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精细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郑荣才 王海红 +2 位作者 侯长冰 王昌勇 吴艳艳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1期1-9,131,共9页
长9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最具石油勘探潜力的地层单元之一,而有关该地层单元的储层特征研究非常薄弱,成为制约该区长9油层组高效勘探开发的难点。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和物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砂... 长9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最具石油勘探潜力的地层单元之一,而有关该地层单元的储层特征研究非常薄弱,成为制约该区长9油层组高效勘探开发的难点。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和物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有利储层发育的岩性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机械压实和方解石、石英及伊/蒙混层、伊利石、高岭石和浊沸石等次生矿物的胶结作用对孔喉具有不同程度的封堵,是储层孔隙缩减、渗透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早期次生绿泥石环边和伊/蒙混层环边胶结物虽然占据了部分孔隙和降低了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但同时也增强了砂岩的抗压实能力和抑制了次生石英沉淀,是部分原生粒间孔隙得以保存和有利储层发育的重要条件;深部有机酸热液对不稳定组分的溶蚀作用有利于各类次生孔隙的发育,对改善储层的孔渗性贡献最大,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储层 成岩作用 长9油层组 上三叠统延长组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欣欣 王海红 +2 位作者 郑荣才 侯长冰 王昌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1期67-74,共8页
通过岩心描述、岩石薄片鉴定、古生物、物源区及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长9油层组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1个长期、2个中期和4个短... 通过岩心描述、岩石薄片鉴定、古生物、物源区及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长9油层组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1个长期、2个中期和4个短期旋回层序。以古盐度的定量计算和盐度分区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期的古湖岸线位置。在此基础上,以物源区、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等资料为基础,选取中期旋回层序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作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各时期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各时期古地理面貌和砂体展布格局主要受湖平面升降和物源区方向控制,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水上和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出现在各中期旋回的湖侵相域,砂体的延伸方向与西南部的主物源方向相平行。该研究成果对陇东地区长9油藏的后续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岩相古地理 古盐度 古湖岸线 三角洲沉积体系 长9油层组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超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7
3
作者 胡作维 李云 +3 位作者 王海红 侯长冰 王昌勇 刘犟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2期15-20,共6页
孔隙结构特征作为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资料,日益成为油气储层综合评价和油气藏精细描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岩石薄片、常规物性及高压压汞等分析结果,系统地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超低渗储层的孔... 孔隙结构特征作为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资料,日益成为油气储层综合评价和油气藏精细描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岩石薄片、常规物性及高压压汞等分析结果,系统地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超低渗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评价。结果表明: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富含长石和岩屑砂岩,总体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其喉道半径较小,产油能力较低,驱油效率不高,喉道分布的集中程度和均匀程度较差,粗细喉道分异性较强;砂岩孔隙结构可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和差5类,其中中等和较差孔隙结构是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中最为典型的孔隙结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储层 超低渗储层 孔隙结构 长8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1砂层组双坡折带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昌勇 张懿 +5 位作者 林世国 郑荣才 魏亚琼 王海红 侯长冰 苟幸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7-466,共10页
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岩性解释,对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岩石组合特征、沉积构造、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镇原地区长8~1砂层组主要发育一套具双坡折带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湖岸线在坡折带之上数十千米范围内频繁迁移。... 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岩性解释,对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岩石组合特征、沉积构造、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镇原地区长8~1砂层组主要发育一套具双坡折带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湖岸线在坡折带之上数十千米范围内频繁迁移。坡折带主要根据测井资料和沉积构造特征进行识别。镇原地区长8~1砂层组坡折带主要受基底断裂控制,其成因与盆地西、南缘强烈的火山喷发和构造活动有关。长8~1沉积期研究区可划分为第一坡折带之上的台型平原(前缘)、双坡折带之间的中部斜坡和第二坡折带之下的下部斜坡3个地貌单元,这一古地貌特征控制了湖侵期和湖退期砂体在不同相带的分配模式。靠近物源一侧的台型平原(前缘),湖侵期砂体较为发育,而在湖退期则以泥、粉砂岩为主;离物源较远的中部斜坡相带,湖侵期砂体较薄,而湖退期发育较厚并且优先堆积于第一坡折带附近;远离物源的下部斜坡相带,任何时期内砂体都很少发育;枯水期,湖岸线迁移至第一坡折带附近,坡折带附近的砂体,可能因波浪和沿岸流的搬运和改造而具有"沿岸砂坝"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坡折带 湖岸线 长8油层组 镇原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特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田甜 王海红 +2 位作者 郑荣才 侯长冰 王昌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1期29-35,共7页
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常规物性等资料,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曾遭受酸性介质的改造,次生孔隙发育;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和微裂... 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常规物性等资料,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曾遭受酸性介质的改造,次生孔隙发育;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和微裂缝为主,黏土矿物晶间微孔对储层物性也有贡献;储层发育受沉积相、碎屑组分、成岩和构造作用共同影响,其中沉积微相影响储层的空间展布;碎屑组分和粒度与储层物性具有直接关系;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有利有弊,压实和胶结作用可使原生孔隙大部分丧失,而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可大幅度提高储层的孔、渗性,为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砂岩储层 沉积相 成岩作用 长8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地坑-洪德地区低渗透油藏成藏规律 被引量:3
6
作者 胡光明 罗顺社 +2 位作者 王海红 淡卫东 侯长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16,141,共4页
以冯地坑—洪德地区长8—长4+5段低孔特低渗油藏为研究对象,从烃源条件、储层条件、运移特征(包括运移方向、运移通道和运移动力)等方面开展研究,认为目的层段非均质性强,局部存在相对高孔渗的物性圈闭,优越的烃源条件不仅形成了充足的... 以冯地坑—洪德地区长8—长4+5段低孔特低渗油藏为研究对象,从烃源条件、储层条件、运移特征(包括运移方向、运移通道和运移动力)等方面开展研究,认为目的层段非均质性强,局部存在相对高孔渗的物性圈闭,优越的烃源条件不仅形成了充足的油源,而且为石油的运移提供了动力,驱动原油沿高角度和垂直构造裂缝运移到相对高孔渗的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优越的烃源条件和构造裂缝是成藏的关键。该认识对低渗透油藏的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冯地坑-洪德地区 低渗透油藏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吴艳艳 郑荣才 +3 位作者 梁晓伟 李浮萍 王海红 侯长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2期81-88,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沉积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是该盆地油气勘探重要的目的层之一。通过对红井子地区长9油藏地质背景和油藏特征的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相、砂体展布、油气输导通道及运移路径等。结果表明:该地区长9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沉积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是该盆地油气勘探重要的目的层之一。通过对红井子地区长9油藏地质背景和油藏特征的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相、砂体展布、油气输导通道及运移路径等。结果表明:该地区长9油层组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整体以长7油层组生烃有机质油源为主;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流体过剩压力为主要驱动力,从孔隙和裂缝运移至长9油层组顶部构造并成藏;油源、通道和压差是控制该油层组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特征 烃源岩 沉积相 油气成藏 油气输导 红井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姬塬油田马家山长4+5油藏开发技术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阎娜 李坤全 +1 位作者 侯长冰 赵飞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1年第11期24-27,共4页
通过地质研究制定油藏开发技术政策,根据开发动态表现评价技术适应性。
关键词 研究制定 开发技术政策 评价技术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 被引量:10
9
作者 段悦 侯长冰 +2 位作者 郑荣才 王海红 王昌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1期36-44,共9页
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长8油层组进行了精细的沉积相分析,确定长8油层组属于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从中识别出主河道、分流河... 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长8油层组进行了精细的沉积相分析,确定长8油层组属于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从中识别出主河道、分流河道、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分流间洼地、河口坝及远砂坝等沉积微相。在精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和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以相当于小层砂体的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并分析各类成因砂体的发育、组合和演化特征及展布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该区长8油层组的储层预测和岩性油藏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精细的沉积、层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层序一岩相古地理 砂体展布 储层预测 长8油层组 镇原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北油田长8段储集层孔隙类型与水驱油渗流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惠威 刘一仓 +2 位作者 王联国 侯长冰 任大忠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5-590,共6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延长组长8段储集层微观孔隙类型复杂、水驱油规律认识薄弱等问题,应用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手段,对长8油藏的微观孔隙类型及水驱油渗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油藏储集空间...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延长组长8段储集层微观孔隙类型复杂、水驱油规律认识薄弱等问题,应用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手段,对长8油藏的微观孔隙类型及水驱油渗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油藏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为主;驱替类型主要为网状驱替和指状驱替,均匀驱替较少,不同驱替类型水驱油效率不同,均匀驱替效率最高,指状驱替效率最低。水驱油效率与渗透率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为0.84,与孔隙度相关系数为0.51,储集层非均质性也是影响水驱油效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镇北油田 延长组 孔隙类型 渗流特征 驱油效率 储集层物性 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油田侏罗系古地貌与油成藏关系分析 被引量:31
11
作者 毛飞跃 侯长冰 +1 位作者 苟幸福 吴泽民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5期44-48,共5页
利用钻井与测井资料,运用印模法对镇原油田侏罗系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在分析油藏分布与古地貌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古地貌对油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而建立了镇原油田侏罗系油成藏的主要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镇原油田侏罗系主要发育河谷、... 利用钻井与测井资料,运用印模法对镇原油田侏罗系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在分析油藏分布与古地貌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古地貌对油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而建立了镇原油田侏罗系油成藏的主要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镇原油田侏罗系主要发育河谷、支河谷、高地、斜坡和河间丘等5种古地貌单元。镇原油田侏罗系油藏受古地貌控制,主要分布于古地貌侵蚀高地周缘、斜坡前缘及坡嘴地带。古地貌控制油成藏的有利条件有:下切河谷内的厚层砂体是油运移的良好通道,河间丘和坡嘴是油优先聚集的部位,差异压实形成的低幅度构造是油运移的最终指向。镇原油田侏罗系油成藏模式有坡嘴式、河间丘式和古高地式等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古地貌 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北油田镇277井区水驱特征及剩余油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泽民 刘一仓 +2 位作者 王联国 侯长冰 康永梅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9年第6期83-90,共8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镇277井区延安组延10段因套损比例达到30.0%,采油速度仅0.84%,导致储量失控,局部剩余油富集,未动用水驱油规律认识薄弱等问题,应用微观驱替实验、示踪剂、水驱前缘等动态监测资料成果,运用容积法,结合平面孔渗...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镇277井区延安组延10段因套损比例达到30.0%,采油速度仅0.84%,导致储量失控,局部剩余油富集,未动用水驱油规律认识薄弱等问题,应用微观驱替实验、示踪剂、水驱前缘等动态监测资料成果,运用容积法,结合平面孔渗分布,通过矿场实践,对延10油藏的微观孔隙类型及水驱油渗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10油藏微观上驱替类型主要为网状驱替,其余为指状驱替和均匀驱替,平面上以均匀驱替为主,驱替半径90m^150m,在水驱未波及区角井剩余油较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北油田 镇277井区 套损 水驱规律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油田长7致密油藏有效开发技术探讨
13
作者 冯蓓华 侯长冰 +1 位作者 路涛 李灿兵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9期46-49,共4页
镇原油田长7油藏储层严格受南西一北东延伸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控制,以灰绿色、灰黑色细粒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由黏土矿物、碳酸盐、硅质等组成。储层具有纵向平面分布非均质性强及启动压力高等特征... 镇原油田长7油藏储层严格受南西一北东延伸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控制,以灰绿色、灰黑色细粒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由黏土矿物、碳酸盐、硅质等组成。储层具有纵向平面分布非均质性强及启动压力高等特征,具备提高单井产量的储层改造条件。虽然单纯的以提高导流能力为目的的组合陶粒和体积压裂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长7油藏初期单井产量,但油藏开发过程中递减较大。不能保持长期稳产。通过实施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既增加了储层改造体积,又提升了裂缝导流能力,在现场试验中取得较好改造效果。该技术对提高单井产量、改善致密油开发增产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原油田 致密油藏 储层特征 开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