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比表面积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在磷酸铁废水除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马炳荣 洪子奇 +1 位作者 易秉智 俞三传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27-435,共9页
为提高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对氟离子的吸附效率,采用化学沉淀法,通过优化反应温度、Ca/P摩尔比、陈化时间等合成条件制备高比表面积HAP,通过FTIR、XRD、XPS、SEM和BET等对合成的HAP进行表征,并评价HAP对模拟废水中氟离子的... 为提高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对氟离子的吸附效率,采用化学沉淀法,通过优化反应温度、Ca/P摩尔比、陈化时间等合成条件制备高比表面积HAP,通过FTIR、XRD、XPS、SEM和BET等对合成的HAP进行表征,并评价HAP对模拟废水中氟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HAP的最优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20℃、Ca/P摩尔比1.6、陈化时间24 h,所制备的HAP比表面积达108.0 m^(2)/g;HAP对氟离子的吸附为自发和吸热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在303 K下氟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3.53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在酸性条件下,HAP的除氟机理为离子交换。磷酸铁废水HAP吸附除氟实验表明,出水氟离子浓度可连续32 h低于1.0 mg/L,体现了较好的除氟效果。研究结果可为高效除氟吸附剂的制备以及磷酸铁废水深度除氟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磷酸铁废水 除氟 吸附热力学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滤膜分离技术在染料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梅红 苏鹤祥 +1 位作者 俞三传 高从堦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5-77,共3页
研究纳滤膜分离技术在染料生产中的应用。对纳滤膜和组器的选择 ,膜法染料除盐、精制和浓缩工艺 ,膜法染料生产工艺优化 ,以及膜的污染和清洗等作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染料 膜分离技术 应用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现象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金可勇 俞三传 +1 位作者 高从堦 林柯 《科技通报》 2000年第2期125-129,共5页
对渗透现象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和探讨 .用纳滤、反渗透膜等不同的半透膜进行渗透实验 ,试验了溶质种类、浓度、渗透压、搅拌混合等的影响 ,结果表明纳滤膜等新型的半透膜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和较好的应用前途 .
关键词 渗透 渗透压 半透膜 渗透机理 纳滤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膜表面两性离子化改性及其性能 被引量:8
4
作者 胡峰 陈锋涛 俞三传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6期774-780,共7页
为了赋予PVDF膜高的渗透通量和优秀的抗污染性能,以商品用PVDF膜为基膜,对其表面进行碱化处理和丙烯酸聚合以构建丰富的羧基活性位点,然后在多肽缩合剂作用下通过酰胺键接枝聚乙烯亚胺(PEI),用1,3-丙烷磺酸内酯(1,3-PS)与PEI中的叔胺基... 为了赋予PVDF膜高的渗透通量和优秀的抗污染性能,以商品用PVDF膜为基膜,对其表面进行碱化处理和丙烯酸聚合以构建丰富的羧基活性位点,然后在多肽缩合剂作用下通过酰胺键接枝聚乙烯亚胺(PEI),用1,3-丙烷磺酸内酯(1,3-PS)与PEI中的叔胺基团间的开环反应制备出超亲水和优秀抗污染性能的两性离子化功能层。采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和X-光电子能谱(XPS)对改性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利用水接触角(WCA)对膜表面亲水性能进行表征分析,通过错流过滤含油废水实验对膜的分离性能和抗污染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结果表明:制备的两性离子化功能层被成功修饰在PVDF膜表面,膜亲水性得到明显的提高(水接触角从原膜117°降到39°),改性PVDF膜具有高的渗透通量(纯水通量从原膜的396.8 L/(m^2·h)提高到635.1 L/(m^2·h))、优异的抗污染性能(通量可恢复性从原PVDF膜的34.6%提高到79.1%)和高效的油水分离性能(121.8 L/(m^2·h)水渗透通量和92.0%油污染物截留率)。该改性膜在含油废水处理领域具有良好的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膜 表面改性 两性离子化 抗污染 亲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超滤膜深度处理印染废水膜污染机理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陆慧慧 刘梅红 俞三传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2期224-230,共7页
采用切割分子量为120000 g/mol的聚偏氟乙烯(PVDF)外压式中空纤维超滤膜,研究超滤膜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膜污染机理。利用阻力串联模型,研究了超滤膜污染的分布;采用恒通量加压错流过滤方式,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造成超滤膜污染的主要... 采用切割分子量为120000 g/mol的聚偏氟乙烯(PVDF)外压式中空纤维超滤膜,研究超滤膜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膜污染机理。利用阻力串联模型,研究了超滤膜污染的分布;采用恒通量加压错流过滤方式,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造成超滤膜污染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PVDF超滤膜在深度处理印染废水过程中膜污染以表面污染为主,污染物在膜表面吸附沉积形成滤饼层,滤饼层产生的过滤阻力占膜污染造成的过滤阻力的75.5%,而污染物在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变窄或堵塞引起的过滤阻力仅占24.5%;废水所含高分子助剂,如聚丙烯酰胺(PAM)、聚乙烯醇(PVA)和羧甲基纤维素(CMC)等,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因素;在恒定水通量75.0 L/(m^(2)·h)下,过滤3.0 mg/L的PAM和PVA水溶液,跨膜压差的上升速率高达50 kPa/h,过滤污染相对较轻的CMC水溶液,在25.0 mg/L质量浓度时跨膜压差的上升速率为10 kPa/h。研究结果可为超滤膜深度处理印染废水过程中的膜污染控制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印染废水 膜污染 阻力串联模型 聚偏氟乙烯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甘膦废盐水中有机物臭氧氧化过程的强化分析
6
作者 陈威涛 高锦炜 +1 位作者 刘梅红 俞三传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5期722-728,共7页
为实现草甘膦废盐水的资源化利用,采用臭氧氧化工艺去除草甘膦废盐水中的有机物,研究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pH对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采用氧化镁(MgO)催化剂对臭氧氧化过程进行强化,研究催化剂投加量对氧化效率的影响;在分析氧化过... 为实现草甘膦废盐水的资源化利用,采用臭氧氧化工艺去除草甘膦废盐水中的有机物,研究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pH对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采用氧化镁(MgO)催化剂对臭氧氧化过程进行强化,研究催化剂投加量对氧化效率的影响;在分析氧化过程自由基特性的基础上,采用自由基猝灭抑制工艺进一步强化氧化过程。结果表明:臭氧氧化对草甘膦废盐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随臭氧投加量的增大和反应时间的延长而提高,随初始pH的提高先提高后下降,在臭氧投加量为2000mg/h、初始pH 11.0条件下,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去除率在反应4h达到最高值76.9%;MgO催化可提高臭氧氧化效率,在臭氧投加量保持不变、初始pH 10.0、催化剂投加量1.0g/L条件下,反应3h后TOC去除率可达到79.1%;通过去除体系中的碳酸根离子,可进一步提高MgO催化臭氧氧化效率,TOC去除率可提高至85.7%。研究结果可为臭氧氧化草甘膦废盐水中有机物的工艺选择和优化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甘膦废盐水 氧化镁 催化臭氧氧化 TOC去除率 自由基猝灭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醋酸纤维素脱盐膜制备及耐污染性能研究
7
作者 钱宏亮 王晶 +5 位作者 秦刚华 王洁 姚之侃 冯向东 俞三传 张林 《能源工程》 2021年第5期60-65,共6页
膜法脱盐技术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广泛应用受到膜污染的限制。为此本研究选用二醋酸纤维素为制膜材料,采用相转化法制备脱盐膜,通过对溶剂的选择,优化膜的分离性能与耐污染性能。以蛋白质(BSA)、腐殖酸(H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 膜法脱盐技术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广泛应用受到膜污染的限制。为此本研究选用二醋酸纤维素为制膜材料,采用相转化法制备脱盐膜,通过对溶剂的选择,优化膜的分离性能与耐污染性能。以蛋白质(BSA)、腐殖酸(H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等为模型污染物,以水渗透通量回复率与脱盐率为指标,详细考察所制备脱盐膜的抗污染性能。研究发现以丙酮和N-甲基吡咯烷酮为混合溶剂时,二醋酸纤维素膜表现出较好的分离性能与耐污染性能,通量回复达到了95%左右,脱盐率几乎不受影响,具有缓解水处理过程中膜污染产生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污染 脱盐膜 二醋酸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芳液晶聚酯固相缩聚及其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卡克 陈建定 +2 位作者 李大芬 俞三传 吴叙勤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5期599-605,共7页
研完了用固相缩聚方法提高全芳液晶聚酯的分子量。以2,6-萘二甲酸,对/间羟基苯甲酸、双酚类单体为原料,经熔融酯交换合成低聚物,再以固相反应制备共聚酯。通过对共聚酯熔融指数的变化,探讨固相缩聚中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效应,共聚酯分... 研完了用固相缩聚方法提高全芳液晶聚酯的分子量。以2,6-萘二甲酸,对/间羟基苯甲酸、双酚类单体为原料,经熔融酯交换合成低聚物,再以固相反应制备共聚酯。通过对共聚酯熔融指数的变化,探讨固相缩聚中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效应,共聚酯分子结构和聚集态结构与固相缩聚反应速率的关系;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考察固相缩聚对聚酯结晶性的影响。得出全芳聚酯固相缩聚过程是一个由化学反应为主要控制,继而转化到物理扩散为主要控制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 固相 缩聚 聚酯 热致性液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