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型工艺对白牡丹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1
作者 封娇 谭艳娉 +6 位作者 庄莉萍 庄加耘 孙志琳 林宏政 余步贵 俞晓敏 郝志龙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154,共11页
为研究不同造型工艺对白牡丹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以福安大白为原料,参照传统白茶加工工艺,分别对含水率(质量分数)为(40±1)%、(35±1)%、(30±1)%的萎凋叶进行轻揉(QR)或理条(LT)造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 为研究不同造型工艺对白牡丹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以福安大白为原料,参照传统白茶加工工艺,分别对含水率(质量分数)为(40±1)%、(35±1)%、(30±1)%的萎凋叶进行轻揉(QR)或理条(LT)造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QqQ-MS)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S-SPME-GC-TOF-MS)对茶样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型工艺白牡丹茶感官品质得分随萎凋叶含水率的降低而降低;相同含水率时,轻揉造型优于理条造型;经造型(QR、LT)的白牡丹茶中总氨基酸及总儿茶素的质量分数显著低于传统白牡丹茶(CK)(P<0.05),总糖的质量分数和醛类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白牡丹茶(P<0.05);(40±1)%的较高含水率萎凋叶经轻揉造型制得的白牡丹茶茶汤滋味的鲜爽度、浓厚度及甘甜度更好,甜花香明显。综合而言,(40±1)%的较高含水率萎凋叶经造型制得的白牡丹茶综合品质较好,轻揉有利于形成甜花香,理条更利于清香风味的形成,可为利用造型工艺改善白牡丹茶风味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型工艺 白牡丹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固样方法对茶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炫烨 陈思 +3 位作者 刘毓婕 陈亮 俞晓敏 马建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57-263,I0002,I0003,共9页
为探究固样方法对茶叶挥发性成分组成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4个茶树品种的真空冷冻、微波和热风固样以及绿茶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固样方法会导致茶叶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呈现显... 为探究固样方法对茶叶挥发性成分组成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4个茶树品种的真空冷冻、微波和热风固样以及绿茶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固样方法会导致茶叶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呈现显著差异,真空冷冻样品明显区别于其他样品,而热风和绿茶样品则比较相似。真空冷冻样品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种类相对较多,具有一些特异的酯类化合物,同时真空冷冻固样能较好地保留香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大多数重要的绿茶香气成分,而微波和热风固样会导致其含量大幅降低。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大批量茶鲜叶挥发性成分检测和高香茶树品种选育等工作的固样方法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绿茶 香气 挥发性成分 固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白茶与绿茶、乌龙茶和红茶代谢产物特征比较 被引量:38
3
作者 李鑫磊 俞晓敏 +5 位作者 林军 赵小嫚 张妍 林宏政 郝志龙 金心怡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7-203,共7页
探究白茶的代谢物特征及其形成的加工学原理,以福云六号和黄旦茶树品种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白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加工方法制成相应茶类。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鲜叶样品和不同茶类中全部代谢物丰度,并对... 探究白茶的代谢物特征及其形成的加工学原理,以福云六号和黄旦茶树品种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白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加工方法制成相应茶类。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鲜叶样品和不同茶类中全部代谢物丰度,并对代谢物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2个品种制成的不同茶类之间代谢差异物共筛选出152个和148个,其中33个茶叶中主要物质得到鉴定,这些物质属于儿茶素及其衍生物类、花青素类、水解单宁类、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酚酸类和茶黄素类。主成分分析表明白茶在第1主成分上介于乌龙茶和红茶之间,在第2主成分上区别于其他茶类。载荷图显示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物质、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衍生物是白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特征代谢产物。从物质丰度上看,白茶中大部分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物质显著高于其他茶类;儿茶素和花青素显著低于绿茶并接近红茶,特别是非酯型儿茶素;茶黄素和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高于绿茶,但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3,3’-没食子酸酯与绿茶相比无显著差异;儿茶素衍生物8-C-抗坏血酸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显著高于其他茶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非靶向代谢组学 茶叶加工 不同茶类 白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后茶青叶对振动力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郝志龙 林宏政 +5 位作者 徐邢燕 李鑫磊 俞晓敏 岳川 孙云 金心怡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7,共8页
摇青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之一,其通过机械胁迫引起各种生物学效应,影响植物体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被广泛应用于花香红茶、花香白茶、花香绿茶等茶类的加工中以改善品质。为探明青叶响应机械力胁迫的生理变化,以采摘的‘铁观音... 摇青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之一,其通过机械胁迫引起各种生物学效应,影响植物体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被广泛应用于花香红茶、花香白茶、花香绿茶等茶类的加工中以改善品质。为探明青叶响应机械力胁迫的生理变化,以采摘的‘铁观音’品种中开面三、四叶嫩梢为材料,经适度萎凋后进行自然摊放和振动力胁迫处理,研究青叶水分含量、光系统Ⅱ(photosystem Ⅱ,PS Ⅱ)参数、抗氧化酶活力及亚细胞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振动力胁迫30 min内青叶水分含量与自然摊放叶、萎凋叶间无显著差异(P>0.05),60 min时显著低于自然摊放叶和萎凋叶(P<0.05)。随着振动力胁迫时间延长,青叶青臭气增强,清香减弱;叶绿体和类囊体紧密而清晰的片层结构逐渐松散、变形、收缩、紊乱、瓦解,振动力胁迫处理5 min时淀粉粒数量明显增加,15 min时嗜锇颗粒数量明显增多,出现聚集。振动力胁迫青叶的PS Ⅱ实际光合效率Y(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随处理时间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电子传递速率(electron transfer rate,ETR)随处理时间延长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5 min和10 min时PS Ⅱ Y(Ⅱ)和ETR显著低于自然摊放(P<0.05);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O)随振动力胁迫处理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30 min时显著高于自然摊放叶(P<0.05)。振动力胁迫10 min青叶相对电导率显著高于自然摊放叶(P<0.05);青叶抗氧化酶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在振动力胁迫处理5、10 min时高于自然摊放叶。综上,一定时间(30 min以内)的振动力胁迫对青叶水分含量影响不显著,但青气变浓,加剧青叶细胞膜系统损伤,使其透性提高,促进膜内可溶物渗出,造成相对电导率升高,类囊体降解,叶绿体严重受损,PS Ⅱ反应中心被破坏;此外,振动力胁迫能够通过提高活性氧代谢酶活性抵御机械胁迫对叶细胞的伤害。本研究可为乌龙茶摇青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非生物胁迫 光系统Ⅱ参数 亚显微结构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烘焙程度与等级武夷肉桂茶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徐邢燕 陈思 +7 位作者 俞晓敏 赵小嫚 林宏政 刘国英 苏峰 高峰 孙云 郝志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2-28,共7页
为探明不同烘焙程度(轻火和中火)与等级(低等级和高等级)武夷肉桂茶的品质差异,本实验通过茶汤理化特性测定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分别对武夷肉桂茶茶汤的色差、pH值、电导率和主要滋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等级... 为探明不同烘焙程度(轻火和中火)与等级(低等级和高等级)武夷肉桂茶的品质差异,本实验通过茶汤理化特性测定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分别对武夷肉桂茶茶汤的色差、pH值、电导率和主要滋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等级武夷肉桂茶茶汤pH值、电导率、明亮度极显著高于低等级茶(P<0.01),茶汤色彩饱和度显著低于低等级茶(P<0.05),说明高等级茶汤的亮度优于低等级茶汤;中火茶茶汤红绿度、黄蓝度、色相、色调彩度、色彩饱和度和色相角与轻火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中火高等级茶茶汤pH值极显著低于轻火高等级茶(P<0.01),中火茶汤色泽更偏红,而轻火茶汤色泽偏黄。主要滋味物质中高等级武夷肉桂茶的7种儿茶素组分含量极显著高于低等级茶(P<0.01),中火茶汤的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含量与轻火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其中13种氨基酸组分含量在高等级茶中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低等级茶(P<0.05,P<0.01),在中火高等级茶中均极显著低于轻火高等级茶(P<0.01),而酪氨酸(Tyr)含量在高等级茶中极显著低于低等级茶(P<0.01),在中火低等级茶中极显著低于轻火低等级茶(P<0.01);高等级茶茶黄素含量极显著高于低等级茶(P<0.01),咖啡碱和芦丁含量极显著低于低等级茶(P<0.01),可见高等级茶汤内含物更加丰富。这些品质差异指标分析结果可为武夷肉桂茶品质鉴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肉桂茶 PH值 电导率 色差 滋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管理模式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峰 陈玉真 +4 位作者 吴志丹 尤志明 余文权 俞晓敏 杨贞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2-688,共17页
以两种不同管理方式(常规和有机种植)和3个坡位(上、中、下坡位)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高通量测序、功能预测结合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研究管理方式和坡位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功能特征和共发生网络的影响。研究结果... 以两种不同管理方式(常规和有机种植)和3个坡位(上、中、下坡位)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高通量测序、功能预测结合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研究管理方式和坡位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功能特征和共发生网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方式和坡位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且不存在交互作用。在门水平,管理方式及不同坡位样地的优势真菌均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管理方式没有改变土壤优势真菌的种类,但影响其相对丰度。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管理模式导致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发生明显改变,常规管理方式下不同坡位之间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P<0.05),而有机种植下不同坡位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群落差异分析(LEfSe)表明,37个差异物种对管理方式非常敏感,不同管理方式富集了不同的真菌类群。共现性网络分析发现,有机茶园土壤真菌网络节点数、平均聚类系数、边数、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密度均明显高于常规茶园,说明其生态网络结构更为复杂。不同处理茶园土壤真菌以腐生营养型为主(66.67%~70.18%),有机茶园土壤中内生-垃圾腐生-土壤腐生-未定义腐生真菌、木材腐生真菌和动物病原-内生-植物病原-未定义腐生真菌的丰度显著高于常规茶园,而未定义腐生真菌、植物病原真菌和动物病原-植物病原-未定义腐生真菌的丰度则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pH值是影响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有机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提高了土壤有益真菌的数量(被孢霉属),增强了土壤真菌网络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降低了病原真菌的丰度(如拟盘多毛孢属和假拟盘多毛孢属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方式 坡位 真菌群落结构 共现性网络分析 FUNGuild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温度对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林冬纯 魏子淳 +6 位作者 谭艳娉 孙志琳 余步贵 俞晓敏 孙云 林宏政 郝志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09-116,共8页
为探明不同干燥温度对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及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干燥温度(60、70、80、90、100℃)对萎凋叶压制白茶饼香气、糖组分、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 为探明不同干燥温度对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及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干燥温度(60、70、80、90、100℃)对萎凋叶压制白茶饼香气、糖组分、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等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叶压制白茶饼感官品质得分随干燥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80℃干燥茶饼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为90.2分。80℃和90℃干燥的白茶饼儿茶素总含量显著低于60、70、100℃干燥的白茶饼(P<0.05);80℃干燥的白茶饼总氨基酸和鲜爽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70℃干燥的样品(P<0.05);70、80℃干燥的白茶饼糖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低温干燥(60℃)和高温干燥(90℃和100℃)(P<0.05);各干燥温度白茶饼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总体一致,其中醇类物质所占比例较大,80℃干燥处理白茶饼的十三酸甲酯、辛酸甲酯、己酸甲酯和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酯类香气物质含量显著高于90、100℃干燥样品(P<0.05)。综上,80℃干燥能提高萎凋叶压制白茶饼的鲜爽度和甜度及愉悦香气物质的含量,更有利于品质形成,是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干燥的适宜温度。结果可为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加工工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叶 白茶饼 干燥温度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摊叶厚度晾青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魏子淳 庄加耘 +8 位作者 孙志琳 林冬纯 毕婉君 谭艳娉 林宏政 俞晓敏 孙云 蔡小勇 郝志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7-106,共10页
为探明不同摊叶厚度晾青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肉桂品种三、四叶小开面嫩梢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及靶向代谢组学法,研究了摊叶厚度(6 cm、12 cm、18 cm、传统晾青... 为探明不同摊叶厚度晾青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肉桂品种三、四叶小开面嫩梢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及靶向代谢组学法,研究了摊叶厚度(6 cm、12 cm、18 cm、传统晾青)对武夷岩茶晾青过程中叶温、青叶层CO_(2)浓度以及毛茶香气、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等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6、12 cm摊叶厚度晾青叶温较稳定,四晾尾后各摊叶厚度晾青叶层CO_(2)浓度显著低于传统晾青(P<0.05)。毛茶感官品质随摊叶厚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6 cm摊叶厚度晾青毛茶综合品质得分最高为94.1分。各摊叶厚度晾青毛茶儿茶素总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传统晾青(P<0.05),6 cm摊叶厚度晾青毛茶儿茶素含量较高;6、12、18 cm摊叶厚度晾青毛茶间氨基酸总量、鲜爽味氨基酸无显著差异,而12、18 cm显著高于传统晾青(P<0.05);各毛茶挥发性物质中醇类物质占比最大,而己酸叶醇酯、γ-己内酯、己酸己酯等酯类在6、12 cm摊叶厚度晾青毛茶中显著高于18 cm和传统晾青(P<0.05)。综上,6、12 cm摊叶厚度晾青均能提高武夷岩茶茶汤浓厚度,有利于愉悦香气物质形成,12 cm可作为武夷岩茶晾青兼顾品质与产量的参考摊叶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做青 摊叶厚度 品质 肉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酶级联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9
作者 俞晓敏 潘戴清 +1 位作者 龙青云 陈晓阳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76,155,共5页
目的:解决过氧化物酶催化降解过程中需要添加过氧化氢导致的系列问题。方法:采用光催化原位生成过氧化氢级联过氧化物酶催化策略,通过筛选催化剂晶型、反应体系pH值和温度,实现酚类化合物和偶氮染料的高效降解。结果:8种不同结构的有机... 目的:解决过氧化物酶催化降解过程中需要添加过氧化氢导致的系列问题。方法:采用光催化原位生成过氧化氢级联过氧化物酶催化策略,通过筛选催化剂晶型、反应体系pH值和温度,实现酚类化合物和偶氮染料的高效降解。结果:8种不同结构的有机污染物在40min内达到了良好的降解率。结论:与传统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方法相比,试验建立的光酶级联策略具有绿色高效的特点,在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光酶催化 过氧化物酶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期对不同熟期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敏骏 俞晓敏 +10 位作者 张海娟 邵赛男 董代幸 周成云 张立群 林宝刚 郝鹏飞 华水金 裘文君 庄雪浩 柳红波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2370-2375,共6页
为明确不同播期对不同熟期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3个播期:10月1日、10月15日和10月30日为主处理;5个不同熟期的品种(系):1358、中双11、浙双8号、浙油50和J22为副处理,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的产量构成因子、产量、脂肪... 为明确不同播期对不同熟期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3个播期:10月1日、10月15日和10月30日为主处理;5个不同熟期的品种(系):1358、中双11、浙双8号、浙油50和J22为副处理,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的产量构成因子、产量、脂肪酸组分含量和品质。结果表明,早熟品种浙双8号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其余品种(系)均表现为在10月15日播期下产量最高。在迟播(10月30日)条件下浙油50的产量最高,其高产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具有最多的单株角果数。浙油50在10月15日播期处理下种子含油量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其他品种(系)种子含油量在各播期处理下差异不显著。1358、中双11和J22种子中的硫甙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浙双8号种子中的硫甙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显著降低,降幅达17.65%。迟播条件下中双11和浙双8号种子中的油酸含量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91和2.24百分点。各品种亚油酸和亚麻酸在不同播期处理下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播期 产量 品质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制备型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茶叶鲜叶中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 被引量:5
11
作者 龚智宏 陈思 +4 位作者 高江涛 李梅红 汪厦霞 林军 俞晓敏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92-1197,共6页
建立了从茶叶鲜叶中分离纯化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 建立了从茶叶鲜叶中分离纯化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的半制备色谱法。铁观音鲜叶经甲醇超声浸提、浓缩、氯仿萃取后,向水相中加入碱式醋酸铅沉淀,得到茶多酚粗品。分别以甲醇-水、乙腈-水作为流动相,采用半制备色谱法纯化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纯度均达到90%。此外,利用同样的方法分离纯化另外两种茶叶鲜叶中的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得到相似的结果。该方法以溶剂提取、离子沉淀结合半制备色谱,适于简单、高效地同时分离制备多种儿茶素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制备色谱 离子沉淀 分离纯化 儿茶素类化合物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阳三叶青大田仿生态丰产优质栽培技术 被引量:8
12
作者 陆春莲 俞晓敏 +5 位作者 徐力恒 罗春晓 邵赛男 裘希雅 陈瑛 夏再槿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4期81-82,共2页
总结富阳三叶青大田仿生态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包括选用道地富阳三叶青新品种、垄式栽培与地膜覆盖、科学合理施肥、选择合理的扦插长度、精细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富阳三叶青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富阳三叶青 仿生态 丰产优质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眼核药用价值概述 被引量:5
13
作者 梅徐 俞晓敏 +1 位作者 庞亚飞 孙成力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第13期104-105,共2页
龙眼核有止血止痛、抗菌消炎、降糖降脂及抗氧化、抗肿瘤的功效,本文主要概述龙眼核的药用价值,以供参考。
关键词 龙眼核 止血 抗炎 降糖 药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信息技术在茶叶种植与生产中的应用探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柳锋 俞晓敏 庄雪浩 《南方农业》 2020年第30期212-213,共2页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饮茶习惯逐渐养成,极大地促进了茶叶市场的活跃发展,保障了茶叶种植户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为了使茶叶产业顺应社会大环境并保持自身稳定有序发展,必需进行转型,确保电子信息技术和茶叶种植与生产的有机结...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饮茶习惯逐渐养成,极大地促进了茶叶市场的活跃发展,保障了茶叶种植户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为了使茶叶产业顺应社会大环境并保持自身稳定有序发展,必需进行转型,确保电子信息技术和茶叶种植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基于此,分析茶叶种植及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同时探讨电子信息技术在茶叶种植与生产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茶叶种植 生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技术对茄果类蔬菜连作障碍防控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裘希雅 章忠梅 +3 位作者 吴剑男 郎均英 俞晓敏 倪剑萍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24期48-49,57,共3页
应用不同的土壤连作障碍防控技术,从产量、果形、土壤理化性状等方面研究其在茄果类蔬菜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3种技术对不同作物有不同的增产表现;对果形有良好的影响;对土壤理化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常规施肥过多,庄伯伯处... 应用不同的土壤连作障碍防控技术,从产量、果形、土壤理化性状等方面研究其在茄果类蔬菜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3种技术对不同作物有不同的增产表现;对果形有良好的影响;对土壤理化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常规施肥过多,庄伯伯处理区和对照区水溶性盐增速显著,需要控磷控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果类蔬菜 连作障碍 防控 育壤康 庄伯伯 丰田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