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与时俱空:禅宗美学思想的时间性研究
被引量:7
- 1
-
-
作者
傅松雪
-
机构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6-89,共4页
-
文摘
本文从禅的时间性入手进行分析,借此窥探禅宗美学空寂之美的根源,厘清"以空为美"的本性。空和美都不是一个既定、现成的目标或状态,美只在刹那间照面。以空为美,意味着以刹那间自性所起之念与因缘和合刹那间生灭之相的相互映照的瞬间为美。
-
关键词
禅宗关学
时间性
美学特征
空
瞬间
空寂之美
-
分类号
J110.99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海德格尔时间性的审美生成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傅松雪
-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3-125,共3页
-
文摘
人之所以有审美活动,就在于人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表现有三“将来”一维具无限可能的生成性,而审美活动就是将来所指被无休止延宕的过程,因此,向着将来正在生成的时间,牵引着审美上的时间感;“曾在”一维,体现为一种对源始本源时间体验的尝试寻求;在“现在”一维中,人可以通过审美这一中介向无限超越,借以与大同觌面。
-
关键词
时间
时间性
生成
审美
-
分类号
J01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 3
-
-
作者
傅松雪
-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63-64,共2页
-
文摘
就教育对象而言。老子的教育对象以被社会文明异化了的人或成年的文化人为主,尤其是受文明毒害愈深者.因为老子最为推崇的是有如婴儿般真挚朴实之人。在整部《老子》中,我们会发现,老子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以“在上”者为主,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因为老子认为,只要“上无为”必能“下自化”,所以,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这样说来,如果在上者能够接受无为之道的教化,则下位者必可自我化育。而若将此理论运用于教育界.则教化者当以在上者优先。
-
关键词
《老子》
道德教育思想
无为而无不为
教育对象
文明异化
最高统治者
文化人
自我化
-
分类号
B82-09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美学的时间性考察: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的新视阈
- 4
-
-
作者
傅松雪
-
机构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
出处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124,共4页
-
文摘
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无法进入审美本源性的探讨;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思想则为追寻存在本源开启了一个构成境域,从而审美也只有放在时间性的境域中加以考察,才能回归至本源状态,揭示其本质。在时间性的境域中审美的发生具有潜在的或能在的可能性,审美状态是此在本真存在的澄明状态的到时。审美到时状态的根本标志是陶醉与显现。
-
关键词
审美
时间性
生成
陶醉
显-现
-
Keywords
the appreciation of aesthetic
Zeilichkeit
becoming
revels
appearance
-
分类号
B834
[哲学宗教—美学]
-
-
题名论道家美学的时机化蕴含
- 5
-
-
作者
傅松雪
-
机构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61,共5页
-
基金
国家"985工程""科技伦理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
文摘
"道"是道家哲学最核心的范畴,本文认为,"道"的显-现是源始时间性的生成过程,是随其本体所是而自由的化(给)出。只要"道"以其如其所是(不在场)、如其所为(无为)的方式地展现为在场,处于解蔽的状态之中,与我们照面,美即处于显-现中,即为"美"。这种将"道"以不在场的方式带入解蔽状态于当前,即不落形迹又寄深远意蕴的意象呈现,成为"无形有象"之道体对中国古典艺术审美表达的哲学奠基。
-
关键词
道家美学
时间性
显-现
生成
-
分类号
J01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在历史与艺术之间
- 6
-
-
作者
傅松雪
-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24-24,23,共2页
-
文摘
如何正确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可以说是电影创作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在历史无法还原,历史真实的再现出现难度的时候,艺术真实的表现功能便显得尤为重要。影片《东京审判》在权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为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答卷。
-
关键词
<东京审判>
历史真实
艺术真实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文化风景中的文学研究
- 7
-
-
作者
傅松雪
-
机构
山东师大文学院
-
出处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37-38,共2页
-
文摘
多元文化风景中,文学研究不但是要看风景,描摹风关键是要创造风景,使风景成为气韵贯通而灵动独特的"大风景";文学研究需要以自己的实践向自身提供意义,在此文化转向中用一种真正的诗意栖居的精神来贯注其中.
-
关键词
文化
文学研究
文化文学化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