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介素-18与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及N-乙酰半胱氨酸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潘红英 娄国强 +6 位作者 赵年丰 童永喜 吴惟一 卢德荣 俞秀丽 吴锡铭 王宇芳 《抗感染药学》 2003年第3期10-14,共5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早期中的作用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重肝对IL-18水平的影响,为重肝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咐法(ELISA)分析65例重肝患者血清IL-18、γ-干扰素(γ-IFN)、...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早期中的作用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重肝对IL-18水平的影响,为重肝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咐法(ELISA)分析65例重肝患者血清IL-18、γ-干扰素(γ-IFN)、一氧化氮(NO)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表达,以及动态变化;通过NAC治疗(29)例与综合治疗(36例)的自身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中疗效的对比,观察TL-18、γ-IFN、NO和SICAM-1水平表达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重肝患者血清上述四项指标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NAC治疗组血清上述四项指标自身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对NAC治疗组四项指标与SB、PA相关性分析发现,治疗后四项指标与SB改变呈显著正相关,与PA改变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IL-18等细胞物质与重肝具有相关性。NAC可降低上述物质的水平,可用于治疗重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病毒性肝炎 白细胞介素-18 Γ-干扰素 一氧化氮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N-乙酰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胱硫醚-β-合成酶/硫化氢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变化及意义
2
作者 张丽旦 王新国 +3 位作者 万虎 俞秀丽 刘雁 黄谦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11期1701-1703,共3页
目的:观察脂肪肝中CBS/H2S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高脂饮食喂养SD 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模型,6周后处死动物,测其血清中的硫化氢,肝酶和血脂变化情况。取肝脏进行病理检查,ELISA法检测肝脏CBS及亚甲基蓝法测H2S的含量。结果... 目的:观察脂肪肝中CBS/H2S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高脂饮食喂养SD 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模型,6周后处死动物,测其血清中的硫化氢,肝酶和血脂变化情况。取肝脏进行病理检查,ELISA法检测肝脏CBS及亚甲基蓝法测H2S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中TG、TC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28±0.51)vs(1.18±0.85)]、[(4.5±1.25)vs (1.61±0.33)],(P〈0.05)、H2S明显减少[(16.12±7.21)vs(20.91±10.30)],(P〈0.05);S-腺苷蛋氨酸干预组血清中TG、TC较模型组明显好转[(1.31±0.62)vs(2.28±0.51)]、[(3.2±0.66)vs(4.5±1.25)],(P〈0.05)、H2S明显增加[(32.3±3.52)vs(16.12±7.21)],(P〈0.01);羟基胺干预组血清中TG、TC、H2S较模型组显著减少[(3.87±2.63)vs(2.28±0.51)]、[(5.0±1.01)vs(4.5±1.25)]、[(10.3±1.63)vs(16.12±7.21)],(P〈0.01)。模型中CBS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92±0.31)vs(4.12±0.21)],(P〈0.05)、过氧化脂质明显增加[(78.2±7.56)vs(28.2±11.9)],(P〈0.05);与模型组比较S-腺苷蛋氨酸干预组CBS含量增加,过氧化脂质减少[CBS :(2.96±0.78)、过氧化脂质:(34.2±3.68)],羟基胺干预组则CBS减少(1.32±0.17)、过氧化脂质增加(90.13±16.0)。肝脏脂肪变性与硫化氢的量呈反比。结论细胞膜损伤导致CBS外泄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硫化氢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激活CBS增加硫化氢可以改善肝内脂肪积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胱硫醚Β合成酶 硫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IFNα序贯联合NUCs治疗高病毒载量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黄金 尹春煜 +2 位作者 谌翠容 俞秀丽 岑立冲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10期1817-181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答指导治疗(RGT)策略下聚乙二醇干扰素α与核苷类药物序贯联合治疗较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a治疗高病毒载量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7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HBV)DNA〉1×1... 目的:探讨应答指导治疗(RGT)策略下聚乙二醇干扰素α与核苷类药物序贯联合治疗较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a治疗高病毒载量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7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HBV)DNA〉1×107IU/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12周后,根据患者HBV DNA下降是否〉2lg IU/ml分为联合组和单药组:联合组加用一种核苷类药物,单药组为继续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两组均治疗至48周。观察两组治疗24周、48周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血清HBeAg及HBsAg转阴/转换率。结果联合组24周及48周的HBV DNA不可检测率均高于单药组,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周及48周联合组HBeAg和表面抗原(HBsAg)定量的下降幅度大于单药组。结论 RGT策略下聚乙二醇干扰素α应答不佳的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UCs)可以提高应答,但长期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E抗原阳性 高病毒载量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核苷(酸)类似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