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流GIL金属微粒陷阱捕捉概率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健 倪潇茹 +2 位作者 王志远 李庆民 李成榕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090-4097,共8页
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中的运动金属微粒会极大降低GIL的绝缘强度,故而需要采取微粒陷阱等措施加以限制。本文针对直流GIL中金属微粒陷阱开展研究,首先搭建了封闭式以及半封闭式同轴圆柱电极实验平台,并构建了对应的三维仿... 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中的运动金属微粒会极大降低GIL的绝缘强度,故而需要采取微粒陷阱等措施加以限制。本文针对直流GIL中金属微粒陷阱开展研究,首先搭建了封闭式以及半封闭式同轴圆柱电极实验平台,并构建了对应的三维仿真模型;然后通过仿真计算优化了陷阱参数,据此提出了微粒陷阱设计依据“捕捉参数”-Pcap,并对比了不同参数的微粒陷阱捕捉效果;最后根据微粒运动规律提出了针对性陷阱布置策略,并用实验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金属微粒被捕捉的概率随捕捉参数增大呈现增大趋势,当Pcap值为0.8左右时捕捉概率趋于稳定;直流电压下绝缘子附近金属微粒的落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微粒落点集中区域进行针对性陷阱布置,可以缩短捕捉时间,取得良好效果。因此,研究结果可以为工程中微粒陷阱的设计及使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GIL 金属微粒 微粒陷阱 运动特性 布置策略 捕捉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GIL电极覆膜对微粒抑制的极性效应 被引量:12
2
作者 倪潇茹 王靖瑞 +2 位作者 王健 王志远 李庆民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695-2703,共9页
自由金属微粒的存在是制约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电极覆膜可以有效降低微粒活性、提高系统绝缘程度。论文主要研究了不同极性直流应力下电极覆膜对金属微粒带电量及运动活性的影响,搭建了金属微... 自由金属微粒的存在是制约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电极覆膜可以有效降低微粒活性、提高系统绝缘程度。论文主要研究了不同极性直流应力下电极覆膜对金属微粒带电量及运动活性的影响,搭建了金属微粒电荷测量及运动观测平台,并提出了金属微粒的"活跃指数"M,分析了不同覆膜情况下微粒的活跃程度。实验结果表明:电极覆膜时微粒带电存在时滞特性,且负极性下的时滞时间比正极性下高16%;下极板覆膜后,微粒静止时通过传导和微放电带电,而微粒运动过程中与介质膜碰撞时通过微放电带电;电极覆膜后微粒的启举电压可以提高10%左右,且微粒运动的"活跃指数"M将降低69%~94%。据此得出,正电压下应采取地电极覆膜措施,而负电压下应采取双电极覆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GIL 金属微粒 电极覆膜 传导带电 微放电 极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对环氧树脂复合介质电-热裂解特性的微观调控模拟 被引量:8
3
作者 倪潇茹 王健 +2 位作者 王靖瑞 李庆民 韩智云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5159-5167,共9页
环氧树脂的老化裂解是影响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添加一定质量分数的纳米粒子可有效调控其耐热性能。本文建立了四种交联环氧树脂模型,包括纯环氧树脂模型,以及未封端、半封端和全封端的碳... 环氧树脂的老化裂解是影响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添加一定质量分数的纳米粒子可有效调控其耐热性能。本文建立了四种交联环氧树脂模型,包括纯环氧树脂模型,以及未封端、半封端和全封端的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介质模型。基于反应力场ReaxFF,利用LAMMPS软件对四种介质模型开展电-热裂解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在裂解过程中,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介质模型的初始裂解温度均提高,其归一化分子数降低了约15%,裂解产生的小分子产物的数量和种类也有所减少。电-热裂解过程中温度占主导作用,主要发生的是热裂解,电应力的存在则造成各极性分子和基团沿电场方向运动。碳纳米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环氧树脂的热稳定性,缓解了其电-热老化过程,其中未封端和半封端碳纳米管复合介质模型的效果更为显著,这为环氧树脂复合介质的微观调控提供辅助设计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碳纳米管 电-热裂解 微观调控 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硫醚聚酰亚胺电极覆膜材料合成及直流应力下对金属微粒运动特性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黄旭炜 倪潇茹 +3 位作者 王健 李庆民 林俊 王忠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4712-4721,共10页
金属微粒的有效治理是关乎直流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绝缘设计的重要问题。通过溶液缩聚-热酰亚胺化法制备含有苯硫醚结构的聚酰亚胺薄膜,同时利用红外光谱、热失重、差示扫描量热、介电谱和接触角等测试方法对聚酰亚胺薄膜的结构与性... 金属微粒的有效治理是关乎直流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绝缘设计的重要问题。通过溶液缩聚-热酰亚胺化法制备含有苯硫醚结构的聚酰亚胺薄膜,同时利用红外光谱、热失重、差示扫描量热、介电谱和接触角等测试方法对聚酰亚胺薄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并构建金属微粒运动观测实验平台,测试直流应力下薄膜材料对金属微粒运动特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引入苯硫醚结构,可在保证热稳定性的同时有效提升聚酰亚胺薄膜与铝合金电极的粘附功,因而改性聚酰亚胺可作为直流GIL无胶电极覆膜材料,以提升其运行稳定性。当电极涂覆改性的聚酰亚胺薄膜时,可显著提高金属微粒在直流电场中的启举电压,这缘于引入的苯硫醚结构提高了薄膜的介电常数以及金属微粒与薄膜间的粘附功,使得金属微粒所受的粘附力和静电吸附力均有所提升,进而抑制了微粒在直流电应力下的运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气体绝缘输电线路 苯硫醚 聚酰亚胺 粘附功 热稳定性 电极覆膜 金属微粒启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_(6)放电分解机理及其在故障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石磊 于彤 +7 位作者 方烈 张琛 杨芮 王靖瑞 郭瑞 倪潇茹 常亚楠 王健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共9页
SF6因其性能优异而广泛应用于电力工业,当电气设备出现放电故障或过热故障时,SF6气体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分解。研究SF6分解机理,掌握SF6分解特性,以期提高设备的运维水平。文中从SF6分子解离、特征产物生成路径等方面,总结了SF6气体放电... SF6因其性能优异而广泛应用于电力工业,当电气设备出现放电故障或过热故障时,SF6气体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分解。研究SF6分解机理,掌握SF6分解特性,以期提高设备的运维水平。文中从SF6分子解离、特征产物生成路径等方面,总结了SF6气体放电分解机理的相关研究进展,鉴于定性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指出结合DFT、ReaxFF等研究方法可厘清SF6的复杂分解过程;重点介绍了开展气体分解特性研究的基本测量与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及气敏传感器法等,其中气敏传感器因具备小型化、强响应等优势,是未来SF6气体绝缘装备内置传感、在线监测的重要发展方向;介绍了SF6分解特性研究由定性评判发展到定量分析的历程,总结了基于分解特性分析的气体绝缘设备故障诊断研究进展,其中以特征气体浓度比值法、产物分析与传统局放检测结合的方法最具代表性,但这些方法尚需完善,需要提出量化标准以在电力系统装备运维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氟化硫气体 分解产物 分解机理 分解组分检测与分析 故障诊断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场下C_4F_7N/CO_2与SF_6/N_2混合气体中铝质球形自由微粒放电敏感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靖瑞 王健 +2 位作者 倪潇茹 王璁 李庆民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4682-4691,共10页
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充SF_6混合气体或SF_6替代气体时,其绝缘性能将受到自由金属微粒的影响。本文重点针对C_4F_7N/CO_2以及SF_6/N_2混合气体,开展绝缘强度的影响分析。选用的实验气体组份为:C_4F_7N/CO_2(4%/96%)、SF_6/... 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充SF_6混合气体或SF_6替代气体时,其绝缘性能将受到自由金属微粒的影响。本文重点针对C_4F_7N/CO_2以及SF_6/N_2混合气体,开展绝缘强度的影响分析。选用的实验气体组份为:C_4F_7N/CO_2(4%/96%)、SF_6/N_2(其中SF_6比例分别为20%、30%、50%和70%)以及纯SF_6气体,在球-碗电极直流电场下,开展微粒影响下的气隙击穿实验。提出微粒放电敏感度(DSP)的概念及定义,用以评估不同组分气体绝缘强度对金属微粒导致的局部电场强度剧变的敏感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在0.1~0.5MPa气压范围内,不存在微粒时,4%C_4F_7N/96%CO_2绝缘强度与30%SF_6/70%N2混合气体相当;存在微粒影响时,4%C_4F_7N/96%CO_2混合气体的DSP值低于30%SF_6/70%N2混合气体的,而高于20%SF_6/80%N2混合气体的,且放电电流呈现双峰值特征。C_4F_7N/CO_2混合气体具有绝缘强度高、对微粒放电敏感度低的特性,这与C_4F_7N具有强电负性和高吸附系数有关。本文还结合微粒运动触发放电的物理模型,阐明了气隙击穿电流出现双峰特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击穿电压 球形自由金属微粒 混合气体 微粒放电敏感度 击穿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复合涂层对微米级金属粉尘吸附行为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靖瑞 李庆民 +2 位作者 刘衡 王健 倪潇茹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72-3182,共11页
绝缘子表面吸附的金属粉尘可能引起放电甚至诱发闪络,抑制粉尘在绝缘子表面的吸附对提高气固绝缘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选用纳米碳化硅(nano-SiC)和蒙脱土-纳米二氧化钛(MMT-nano-TiO_(2)),分别从调控表面电荷和改善表面粘黏... 绝缘子表面吸附的金属粉尘可能引起放电甚至诱发闪络,抑制粉尘在绝缘子表面的吸附对提高气固绝缘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选用纳米碳化硅(nano-SiC)和蒙脱土-纳米二氧化钛(MMT-nano-TiO_(2)),分别从调控表面电荷和改善表面粘黏性能的角度,设计了两种纳米复合涂层。实验表明,蒙脱土-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涂层(MEP)抑制粉尘吸附的效果整体优于碳化硅纳米复合涂层(SEP),与无涂层绝缘子模型相比,MEP6涂层表面吸附的粉尘分布范围大幅减小,吸附质量降低54%,抑制金属粉尘吸附的效果最优。进一步建立粉尘受力分析模型,将其运动吸附过程划分为启举、飞行和吸附三个阶段,阐释了粉尘吸附的动力学过程。最后,结合表面电荷分布特征、材料间本征粘附特性分析,指出MEP6涂层抑制粉尘吸附效果明显是缘于同时实现了电荷调控与抗粘黏性能的提升。该研究通过引入纳米复合涂层有效抑制了金属粉尘吸附,可为提升绝缘子表面绝缘强度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粉尘 直流气体绝缘输电线路 吸附过程 抑制作用 纳米复合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