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_2O_3微滤膜的超疏水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侯维敏 于云 +3 位作者 胡学兵 于洋 米乐 宋力昕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64-868,共5页
采用多层自组装技术在Al2O3微滤膜表面制备TiO2纳米涂层,并利用1H,1H,2H,2H-全氟辛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PFDS)对其表面进行氟化处理,获得超疏水改性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水接触角测试仪和扫描电子显... 采用多层自组装技术在Al2O3微滤膜表面制备TiO2纳米涂层,并利用1H,1H,2H,2H-全氟辛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PFDS)对其表面进行氟化处理,获得超疏水改性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水接触角测试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膜进行表征。分析了TiO2纳米涂层的晶型结构,探讨了TiO2沉积时间与改性膜表面粗糙度和疏水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了PFDS改性次数对膜表面形貌和疏水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600℃退火1 h后,获得锐钛矿结构的TiO2纳米涂层。随TiO2沉积时间的延长,膜表面粗糙度增大,水滴在膜表面的接触由Wenzel状态转变为Cassie状态;当TiO2沉积时间为50 min,PFDS改性3次时,获得理想的微纳米二级超疏水表面形貌,水接触角达到17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自组装 超疏水改性 粗糙度 微纳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中合成医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景昌 袁浩琪 +2 位作者 王文焕 侯维敏 詹世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22,共3页
介绍了超临界CO_2的特性,概述了常用可降解医用生物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超临界CO_2中合成可降解医用生物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超临界中可降解生物医用材料合成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 超临界CO2 生物医用材料 可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辅助制备PHAs载药微球研究概况 被引量:3
3
作者 詹世平 崔丽云 +3 位作者 赵启成 王卫京 陈理 侯维敏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1-162,167,共3页
聚羟基烷酸酯(PHAs)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可降解生物材料。主要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抗溶剂法(SAS)辅助制备PHAs空白微球及载药微球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该方法制备载药微球的原理及优势。最后对其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超临界CO2 抗溶剂法 聚羟基烷酸酯 载药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中药物/聚合物微粒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詹世平 张娇 +3 位作者 闫思圻 赵启成 侯维敏 宫蕾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8-219,222,共3页
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的微粒克服了粒径尺寸较大、粒径尺寸分布不均匀以及有机溶剂残留等问题。介绍了几种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工作原理,综述了近几年的应用情况,并对超临界流体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药物 聚合物 微粒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电聚苯胺在电流变液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立群 于智 +3 位作者 侯维敏 牛继辉 王长松 翟玉春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60-62,67,共4页
简述了电流变液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含聚苯胺粒子电流变液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电流变液 导电高分子 聚苯胺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IE特性的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马思阳 张晓琳 +3 位作者 宫蕾 詹世平 侯维敏 卢春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566-570,共5页
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材料科学及其应用的进展。在所有发光体系中,聚集诱导发射(AIE)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主流效应,作为一种反荧光淬灭(ACQ)现象,AIE聚集态下的强发射有效地解决了荧光淬灭(ACQ)问题,从而拓宽了发光材料在多种领... 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材料科学及其应用的进展。在所有发光体系中,聚集诱导发射(AIE)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主流效应,作为一种反荧光淬灭(ACQ)现象,AIE聚集态下的强发射有效地解决了荧光淬灭(ACQ)问题,从而拓宽了发光材料在多种领域的实际应用。AIE分子具有高度扭曲的结构和多样的性能,其分子结构设计和材料的制备过程不断得到优化,具有AIE效应的荧光团也在不断迭代更新。目前为止,研究者发现的AIE发光机理甚多,但有些AIE材料的内在发光机理还需继续探索和具体明确。此外,研究者们致力于发展高质量的新型AIEgens,完善功能性AIE聚合物,检测分析物的特异性识别等,均取得了较大进展,这对AIE材料的实际利用提供更多保障。近年来,AIE分子的新机械理解得到普遍认同,研究人员开发出更多新型结构的AIE化合物,经过巧妙设计成功地将AIE引入超分子领域,实现了高分子发光材料的功能化。目前,AIE分子已成功地用作化学/生物传感和成像的荧光探针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发光材料。本文介绍了聚集诱导发射的研究进展,以及近年来基于AIE特性设计的荧光分子并对其结构设计思想进行描述,简单阐述了AIE材料在生物检测、医学治疗和光电领域等方面的前沿应用,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集诱导发光(AIE) 四苯乙烯 聚合物 近红外区 生物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在生物检测及靶向治疗药物输送系统中的应用
7
作者 张晓琳 丰晓婷 +3 位作者 詹世平 卢春兰 李鸣明 侯维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147,共6页
谷胱甘肽几乎存在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细胞内重要的调节代谢物质,对维持人体内正常的免疫系统及生化防御体系不可或缺,实时快速地实现谷胱甘肽的检测对疾病的监控以及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可对细胞内谷... 谷胱甘肽几乎存在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细胞内重要的调节代谢物质,对维持人体内正常的免疫系统及生化防御体系不可或缺,实时快速地实现谷胱甘肽的检测对疾病的监控以及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可对细胞内谷胱甘肽实现荧光检测,响应迅速,灵敏度高,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不仅可通过荧光强度实现对谷胱甘肽的荧光检测,近年来还实现了对谷胱甘肽的比率荧光检测,避免了生物体内背景荧光的干扰。但是大多数荧光传感器在生物体内检测没有靶向性并且只能单纯地实现硫醇含量的荧光检测,而在硫醇含量远超过正常细胞的肿瘤细胞内,更迫切需要实现的是在诊断后实现肿瘤治疗。近年来,研究者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巧妙设计将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与抗肿瘤药物、肿瘤细胞靶向单元有机结合,实现了集诊断与治疗为一体的、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该类荧光传感器若要同时实现荧光信号诊断与靶向肿瘤释放药物,四个重要的元素不可或缺:(1)荧光信号;(2)可切断的连接;(3)靶向配体;(4)抗肿瘤药物。这类荧光传感器设计关键就是可切断的连接,而双硫键在肿瘤细胞内高浓度的谷胱甘肽环境中能够实现双硫键的断裂,成为设计的核心环节。当双硫键断裂后可实现抗肿瘤药物(如喜树碱、阿霉素、胞苷和顺铂等)的释放。通过引入性能优异的荧光发色团可实现双硫键断裂前后荧光信号的变化,为降低对生物体的损伤,近红外荧光团如氟硼吡咯和菁类等荧光团受到了更多的关注。靶向配体则选择了叶酸、半乳糖、维生素等局部定位基团靶向肿瘤细胞,靶向性的提高极大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近年来该领域发展迅速,不仅能实现靶向肿瘤释放药物的个性化治疗,还可以通过双硫键断裂前后的荧光信号来监测药物释放过程。本综述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基于双硫键切断基础上设计的各种荧光传感器以及靶向肿瘤的药物输送系统进展,并简单阐述了其在生物成像、药物输送等领域的应用,以进一步加深对细胞摄取以及药物释放机制的理解,促进细胞内荧光检测传感器以及药物输送系统的分子设计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硫键 靶向药物 荧光传感器 谷胱甘肽 生物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