敏 +3 位作者 王翀 王彦波 傅玲琳 周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47,共10页
本实验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条斑紫菜多糖(Porphyra yezoensis polysaccharide,PSPY),用H2O2和VC结合法降解PSPY,以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指标,经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佳降解条件:H2O2-VC浓度4.1 mmol/L、... 本实验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条斑紫菜多糖(Porphyra yezoensis polysaccharide,PSPY),用H2O2和VC结合法降解PSPY,以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指标,经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佳降解条件:H2O2-VC浓度4.1 mmol/L、温度52.4℃、降解时间2.1 h;该条件下降解PSPY后得到的降解斑紫菜多糖(degraded Porphyra yezoensis polysaccharide,DPSPY)的分子质量为17 ku,而PSPY的分子质量为452 ku,PSPY降解后总糖和硫酸根质量分数增加,蛋白质量分数减少,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结果发现PSPY降解前后的结构未有明显变化。体外抗氧化实验、胆酸盐结合实验和细胞免疫活性实验结果证明,DPSPY的生物活性优于PSPY,实验结果为PSPY深加工和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紫菜多糖 降解 胆酸盐 抗氧化活性 免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缢蛏冰温保活过程中菌相变化及优势腐败菌生长动力学建模 被引量:5
18
作者 储建军 傅玲琳 +3 位作者 王翀 周德庆 王海燕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5,共6页
为明确冰温保活对缢蛏品质的影响,应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缢蛏冰温保活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并以保活期终点鉴定得到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为研究对象,建立和验证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动力学模型。... 为明确冰温保活对缢蛏品质的影响,应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缢蛏冰温保活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并以保活期终点鉴定得到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为研究对象,建立和验证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缢蛏初始菌相中,优势菌为弓形杆菌(Arcobacter?spp.)、拟杆菌科未分类属和Psychrilyobacter spp.,比例分别为16.2%、8.4%和7.2%。保活期终点时,假单胞菌数目明显增多,成为优势腐败菌,所占比例为26.2%。次优势菌为弧菌科未分类属、嗜冷单胞菌(Psychromonas spp.)、弓形杆菌和Psychrilyobacter spp.,比例分别为17.8%、14.4%、13.0%和11.8%。修正的Gompertz模型能够有效拟合低温(-1.5~15.0℃)条件下假单胞菌的生长,所得的相关系数R2均在0.98以上,偏差度和准确度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采用平方根模型拟合温度与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温度与延滞时间λ的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63和0.970,线性关系良好,建立的Gompertz模型可对-1.5~15.0℃温度范围内假单胞菌的生长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冰温保活 高通量测序 菌相分析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温度下养殖大黄鱼生物胺等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冯杰 王徐媛 +3 位作者 傅玲琳 王翀 王海燕 王彦波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2,共8页
生物胺是影响养殖大黄鱼贮藏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探讨不同贮藏温度下生物胺、菌落总数、p H值、挥发性盐基氮及三甲胺的变化规律,并对生物胺与其他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对养殖大黄鱼生物胺等品质指标具有显著的影... 生物胺是影响养殖大黄鱼贮藏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探讨不同贮藏温度下生物胺、菌落总数、p H值、挥发性盐基氮及三甲胺的变化规律,并对生物胺与其他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对养殖大黄鱼生物胺等品质指标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品质下降速度加快。25℃和4℃贮藏条件下,养殖大黄鱼菌落总数分别于18 h和6 d超出临界值,达到5.56 lg(CFU/g)和5.03 lg(CFU/g),挥发性盐基氮分别于36 h和10 d超出临界值,达到33.85 mg/100 g和31.81 mg/100 g。研究发现腐胺和尸胺与其他品质指标均显著相关,通过SPSS回归分析,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15和0.7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温度 生物胺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品有害微生物检测与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晨 吴豪益 +4 位作者 刘继超 刘福奇 傅玲琳 王彦波 汤旭翔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344-348,共5页
乳品中由有害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受到广泛关注,其成为当前大健康背景下的研究热点。鉴于此,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从乳品安全的角度出发,综述了目前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技术和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分析讨论... 乳品中由有害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受到广泛关注,其成为当前大健康背景下的研究热点。鉴于此,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从乳品安全的角度出发,综述了目前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技术和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分析讨论。其中检测技术着重介绍了PCR技术、ELISA与磁珠分离技术、LAMP技术等,安全控制手段主要涉及超高压处理技术、超高压均质化技术、脉冲电场技术、微滤技术和栅栏技术等,旨在为乳品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品 有害微生物 检测技术 安全 控制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