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李自成军事思想简论
- 1
-
-
作者
傅玉璋
傅正
-
机构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大学图书馆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A04期85-89,53,共6页
-
文摘
本文论述了李自成军事思想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指出李自成在斗争中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是历代农民领袖中所罕见的。他能够团结各路义军联合作战,改变了以往农民起义仅为解决温饱而各自为战的斗争方式;他雄才大略,虚心采纳知识分子意见,严明部队纪律,运用攻心战术,发布“剿兵安民”檄文,深得民心。他政治上的成熟,使其军事思想日臻完善。
-
关键词
李自成
军事思想
作战方式
崇祯
知识分子
起义军
高迎祥
战略战术
攻心战术
明王朝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简评陶安
- 2
-
-
作者
傅玉璋
-
机构
安徽大学历史系
-
出处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共5页
-
文摘
陶安是封建时代的文人学士 ,参加起义军之后 ,为朱元璋料理军务、制定政策、治国安民做出了贡献。陶安在黄州、饶州任知府 ,在江西行省任参政期间 ,为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得到人民的拥戴 ,更得到朱元璋的褒美。
-
关键词
陶安
农民起义
朱元璋
《陶学士集》
-
分类号
K247
[历史地理—中国史]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试论包拯的“用人之道”
- 3
-
-
作者
傅玉璋
-
机构
安徽大学历史系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6期60-63,共4页
-
文摘
本文重点写包拯选任臣僚的主张。中央朝廷选用“素有公望实才,众所谓贤者”,辅佐皇帝料理政务。地方官县令选任“清流素望”之人;管理财政的转运使选任“才杰之士”;提点刑狱选任“素有才能、公直廉明”的人。沿边武将更为重要,选任“素有武艺才略”,能胜任将领者。只要文臣武将各得其人,使之为百姓“兴利除害”,不仅可消除边患,并能使“风俗日益美,教化日益成”
-
关键词
包拯
用人之道
改革
-
分类号
C962
[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
-
题名明代安徽、江苏地区的水灾与赈济
被引量:4
- 4
-
-
作者
傅玉璋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85-90,共6页
-
文摘
明代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时代。水灾、旱灾、蝗蝻、冰雹、地震等交错而来,似乎是无年不有。且不说战乱年代,河道堤坝遭受严重破坏,就是在“天下太平”、“各安生理”的经济繁荣时期,洪涝灾害也频繁发生。今以南直隶(今安徽、江苏)地区的水灾为例,说明明代灾害的严重状况。
-
关键词
水灾
繁荣时期
十三年
安徽
凤阳
州县
淮安
十七年
灾民
明王朝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隋代史学家王劭的《齐志》与《隋书》
被引量:3
- 5
-
-
作者
傅玉璋
-
出处
《安徽史学》
1984年第2期30-33,共4页
-
文摘
王劭是隋代著名的史学家,撰有《齐志)、《隋书》等主要史籍,在我国史学上是有贡献的。因著作佚失,其事迹被后人所遗忘。今写此文,作为补遗。一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今太原市南古城营)人,出生在封建官吏大族的家庭。祖父王遵业曾任后魏著作佐郎、右军将军、兼散骑常侍。父亲王松年为北齐尚书郎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王劭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受其祖父、父亲的影响,“好学不倦,究极群书”(《北史·王劭传》),由于不断努力,终于成为博学的史学家。
-
关键词
刘知几
史学家
王劭
隋代史学
著作
裴子野
史通
北齐
太原市
左传
-
分类号
K0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朱元璋法律思想初探——明初统治措施探索之四
被引量:2
- 6
-
-
作者
傅玉璋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93-98,共6页
-
文摘
朱元璋是一位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在取得反元斗争胜利后,吸取历代法制经验,即着手制定法律,以巩固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过去对朱元璋的法律思想研究不够,今写此文,试加探讨,以就教于法学、历史学界诸同志。一、立法定制宜贵简要朱元璋非常重视法制建设,主张用法治手段来维护极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他在称吴王时曾提出过“纪纲法度,为治之本”的主张,他把“制礼定法”作为“急务”,不事推托。明朝建立后,进一步申述了他的观点,“礼法,国之纲纪,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后来回忆群雄并起时的形势说:“有心于建功立业者,往往无法以驭下,故皆无成”。欲开创新的局面。
-
关键词
朱元璋
地主阶级
中央集权制
君主专制
封建政权
大明律
政治家
三十年
统治阶级
都察院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朱元璋的军事思想——明初统治措施探索之五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傅玉璋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1期103-110,共8页
-
文摘
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很快锻炼成勇谋善战的军事统帅。他依靠强大的军事武装,推翻蒙古贵族的统治,统一南方广大地区,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起新的政治体制。他虽未有兵书传世,但他的军事活动和军事理论是值得我们重视研究的。一、战争的性质关于战争性质的问题,孙武和孙膑的兵书都未曾涉及。《司马穰苴兵法》虽然初步谈及战争的性质,但不够明确。他说:“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这说明以正义战争,反对和制止非正义战争,是可以进行的,但是并未揭示什么是正义战争,什么是非正义战争。战国后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荀卿说:“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
关键词
朱元璋
军事思想
非正义战争
陈友谅
战争性质
军事理论
地主阶级
军事活动
红巾军起义
蒙古贵族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包拯集编年校补》评介
- 8
-
-
作者
傅玉璋
-
出处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74-74,共1页
-
文摘
《包拯奏议》是全面研究包拯生平、施政方略、判案方法,以及研究宋史和安徽地方史的基本文献。包公的奏议,自宋至今,虽有多种版本流行,但因刊印有限,保管不善,现在的读者仍不易寻觅,且各本校勘都不够精审。安徽师范大学杨国宜教授,经过多年研究、考证,整理出《包拯集编年校补》(黄山书社1990年1月出版),这是当今研究包拯最完善的一个本子。
-
关键词
包拯
编年
奏议
校补
安徽师范大学
全面研究
地方史
中华本
文献
考证
-
分类号
K0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朱元璋教育思想初探
- 9
-
-
作者
傅玉璋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4期87-92,共6页
-
文摘
朱元璋对兴学教民问题,终始是重视的。当他称“吴王”不久,就把“劝农桑”和“兴学校”放到重要地位,作为“当务之急”,认为只要做好这两件大事,天下即可致太平。对朱元璋的教育思想,古代教育史未立专章,史学界亦无论述。今撰此文,就教于教育学、历史学诸同志。一、各级学校的建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受生活状况所要求,而且受社会政治目的所要求,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性的活动。生长在封建社会的帝王,也会认识到教育对巩固政权的重大作用。在战争年代,朱元璋即提出:“治天下当先其重且急者,而后及其轻且缓者。
-
关键词
朱元璋
重要地位
重大作用
国子监
劝农桑
历史学
国子学
封建社会
政治目的
教化者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朱元璋的政治思想
- 10
-
-
作者
傅玉璋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27-131,共5页
-
文摘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在他四十余年的生活实践中,有些言论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取历代帝王的统治经验的而制定出一套治国安民的政策,反映了明初封建地主阶级恢复生产与民休息的政治原则。一、尊孔子祟儒术朱元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即以儒术为建国立业的指导思想。在反元斗争时期,每到一地必“谒孔子庙”。对孔子的后代孔克坚“特优礼之”,与其说:“尔祖明先王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有赖焉”。攻下集庆。
-
关键词
朱元璋
政治思想
地主阶级
先王之道
孔子
孙子兵法
儒家思想
历代帝王
恢复生产
政治家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明末农民军中的“婆子营”和“童子军”
- 11
-
-
作者
傅玉璋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82-83,共2页
-
文摘
明末农民军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特种武装,一是由妇女组成的“婆子营”,二是由少年组成的“童子军”。 (一) 明末农民起义初期,“各携其妻孥,亲戚置营中”,持刀弓乘马。(《甲申小记》卷5)这不是妇女兵,而是农民军的家属,她们一般不參加打仗。后来妇女加入农民军的渐多,精通武艺的妇女同男子一样,拿起武器打击敌人。《怀陵流寇始终录》记述张献忠围攻安徽桐城的情况:农民军“有腹心,有新营,寨民为响导。妇女……数万,前阻大沟,后扼山险,为持久计”。张献忠把妇女兵编为“婆子营”,集体训练,从事战斗。在山东兖州、曲阜一带的妇女参加农民军,“蒙以甲冑,拟刀伪为男子守营”,(以上见《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5、卷16、卷14)而男兵则集中力量打击官军。李自成、张献忠反明失败以后,农民军的余部在北方还很活跃,也有不少妇女兵打击清兵。据《明清史科》丙编第五册记载:在山西朔县蒋家峪村一带,“满山遍野。
-
关键词
童子军
妇女
张献忠
李自成
明末农民起义
打击
明清史
集体训练
民军
少年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略谈郑樵对史学的贡献
- 12
-
-
作者
傅玉璋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62-67,共6页
-
文摘
郑樵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有八十五种,其中《通志》尤其著名。在我国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通志》是综合诸史而写成的纪传体通史,史料丰富,规模宏伟,纪载了从三皇五帝到隋朝的历史。它和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部古典史书。近年来研究阐述《通志》的文章比较多,本文另辟途径,仪就郑樵在史学上的贡献这个角度发表一点看法,以求教于贤达。
-
关键词
通志
重要地位
司马迁
清代史学
文献通考
马端临
史料
史学家
三皇五帝
通史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关于张献忠降明问题
被引量:2
- 13
-
-
作者
傅玉璋
-
出处
《文史哲》
1980年第2期27-32,43,共7页
-
文摘
如何看待张献忠的降明问题?这不只关系到张献忠的历史评价,同时也将影响到对明末农民起义过程中其他方面一些问题的认识,实有再作进一步探讨之必要。一、关于张献忠降明问题的考察张献忠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反抗封建强暴的英雄,农民起义的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是,他在历史上曾经两次投降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冬,“就抚”
-
关键词
明末农民起义
历史评价
农民革命
农民起义军
领导者
张献忠
谷城
革命形势
斗争策略
农民阶级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关于李自成起义军大顺政权的性质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傅玉璋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3年第1期91-100,共10页
-
文摘
1962年第三期《新建设》发表了孙祚民同志的《试论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性质》一文,涉及的问题很广。结论是李自成大顺政权“基本上仍然是明封建统治政权的翻版”。我们知道,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性质问题,不仅涉及明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而且涉及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性质。对这个重要问题,不能不发表几点粗浅看法。
-
关键词
李自成起义
革命政权
起义军
大顺军
农民利益
明末农民战争
性质
封建制度
反封建
地主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刘知几尊法反儒的战斗精神——读《史通》札记
- 15
-
-
作者
傅玉璋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1期56-60,共5页
-
文摘
刘知几(公元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丛亭里人,是唐朝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学家。他继承了先秦法家的思想,主张革新前进,厚今薄古,反对儒家颂古非今,复古倒退的思想,主张人定胜天,反对儒家的天命论;他公然批判反动统治阶级的“圣人”孔丘和儒家“经典”。因此,他在中国封建社会儒法斗争史上,是一位值得介绍的法家人物。他的著作有六种,计八十三卷。《史通》一书是代表作,在这部书中闪耀着尊法反儒思想的光辉。
-
关键词
刘知几
战斗精神
儒家
法家人物
史通
历史学家
天命论
先秦法家
孔丘
厚今薄古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