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膦酸盐抗三种顶复门原虫研究进展
1
作者 侯文燕 张营营 +1 位作者 张龙现 张素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0,196,共7页
顶复门原虫可引起严重疾病威胁人类健康,如每年导致近100万人死亡的疟原虫,感染全球约1/3人口的弓形虫以及导致新生儿腹泻的隐孢子虫等。这3种顶复门原虫对全球的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构成巨大隐患,且目前在临床上有效治疗药物有限。双膦... 顶复门原虫可引起严重疾病威胁人类健康,如每年导致近100万人死亡的疟原虫,感染全球约1/3人口的弓形虫以及导致新生儿腹泻的隐孢子虫等。这3种顶复门原虫对全球的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构成巨大隐患,且目前在临床上有效治疗药物有限。双膦酸盐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骨代谢疾病,但其化合物可有效抑制顶复门原虫生长,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抑制寄生虫类异戊二烯分子生物合成的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途径(MEP途径)中的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干扰类异戊二烯化合物的合成而发挥作用。本文综述了双膦酸盐化合物在疟原虫、弓形虫和隐孢子虫方面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弓形虫 隐孢子虫 双膦酸盐 类异戊二烯 MEP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第虫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营营 侯文燕 +1 位作者 张龙现 张素梅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03-1308,共6页
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并可引起宿主腹泻的常见寄生虫。贾第虫的生长周期包括滋养体与包囊两个阶段,成熟的包囊被人或动物摄入后,在胃酸、胆汁和胰酶的刺激下脱囊,脱囊后的滋养体吸附于十二指肠壁,随肠... 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并可引起宿主腹泻的常见寄生虫。贾第虫的生长周期包括滋养体与包囊两个阶段,成熟的包囊被人或动物摄入后,在胃酸、胆汁和胰酶的刺激下脱囊,脱囊后的滋养体吸附于十二指肠壁,随肠道蠕动到达小肠末端,在此过程中完成成囊,最后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第虫病 滋养体 肠道蠕动 脱囊 十二指肠壁 生长周期 包囊 全球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麦麸碳点的类过氧化物酶用于葡萄糖的检测 被引量:1
3
作者 梁倩 王玉林 +2 位作者 陈甲庆 侯文燕 黄彪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4-492,共9页
本文以炭化麦麸为原料,经回流氧化制得麦麸碳点(Wheat Bran Carbon Dots,WCDs),获得的WCDs除了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光学性能外,还具有内在的类酶催化活性。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类似,WCDs的类酶催化活性同样受到pH、温度和H_(2)O_(2)浓... 本文以炭化麦麸为原料,经回流氧化制得麦麸碳点(Wheat Bran Carbon Dots,WCDs),获得的WCDs除了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光学性能外,还具有内在的类酶催化活性。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类似,WCDs的类酶催化活性同样受到pH、温度和H_(2)O_(2)浓度的影响,但是WCDs性能更稳定、廉价易得。WCDs协同葡萄糖氧化酶(GOx)的催化作用,建立了一种简便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高的方法,可实现对葡萄糖的比色检测,线性范围为0.025~0.25 mmol·L^(-1),检出限为0.016 mmol·L^(-1)。该方法可用于果汁样品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类过氧化物酶 检测 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d亚型微小隐孢子虫感染昆明小鼠模型的初步建立
4
作者 张孝天 侯文燕 +2 位作者 张营营 张龙现 张素梅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19-1024,共6页
为建立稳定、可靠的Ⅱd亚型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小鼠模型,本研究以1×10^(6)个/只剂量的Ⅱd亚型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感染3周龄雌性昆明小鼠,对感染前后小鼠粪便样品进行显微镜观察和隐孢子18S r RNA和GP60基因的套式PCR检测、以及对小... 为建立稳定、可靠的Ⅱd亚型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小鼠模型,本研究以1×10^(6)个/只剂量的Ⅱd亚型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感染3周龄雌性昆明小鼠,对感染前后小鼠粪便样品进行显微镜观察和隐孢子18S r RNA和GP60基因的套式PCR检测、以及对小鼠的排卵囊规律、临床症状变化、体质量变化、回肠组织病变特征和回肠绒毛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形态学和PCR方法均能在粪便样品中检测到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组小鼠较对照组在排卵囊高峰期体质量的增加略微减少,但总体增加趋势一致,在排卵囊高峰期时感染组小鼠饮水量减少、反应迟钝、粪便变稀,高峰期后小鼠精神状态逐渐恢复良好;通过对感染后7 d小鼠的回肠组织制备病理切片并经HE染色后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小鼠回肠组织中出现微小隐孢子虫附着,部分区域杯状细胞数量减少,上皮细胞排列轻微紊乱且部分脱落,黏膜层可见少量炎症细胞;回肠绒毛长度显著变短、变钝,隐窝深度变浅,但绒毛直径和黏膜厚度未见显著变化。上述结果与动物临床感染隐孢子虫的症状、病理变化等基本一致,表明本研究首次建立了Ⅱd亚型微小隐孢子虫感染昆明小鼠的模型。本研究该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微小隐孢子虫的致病性、宿主的免疫调节机制以及药物和疫苗的筛选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d亚型微小隐孢子虫 昆明小鼠 感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