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江浙麦区灰飞虱春季种群的发生消长和迁飞动态
被引量:
8
1
作者
贺媛
朱宇波
+5 位作者
侯洋旸
姚士桐
陆志杰
金周浩
张孝羲
翟保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9-117,共9页
对灰飞虱进行越冬调查、田间调查、卵巢解剖、逐时扑灯行为观察、迁飞轨迹和虫源地分析发现:1)灰飞虱以3~5龄若虫越冬,并以4龄为主;2)江苏北部麦田灰飞虱若虫于3月越冬结束,3-4月陆续发育羽化为越冬代成虫,4-5月在麦田繁殖为第1代若虫...
对灰飞虱进行越冬调查、田间调查、卵巢解剖、逐时扑灯行为观察、迁飞轨迹和虫源地分析发现:1)灰飞虱以3~5龄若虫越冬,并以4龄为主;2)江苏北部麦田灰飞虱若虫于3月越冬结束,3-4月陆续发育羽化为越冬代成虫,4-5月在麦田繁殖为第1代若虫;3)浙江海宁春季第1代灯诱灰飞虱具有本地迁出和外地迁入两种性质与时期,并可依卵巢发育级别加以区分;4)春夏季浙江海宁灰飞虱可由本地越冬虫源繁衍而来,或由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省迁入。无论从越冬寄主小麦向夏寄主水稻扩散转移,或6月初大量外地迁入,杂草充当了极其重要的中间寄主;5)逐时灯诱观察结果表明,迁出期灰飞虱起飞呈晨暮双峰型,迁入期在19:00至次日凌晨5:00,每1h均有上灯,以上半夜居多;6)利用美国NOAA的HYSPLIT轨迹模拟平台对主要迁入期进行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5月底至6月初迁入浙江海宁的灰飞虱虫源地来自江苏北部和中部、皖南、浙南、赣东北和闽西北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越冬
迁飞行为
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柞蚕卵为繁育寄主的黏虫赤眼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被引量:
8
2
作者
张晨
安仕博
+2 位作者
侯洋旸
李天昊
臧连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3-287,共5页
为了明确黏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本研究以柞蚕卵为中间繁育寄主,测定了黏虫赤眼蜂在17℃、20℃、23℃、26℃、29℃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运用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黏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黏虫赤眼蜂...
为了明确黏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本研究以柞蚕卵为中间繁育寄主,测定了黏虫赤眼蜂在17℃、20℃、23℃、26℃、29℃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运用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黏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黏虫赤眼蜂各虫态在17℃~29℃均能正常发育,并且各温度下的发育历期明显不同,世代发育历期也明显不同,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变短。柞蚕卵繁育黏虫赤眼蜂的卵期、幼虫前期、幼虫中期、幼虫后期、预蛹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01℃、15.41℃、13.51℃、13.32℃、15.39℃、9.04℃,有效积温分别为22.01、7.66、8.98、9.19、37.23、115.22℃·d。本研究为指导利用柞蚕卵大量繁育黏虫赤眼蜂以及探索诱导滞育温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虫赤眼蜂
柞蚕卵
发育历期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微卫星引物鉴别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
被引量:
1
3
作者
安仕博
陈旭
+2 位作者
戴鹏
侯洋旸
臧连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4-421,共8页
不同地理种群的赤眼蜂在遗传、生理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化。为探究不同地理种群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在基因型上的差异并进行准确鉴定,本研究筛选了可用以区分不...
不同地理种群的赤眼蜂在遗传、生理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化。为探究不同地理种群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在基因型上的差异并进行准确鉴定,本研究筛选了可用以区分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的微卫星引物。结果表明:从已报道的10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对引物(序列号:KT834825,KT834827)可以区分玉米螟赤眼蜂中的黑龙江地理种群与吉林和辽宁两个地理种群;并筛选出2对引物(序列号:KT834822,KT834825)可以区分黑龙江、贵州和广东3个不同地理种群的螟黄赤眼蜂。该结果进一步证实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间可能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研究结果为精准鉴别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以及进一步探寻优势种群的高效繁育与应用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螟黄赤眼蜂
微卫星标记
地理种群
引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江浙麦区灰飞虱春季种群的发生消长和迁飞动态
被引量:
8
1
作者
贺媛
朱宇波
侯洋旸
姚士桐
陆志杰
金周浩
张孝羲
翟保平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农业部病虫害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
海宁市植保土肥技术服务站
出处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9-117,共9页
基金
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126200)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nycytx-01)
文摘
对灰飞虱进行越冬调查、田间调查、卵巢解剖、逐时扑灯行为观察、迁飞轨迹和虫源地分析发现:1)灰飞虱以3~5龄若虫越冬,并以4龄为主;2)江苏北部麦田灰飞虱若虫于3月越冬结束,3-4月陆续发育羽化为越冬代成虫,4-5月在麦田繁殖为第1代若虫;3)浙江海宁春季第1代灯诱灰飞虱具有本地迁出和外地迁入两种性质与时期,并可依卵巢发育级别加以区分;4)春夏季浙江海宁灰飞虱可由本地越冬虫源繁衍而来,或由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省迁入。无论从越冬寄主小麦向夏寄主水稻扩散转移,或6月初大量外地迁入,杂草充当了极其重要的中间寄主;5)逐时灯诱观察结果表明,迁出期灰飞虱起飞呈晨暮双峰型,迁入期在19:00至次日凌晨5:00,每1h均有上灯,以上半夜居多;6)利用美国NOAA的HYSPLIT轨迹模拟平台对主要迁入期进行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5月底至6月初迁入浙江海宁的灰飞虱虫源地来自江苏北部和中部、皖南、浙南、赣东北和闽西北等地区。
关键词
灰飞虱
越冬
迁飞行为
轨迹分析
Keywords
Laodelphgax striatellus
overwinter
migratory behavior, trajectory analysis
分类号
S435.112.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柞蚕卵为繁育寄主的黏虫赤眼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被引量:
8
2
作者
张晨
安仕博
侯洋旸
李天昊
臧连生
机构
吉林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吉林省资源昆虫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3-287,共5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201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2058)
文摘
为了明确黏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本研究以柞蚕卵为中间繁育寄主,测定了黏虫赤眼蜂在17℃、20℃、23℃、26℃、29℃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运用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黏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黏虫赤眼蜂各虫态在17℃~29℃均能正常发育,并且各温度下的发育历期明显不同,世代发育历期也明显不同,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变短。柞蚕卵繁育黏虫赤眼蜂的卵期、幼虫前期、幼虫中期、幼虫后期、预蛹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01℃、15.41℃、13.51℃、13.32℃、15.39℃、9.04℃,有效积温分别为22.01、7.66、8.98、9.19、37.23、115.22℃·d。本研究为指导利用柞蚕卵大量繁育黏虫赤眼蜂以及探索诱导滞育温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黏虫赤眼蜂
柞蚕卵
发育历期
有效积温
Keywords
Trichogramma leucaniae
Antheraea pernyi eggs
developmental time
thermal constant
分类号
Q963 [生物学—昆虫学]
S476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微卫星引物鉴别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
被引量:
1
3
作者
安仕博
陈旭
戴鹏
侯洋旸
臧连生
机构
吉林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4-421,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D03001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01946)。
文摘
不同地理种群的赤眼蜂在遗传、生理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化。为探究不同地理种群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在基因型上的差异并进行准确鉴定,本研究筛选了可用以区分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的微卫星引物。结果表明:从已报道的10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对引物(序列号:KT834825,KT834827)可以区分玉米螟赤眼蜂中的黑龙江地理种群与吉林和辽宁两个地理种群;并筛选出2对引物(序列号:KT834822,KT834825)可以区分黑龙江、贵州和广东3个不同地理种群的螟黄赤眼蜂。该结果进一步证实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间可能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研究结果为精准鉴别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以及进一步探寻优势种群的高效繁育与应用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螟黄赤眼蜂
微卫星标记
地理种群
引物筛选
Keywords
Trichogramma ostriniae
Trichogramma chilonis
SSR marker
geographic population
primer screening
分类号
Q968.1 [生物学—昆虫学]
S476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江浙麦区灰飞虱春季种群的发生消长和迁飞动态
贺媛
朱宇波
侯洋旸
姚士桐
陆志杰
金周浩
张孝羲
翟保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柞蚕卵为繁育寄主的黏虫赤眼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张晨
安仕博
侯洋旸
李天昊
臧连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微卫星引物鉴别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
安仕博
陈旭
戴鹏
侯洋旸
臧连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