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酒曲中产糖化酶霉菌的分离鉴定和产酶条件优化
1
作者 田雅轩 戴奕杰 +2 位作者 李珂 侯爱香 李宗军 《酿酒科技》 2025年第6期49-54,共6页
在酿酒过程中,霉菌会产生大量的糖化酶促进糖化反应。为获得高产糖化酶的菌株和高效的产酶条件,本研究采用透明圈法和DNS酶活力测定法从高温大曲中分离得到产糖化酶霉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种鉴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 在酿酒过程中,霉菌会产生大量的糖化酶促进糖化反应。为获得高产糖化酶的菌株和高效的产酶条件,本研究采用透明圈法和DNS酶活力测定法从高温大曲中分离得到产糖化酶霉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种鉴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不同因素对菌株产糖化酶活性的影响,从而确定最适的产酶条件。结果表明,筛选得到一株高产糖化酶霉菌TB-3,经鉴定为小孢根霉(Rhizpous microspores),其糖化酶活力为165 U/mL±0.62 U/mL;产糖化酶的最适碳源为糊精20 g/L,pH 8.0,摇床时间72 h(28℃,120 r/min);优化条件后糖化酶活力为208 U/mL±0.69 U/mL,酶活力提升了1.26倍。本研究旨在提高酿酒过程中糖化酶的产量,以提升淀粉质原料的转化效率和白酒的出酒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大曲 糖化酶 根霉 筛选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曲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2
作者 夏迪 谭旭 +4 位作者 王丽 李宗军 侯爱香 赖令 王远亮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1,共6页
黄酒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但由于黄酒传统酿造工艺属于开放的酿造体系,微生物体系较为复杂,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解析了黄酒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风味物质,试图寻找与黄酒特性密切相关的优势微生物,... 黄酒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但由于黄酒传统酿造工艺属于开放的酿造体系,微生物体系较为复杂,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解析了黄酒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风味物质,试图寻找与黄酒特性密切相关的优势微生物,从而提高黄酒的品质。该文结合目前的一些研究,重点对不同黄酒酒曲、黄酒发酵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与关键风味物质(挥发性和非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综述,以期能为深入研究黄酒风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为将来工业化生产优质黄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酒曲 微生物多样性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发酵与人工接种发酵湖南芥菜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和品质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侯爱香 王一淇 +1 位作者 黄晴 李宗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7-245,共9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自然发酵和接种不同发酵剂发酵湖南芥菜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组分进行研究,并同时比较其亚硝酸盐含量、pH值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控温人工接种发酵和控温自然发酵芥菜其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较相似,...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自然发酵和接种不同发酵剂发酵湖南芥菜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组分进行研究,并同时比较其亚硝酸盐含量、pH值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控温人工接种发酵和控温自然发酵芥菜其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较相似,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为酯类,均在40.02%以上,而大池室温完全自然发酵芥菜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差较大,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为醇类,仅为5.51%。4组芥菜共分离鉴定出64种(11类)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接种植物乳杆菌与戊糖片球菌组合的发酵芥菜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组分21种(9类),酯类物质7种;接种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肠系膜明串珠菌组合的发酵芥菜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组分24种(10类),酯类物质8种;控温自然发酵芥菜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成分20种(9类),酯类物质5种;大池室温完全自然发酵芥菜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成分32种(10类),醇类物质7种,酯类物质6种。人工接种发酵芥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和p H值都比自然发酵低,人工接种发酵和控温自然发酵芥菜感官评分相近,其评分都高于大池室温完全自然发酵芥菜。因此,接种人工发酵剂对保障发酵芥菜的商品性和安全性具有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发酵 人工接种 挥发性风味组分 芥菜 亚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良果醋菌种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0
4
作者 侯爱香 谭欢 +2 位作者 周传云 李里 冯杰峰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7-31,共5页
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自然发酵苹果醋醪液中分离筛选出优良菌株G-7,其产酸量为35.55g/L,传代5次性能稳定,对醋酸分解速度小;其产酯量为0.826g/L,最适发酵温度为32℃,耐酒精、耐酸性能好。株菌G-7初步鉴定为恶臭醋杆菌属。
关键词 醋酸菌 果醋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保健苹果醋饮料的研制 被引量:6
5
作者 侯爱香 廖卢艳 +2 位作者 覃思 谭欢 李宗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84,共5页
文章研究将从自然发酵苹果醪中选育出的优良醋酸菌株GUC-7用于发酵制取天然的苹果醋液,再选择苹果汁、蜂蜜和甜菊糖苷等原料对苹果醋液进行调配,设计L9(34)正交试验,得到最佳配方:每100mL溶液中加苹果醋10mL,加苹果汁8mL,蜂蜜4g,甜菊糖... 文章研究将从自然发酵苹果醪中选育出的优良醋酸菌株GUC-7用于发酵制取天然的苹果醋液,再选择苹果汁、蜂蜜和甜菊糖苷等原料对苹果醋液进行调配,设计L9(34)正交试验,得到最佳配方:每100mL溶液中加苹果醋10mL,加苹果汁8mL,蜂蜜4g,甜菊糖苷0.05g,制得风味独特的天然保健苹果醋饮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菌 苹果醋 甜菊糖苷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醋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侯爱香 谭欢 +2 位作者 周传云 张金桃 张春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X期16-20,共5页
以产酸和产酯量为考察指标,对果醋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工艺进行了比较,选择了固态发酵工艺。同时研究了酒精度、发酵温度、接种量、起始糖度、摇床转速、初始pH值等因素在固态发酵过程中对产醋酸和产酯量的影响。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 以产酸和产酯量为考察指标,对果醋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工艺进行了比较,选择了固态发酵工艺。同时研究了酒精度、发酵温度、接种量、起始糖度、摇床转速、初始pH值等因素在固态发酵过程中对产醋酸和产酯量的影响。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果醋固态发酵工艺的最佳条件组合为:酒精浓度7%vol,接种量10%,起始pH值为4.5,产酸量达63.48g/L,产酯量达0.998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 发酵 工艺 果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筋食品中微生物群落分析及优势菌分离鉴定 被引量:2
7
作者 侯爱香 刘静 +3 位作者 李珂 李宗军 王佐 吴根梁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6,共8页
为探明面筋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污染途径和微生物群落,从生产线、大型超市和零售小卖部多地取样,用平板计数法检测菌落总数、霉菌酵母数、耐热菌和大肠菌群数,用划线法和点接法将优势菌分离,通过形态观察和理化试验,结合16S rDNA序列和18... 为探明面筋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污染途径和微生物群落,从生产线、大型超市和零售小卖部多地取样,用平板计数法检测菌落总数、霉菌酵母数、耐热菌和大肠菌群数,用划线法和点接法将优势菌分离,通过形态观察和理化试验,结合16S rDNA序列和18S rDNA的ITS区域序列进行优势菌鉴定。结果显示:小卖部样品的细菌总数达8×10~4 CFU/g,酵母霉菌数达1.20×10~3 CFU/g,都大大超过地方标准上限的数倍,其他样品的微生物数量均在地方标准之内,说明挤压熟化工艺有较好的杀菌效果,后期生产销售是造成污染的主要途径;分离优势菌得2类细菌12株,3类霉菌8株;2类细菌的代表菌为粪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faecalis)、黄褐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ulva),3类霉菌的代表菌为溜曲霉(Asperqillus tamarii)、灰黄青霉(penicilium griseofulvum)和黑曲霉(Asperqillus nig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筋食品 细菌 霉菌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O乳脂粉对肠道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侯爱香 成焕 +1 位作者 李宗军 李月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5-122,共8页
为进一步明晰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 triglyceride,OPO)乳脂粉的营养机制,扩大OPO的食用范围,以健康大学生粪便为菌源,采用体外厌氧发酵模式,结合传统培养技术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含量OPO乳脂粉24 h... 为进一步明晰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 triglyceride,OPO)乳脂粉的营养机制,扩大OPO的食用范围,以健康大学生粪便为菌源,采用体外厌氧发酵模式,结合传统培养技术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含量OPO乳脂粉24 h体外发酵过程中pH值、短链脂肪酸的变化,并分析肠道微生物,计算益生元指数和B/E(Bifidobacterium/Enterobacter)值。结果显示:OPO乳脂粉的添加,能迅速降低发酵液的pH值,下降幅度与OPO含量呈正比;能大幅度增加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其中,乙酸和丁酸含量增加明显;能显著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抑制肠杆菌和拟杆菌的生长,提高益生元指数和B/E值,其中OPO含量50 g/kg组在24 h发酵过程中益生元指数最高,在发酵12 h内双歧杆菌增加数量、B/E值均与OPO含量呈正比。因此,综合考虑益生效率,推荐添加组为50 g/kg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 肠道微生物 体外发酵 短链脂肪酸 益生元指数 OPO乳脂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红茶和茯砖茶水提物对肠道微生物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侯爱香 颜道民 +4 位作者 孙静文 郑旭 李赛丹 肖润花 贝爽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3-414,共12页
为探究不同茶样的水提物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效应,以健康大学生粪便为菌源,采用体外厌氧发酵模式,结合传统培养技术和气相色谱法,研究绿茶、红茶和茯砖茶的水提物24 h体外发酵过程中pH值、短链脂肪酸、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并计算益生元指数... 为探究不同茶样的水提物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效应,以健康大学生粪便为菌源,采用体外厌氧发酵模式,结合传统培养技术和气相色谱法,研究绿茶、红茶和茯砖茶的水提物24 h体外发酵过程中pH值、短链脂肪酸、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并计算益生元指数PI(Prebiotic Index)和B/E值(Bifidobacterium/Enterobacterium)。结果表明绿茶、红茶和茯砖茶水提物均会引起发酵液的pH大幅下降,其中茯砖茶组的pH下降幅度最大。同时,3种茶叶水提物都能显著增加短链脂肪酸的产量,其中绿茶对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和总短链脂肪酸的提高效果最佳,而茯砖茶对丁酸的提高幅度最大。3种茶叶水提物都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结构组成,促进双歧杆菌的增长,抑制拟杆菌、肠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其中茯砖茶组对双歧杆菌的促进作用最大,对肠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最明显,绿茶组对拟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大;但绿茶组和红茶组都能促进乳杆菌的增殖,茯砖茶组却表现出抑制作用。另外通过分析PI值和B/E值,发现绿茶、红茶和茯砖茶组都具有良好的益生作用,4 h阶段茯砖茶组的益生元指数PI值最大,发酵8、12、24 h阶段绿茶组益生元指数PI值最大;而整个发酵过程茯砖茶组的B/E均保持最大。本研究为不同茶叶在青年消费市场中的进一步扩大推广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红茶 茯砖茶 体外发酵 短链脂肪酸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砖茶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侯爱香 李宗军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年第7期63-67,共5页
综述了茯砖茶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特性,展望了茯砖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茯砖茶 金花 茶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油脂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爱香 覃思 +2 位作者 王远亮 李宗军 廖卢艳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1-45,共5页
从微生物脂肪酶催化酸解、酯交换、水解、醇解和酯化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猪油脂生物转化制备结构脂质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猪油脂生物转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猪油脂 脂肪酶 微生物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县域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爱香 陈学先 +2 位作者 王远亮 周红丽 李宗军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2年第7期18-22,共5页
采用问卷方式对湖南省县域居民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和主要类型、食品安全的社会信誉、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责权与处理方式、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和需求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分析调查结果。针对调... 采用问卷方式对湖南省县域居民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和主要类型、食品安全的社会信誉、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责权与处理方式、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和需求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分析调查结果。针对调查结果显示出的居民食品安全意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控体系、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一体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建立规范系统的"食育"体系等途径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质量 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营养状况、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调查 被引量:32
13
作者 王亮亮 陈新俊 +1 位作者 蒋立文 侯爱香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2年第8期81-85,共5页
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对营养知识的知晓程度,为引导大学生合理膳食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营养状况、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调查"问卷方式,以湖南、湖北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随... 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对营养知识的知晓程度,为引导大学生合理膳食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营养状况、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调查"问卷方式,以湖南、湖北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营养状况较差、营养知识缺乏、饮食行为不规律,但对营养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建议高校加强食育体系建设、强化食堂的专业建设和管理等提高大学生的营养意识及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营养状况 营养知识 营养态度 饮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高效增殖条件的探索 被引量:7
14
作者 谭欢 侯爱香 周传云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52,共4页
选用了改良TJA作为基础培养基,并添加3%麦芽汁、6%胡萝卜汁、1%蛋白胨水和2%土豆汁,接种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各0.05%,于37℃培养10h后,每隔2h添加1次1%(v/v)pH6.86的Na2HPO4-KH2PO4缓冲剂,使活菌数提高了88%。
关键词 嗜热链球菌 保加利亚乳杆菌 增殖 自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类微生物脂肪酶酶学性质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5
作者 黄璜 李宗军 +1 位作者 王远亮 侯爱香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微生物脂肪酶作为一类功能强大的催化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微生物脂肪酶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霉菌、酵母和细菌中,且不同微生物来源的脂肪酶其酶学性质、基因结构各不相同。对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根霉脂肪酶、曲霉脂肪酶、青霉脂... 微生物脂肪酶作为一类功能强大的催化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微生物脂肪酶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霉菌、酵母和细菌中,且不同微生物来源的脂肪酶其酶学性质、基因结构各不相同。对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根霉脂肪酶、曲霉脂肪酶、青霉脂肪酶、毛霉脂肪酶、地霉脂肪酶、酵母脂肪酶和细菌脂肪酶的最适作用温度、最适pH及pH稳定性、底物特异性、酶活性影响、基因结构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食品加工业中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脂肪酶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籽粕中优势微生物分析及保藏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睿烜 侯爱香 +1 位作者 王非 范丽琴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9-172,188,共5页
通过对菜籽粕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计数,得出菜籽粕中细菌总数、霉菌、酵母菌、大肠菌群及耐热菌的数量,完成菜籽粕中微生物菌群构成的分析,确定优势菌种并寻找最适保藏条件。对菜籽粕中的优势霉菌用点接法分离,通过培养特征和显微形态... 通过对菜籽粕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计数,得出菜籽粕中细菌总数、霉菌、酵母菌、大肠菌群及耐热菌的数量,完成菜籽粕中微生物菌群构成的分析,确定优势菌种并寻找最适保藏条件。对菜籽粕中的优势霉菌用点接法分离,通过培养特征和显微形态观察进行初步鉴定,同时采用高锰酸钾和甲醛对菜籽粕进行熏蒸处理,通过改变熏蒸时间和熏蒸剂量,将菜籽粕处理前后霉菌的数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优势霉菌为曲霉属,最佳处理条件为每立方米10mL甲醛和5g高锰酸钾的剂量,熏蒸时间为1.5h。影响菜籽粕保藏时间的最重要的菌种是曲霉,利用高锰酸钾和甲醛可以提高菜籽粕的保藏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粕 霉菌 曲霉 熏蒸 保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酵母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金桃 周传云 侯爱香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58,共3页
采用蜗牛酶和超声波处理假丝酵母菌,获取了酵母菌原生质体高得率的技术方法。将被试假丝酵母菌在木糖硫酸氨培养液中培养12h,制成108个细胞/mL的菌悬液,加入2.5%蜗牛酶并随超声波混合处理4h,去除酵母菌细胞壁,可获得80%的原生质体制备率。
关键词 微生物 酵母菌 原生质体 蜗牛酶 超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催化酸解棉籽油分提产物合成结构脂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璜 李宗军 侯爱香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6-92,96,共8页
以棉籽油分提产物和辛酸为原料,Sn1,3-位定向固定化脂肪酶为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中催化酸解棉籽油分提产物合成一类具有供能低、易消化、熔点低等优点的功能性结构脂质。对3种不同碱液进行脱酸能力比较,结果表明KOH-乙醇水溶液脱酸效果... 以棉籽油分提产物和辛酸为原料,Sn1,3-位定向固定化脂肪酶为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中催化酸解棉籽油分提产物合成一类具有供能低、易消化、熔点低等优点的功能性结构脂质。对3种不同碱液进行脱酸能力比较,结果表明KOH-乙醇水溶液脱酸效果最好;对3种不同来源的脂肪酶脱酸能力进行筛选,结果表明Lipozyme RM IM脂肪酶催化活性高;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辛酸含量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8℃,反应时间7.88 h,酶添加量11.8%,底物比2.98∶1。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产物中辛酸质量分数达35.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籽油分提产物 辛酸 固定化脂肪酶 酸解 结构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C磷酸酯在水产膨化饲料生产和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春艳 周孝治 +2 位作者 袁奕彬 齐振雄 侯爱香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2-55,共4页
对VC磷酸酯在混合、超微粉碎、调质、膨化制粒和打包前处理等工艺环节和储存0、15、30、40、50、60、70、80和90d的含量变化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艺环节对VC磷酸酯的破坏程度不同,大小依次为膨化制粒、调质、超微粉碎... 对VC磷酸酯在混合、超微粉碎、调质、膨化制粒和打包前处理等工艺环节和储存0、15、30、40、50、60、70、80和90d的含量变化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艺环节对VC磷酸酯的破坏程度不同,大小依次为膨化制粒、调质、超微粉碎、打包前处理、混合,其中膨化制粒过程造成的损失高达11.90~14.38个百分点,经过膨化饲料生产过程VC磷酸酯保存率为62.93%~71.32%。VC磷酸酯在膨化饲料储存过程中含量逐渐下降,在3个月的储存期内,保存率在87.06%~90.59%之间,平均每月损失为3.14~4.31个百分点。不同厂家生产的VC磷酸酯稳定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C磷酸酯 水产膨化饲料 生产工艺 储存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蕨菜水提液对秀丽隐杆线虫生理作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静 陈竞适 +2 位作者 任海姣 邹婧泽 侯爱香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年第9期55-59,共5页
探索了不同浓度蕨菜水提液对秀丽隐杆线虫整个生命周期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对蕨菜水提液的毒理性作出合理评价。实验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通过给秀丽隐杆线虫喂食0.1 m L 6种不同浓度(0.0、0.2、0.4、0.6、0.8、1.0 g/m L)的蕨菜水... 探索了不同浓度蕨菜水提液对秀丽隐杆线虫整个生命周期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对蕨菜水提液的毒理性作出合理评价。实验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通过给秀丽隐杆线虫喂食0.1 m L 6种不同浓度(0.0、0.2、0.4、0.6、0.8、1.0 g/m L)的蕨菜水提取液,观察不同浓度蕨菜水提取液对其生理指标(寿命、产卵数、运动性、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蕨菜能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理指标产生较大影响,具体表现为随着蕨菜水提取液浓度增加,寿命逐渐缩短,产卵数逐渐减少,细胞凋亡数增加,三者均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而对运动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菜 秀丽隐杆线虫 寿命 产卵数 运动性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