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主动脉骑跨栓塞汇总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倪海真 潘乐门 +3 位作者 吴子衡 苏翔 虞冠锋 黄景勇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10期1612-1613,共2页
急性动脉栓塞发病突然,症状明显,进展迅速,预后严重。而腹主动脉骑跨栓塞更是一危重且急需手术处置,死亡率、截肢率较高的疾病。由于临床医师对该疾病认识不足,治疗手段参差不齐,临床上误诊误治情况时有发生。为进一步提高对该疾... 急性动脉栓塞发病突然,症状明显,进展迅速,预后严重。而腹主动脉骑跨栓塞更是一危重且急需手术处置,死亡率、截肢率较高的疾病。由于临床医师对该疾病认识不足,治疗手段参差不齐,临床上误诊误治情况时有发生。为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降低死亡率及截肢率,现对国内期刊发表的300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骑跨栓塞 汇总分析 急性动脉栓塞 疾病认识 临床医师 误诊误治 死亡率 截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子衡 虞冠锋 +3 位作者 黄景勇 倪海真 郑祥韬 焦元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66-267,共2页
目的评价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方法对46例(55条肢体)下肢静脉曲张的曲张浅静脉施行腔内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结果每条肢体手术时间30~65min,平均48min;手术切口1~5个,平均2.8个;术后住... 目的评价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方法对46例(55条肢体)下肢静脉曲张的曲张浅静脉施行腔内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结果每条肢体手术时间30~65min,平均48min;手术切口1~5个,平均2.8个;术后住院时间为3~5d,平均3.6d。11条(20%)肢体出现皮下淤血,6条(11%)肢体出现皮肤灼伤。42例(50条肢体)随访2~19个月,平均13.5月,无复发。结论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静脉曲张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治疗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潘乐门 黄景勇 +3 位作者 倪海真 郑祥韬 苏翔 虞冠锋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12期1826-1827,共2页
对于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在有效封堵夹层破口的同时,保证主动脉弓重要分支供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ies,ARSA)是一种罕见的主动脉弓血管畸形,在Stanford B型夹层中,由于ARSA开... 对于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在有效封堵夹层破口的同时,保证主动脉弓重要分支供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ies,ARSA)是一种罕见的主动脉弓血管畸形,在Stanford B型夹层中,由于ARSA开口常靠近主动脉夹层第一裂口,给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增加了困难。现回顾性分析本院6例合并ARSA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讨论这种伴有血管变异的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 腔内治疗 主动脉弓 手术治疗 血管畸形 临床资料 血管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附82例报告)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景勇 虞冠锋 倪海真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4期348-349,共2页
目的探讨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静脉造影诊断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82例(82条下肢),对其施行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所有肢体症状缓解,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术中、术后并发症... 目的探讨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静脉造影诊断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82例(82条下肢),对其施行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所有肢体症状缓解,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功能不全 下肢深静脉 瓣膜重建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PPAR-γ转录活性的影响
5
作者 苏波峰 倪海真 黄景勇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7期1036-1038,共3页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转录活性的影响,并对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厄贝沙坦治疗组。采用STZ腹腔注射制成糖尿病模...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转录活性的影响,并对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厄贝沙坦治疗组。采用STZ腹腔注射制成糖尿病模型。各组大鼠饲养12周后测24h尿蛋白量,分别采用PAS染色观察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肾小球p-ERK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肾小球PPAR-γ和A-FABP 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A-FABP mRNA的表达水平代表PPAR-γ的转录活性。结果与糖尿病对照组比较,厄贝沙坦治疗组大鼠肾小球PPAR-γ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但肾小球p-ERK表达减少,肾小球PPAR-γ的转录活性明显增强,24h尿蛋白量与肾小球ECM沉积明显减少。结论厄贝沙坦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增强糖尿病大鼠肾小球PPAR-γ的转录活性。机制可能与其减轻p-ERK对PPAR-γ转录活性的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