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学习在农田土壤污染识别、修复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杏桢 林汉森 +6 位作者 邱少健 林庆祺 叶龙 麦粤帮 吴培浩 倪卓彪 仇荣亮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5-1139,共15页
农田作为国家的保护土地资源,与农业生产、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研究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对确保粮食质量、保护农田资源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农田土壤污染研究多针对单一场景、污染物或实验条件,难以应对日益复杂... 农田作为国家的保护土地资源,与农业生产、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研究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对确保粮食质量、保护农田资源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农田土壤污染研究多针对单一场景、污染物或实验条件,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机器学习逐渐在农田土壤环境保护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土壤污染识别、修复等方面的研究中展现其客观、准确、擅长处理复杂任务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常用的机器学习流程、方式、算法和模型性能评价指标;通过对Web of Science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11—2023年间相关领域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农田土壤污染的识别、修复材料的筛选与机理研究、生态风险评估三方面综述机器学习在这些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其优势和局限性。最后,本文从提升数据共享、增强模型可解释性以及应用迁移学习等新手段提高模型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农田土壤污染 污染识别 材料筛选 修复机理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离子型新兴有机污染物的作物吸收、分布和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姜彦岐 黄健 +6 位作者 石傲傲 徐凯然 任俊明 倪卓彪 阿丹 林庆祺 仇荣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302,共10页
农田新兴有机污染物可通过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从而威胁人体健康,其中,离子型新兴有机污染物(ionic emerging organic pollutants,IEOPs)因挥发性较弱、极性强而具有更为复杂的环境行为,因此,了解作物对IEOPs的吸收转化过程及机制,对明确... 农田新兴有机污染物可通过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从而威胁人体健康,其中,离子型新兴有机污染物(ionic emerging organic pollutants,IEOPs)因挥发性较弱、极性强而具有更为复杂的环境行为,因此,了解作物对IEOPs的吸收转化过程及机制,对明确IEOPs在农田系统中的归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作物对IEOPs的吸收转运过程,重点介绍了IEOPs自身理化性质与作物组成、转运蛋白、调控基因等因素对该吸收转运过程的影响;从器官、组织和亚细胞等不同水平分析了IEOPs在作物中的累积分布规律;介绍了IEOPs在作物体内的酶促转化机理;最后,从加强IEOPs吸收机理研究、完善预测模型和关注作物体内转化机制等方面对该研究领域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有机污染物 农田 作物吸收 分布 体内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代谢作用下芦苇根际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组成 被引量:3
3
作者 洪志锋 张旎晨 +4 位作者 阿丹 仇荣亮 林庆祺 倪卓彪 晁元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12-1818,共7页
以对羟基苯甲酸(PHA)、对香豆酸(PCA)、咖啡酸(CA)和阿魏酸(FA)为代表性酚类根系分泌物(PREs),以对叔丁基苯酚(PTBP)作为典型烷基酚、以常见湿地植物芦苇为受试植物,结合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PREs-PTBP交互作用下芦苇根际细... 以对羟基苯甲酸(PHA)、对香豆酸(PCA)、咖啡酸(CA)和阿魏酸(FA)为代表性酚类根系分泌物(PREs),以对叔丁基苯酚(PTBP)作为典型烷基酚、以常见湿地植物芦苇为受试植物,结合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PREs-PTBP交互作用下芦苇根际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有PREs均能有效提高根际细菌活性和有机碳降解,但只有单酚PREs(PHA、PCA、FA)可以促进PTBP的生物降解,而多酚PREs(CA)则不能.一方面,PREs作为碳源可以决定根际优势菌门,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碳源利用能力较强的菌种在PREs组种丰度升高,平均占比分别增加了15.34%和4.73%;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解毒能力或耐受性较强的菌种在空白组丰度升高,平均占比分别增加了15.92%和9.99%.另一方面,PREs功能结构还可以决定根际功能菌属,如单酚PREs(PHA、PCA、FA)可以富集PTBP等单酚降解相关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占比可达1.45%~4.02%;而多酚PREs(CA)能够富集多酚降解相关的新鞘氨醇菌(Novosphingobium),占比可达3.71%.此外,PREs的结构越简单越有利于扩增序列变体(ASVs)的富集,PREs间的结构越相近则ASVs的种类越相似.不同处理组植物根际细菌群落的存在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植物根系通过释放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组的定向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根系分泌物 对叔丁基苯酚 芦苇 根际细菌 多样性 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