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北榆林两次夏季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姗姗 侯柯然 +1 位作者 李晓利 康磊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704-712,共9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MICAPES、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FY-2G红外云图,FY-2G TBB资料、CB多普勒雷达VCP21模式资料对陕北榆林2019年7月28-29日、2019年8月2-4日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利用自动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MICAPES、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FY-2G红外云图,FY-2G TBB资料、CB多普勒雷达VCP21模式资料对陕北榆林2019年7月28-29日、2019年8月2-4日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前者副高西伸北抬,与西风槽带来的冷空气在陕北北部交绥,配合近地层切变线、辐合线的触发,促成了对流性暴雨的生成。后者为西风槽配合中低空强的气旋性辐合系统,低层东路冷空气及台风外围水汽的输送,为系统性暴雨形成的有利条件。(2)中层干空气侵入和低层冷垫都有利于降水加强,暴雨易出现于θse陡峭和密集区;高值位涡柱下侵位置对两种类型暴雨有指示意义,700 hPa湿正压与湿斜压的正负值过渡区对应暴雨的落区。(3)MβCS与涡旋云系中心对应暴雨强降水区。(4)当CR回波强度达50 dBz,VIL达30 kg·m-2,对应区域会出现短时强降水。当负速度面积大于正速度面积,零速度线呈S状,回波强度35~45 dBz,叠加逆风区有利于大面积强降水形成;当零速度线呈折角,表示有冷锋经过,配合45 dBz左右回波强度,冷锋经过地区降水加强,有利于形成系统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性暴雨 系统性暴雨 对流不稳定 湿位涡 零速度线 逆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7月18日子洲气象站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晓利 严珠琴 +2 位作者 康磊 郑荣玉 侯柯然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922-926,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对2015年7月18日子洲气象站观测到的短时暴雨从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前倾槽"的形势下,呈上干冷下暖湿的结构,为强对流天气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强降水发生区位于85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对2015年7月18日子洲气象站观测到的短时暴雨从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前倾槽"的形势下,呈上干冷下暖湿的结构,为强对流天气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强降水发生区位于850 h Pa湿舌中,比湿达12 g·kg^(-1),中低层暖平流使层结不稳定度增强,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暴发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和维持;地面辐合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抬升和触发机制。强对流发生前由正变温转为负变温,气象要素中尺度特征变化明显,一小时变温对中尺度天气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雷达图上表现为多个中小尺度单体陆续移动经过子洲,造成强降水天气,组合反射率大于50 d Bz回波与大于1.0 mm降水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的VIL值及其突变对强降水和冰雹有较强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倾槽 地面辐合 一小时变温 垂直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