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铁环境振动预测模型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另的 张斌 +9 位作者 户文成 王小兵 侯建鑫 李宪同 王龙 孟磊 张衡 关观 安小诗 徐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106,共6页
HJ 453-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中给出的地铁环境振动预测模型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诸多不便,如:修正量因取值范围较大而不易确定,尚未提及曲线轨道和列车加减速的影响等。为此,在HJ 453-2008现有振动预测模型的基础上... HJ 453-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中给出的地铁环境振动预测模型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诸多不便,如:修正量因取值范围较大而不易确定,尚未提及曲线轨道和列车加减速的影响等。为此,在HJ 453-2008现有振动预测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地铁实际运营特点,基于大量地铁振动实测数据的对比统计分析,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北京地铁的环境振动预测模型。经与北京地铁实测数据相比,验证了该预测模型的精度满足要求。该预测模型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北京市地铁振动预测和环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铁 环境振动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联邦公共交通管理局的地铁环境振动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另的 张斌 +3 位作者 户文成 宋瑞祥 王小兵 侯建鑫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6,共6页
美国联邦公共交通管理局(FTA)在FTA—VA—90—1003—2006《Transit Noise And Vibration ImpactAssessment》中提出的地铁环境振动预测方法在美国使用广泛。介绍了该预测方法的基本思想,建立了预测模型,基于北京地铁大量环境振动实际测... 美国联邦公共交通管理局(FTA)在FTA—VA—90—1003—2006《Transit Noise And Vibration ImpactAssessment》中提出的地铁环境振动预测方法在美国使用广泛。介绍了该预测方法的基本思想,建立了预测模型,基于北京地铁大量环境振动实际测试数据,对该方法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预测中的可用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研究思路上对北京地铁环境振动预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其中各重要环节和具体修正量则需依据实际情况和实测结果加以重新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环境振动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洲气田产量递减分析及应对措施
3
作者 贾连超 蒋红梅 +8 位作者 何顺安 强小龙 蒋晓梅 侯建鑫 蔚生军 徐超 解双博 蒋明艳 李耀辉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1年第10期51-53,共3页
子洲气田自2006年开始滚动开发建设,2007年8月投产,2011年底累计建成13×10^(8)m^(3)/a产能规模,已投入开发15年,以13×10^(8)m^(3)/a规模已连续稳产8年。目前气田处于开发调整稳产阶段,气井井口压力接近系统压力水平,气井产量... 子洲气田自2006年开始滚动开发建设,2007年8月投产,2011年底累计建成13×10^(8)m^(3)/a产能规模,已投入开发15年,以13×10^(8)m^(3)/a规模已连续稳产8年。目前气田处于开发调整稳产阶段,气井井口压力接近系统压力水平,气井产量自然递减明显,且递减井数逐年增多,产量递减程度不断加大。通过引用适合的产量递减评价方法,对气田产量递减水平进行分析,评价气田稳产需要弥补的产能建设规模,同时通过配套工艺措施的开展,提高气井措施增产气量,从而促进气田的长期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洲气田 气田递减率 配套工艺措施 产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级四甲基硅烷的检测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谭小龙 李琴 +6 位作者 万富强 侯建鑫 张刚 贺兆波 李少平 叶瑞 杜林 《中国标准化》 2024年第S1期219-225,共7页
电子级四甲基硅烷(Tetramethylsilane,TMS)因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在半导体器件的化学气相沉积(CVD)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电子级四甲基硅烷在国际和国内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以参考。企业只能根据客户需求结合其他硅烷类产品的国标... 电子级四甲基硅烷(Tetramethylsilane,TMS)因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在半导体器件的化学气相沉积(CVD)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电子级四甲基硅烷在国际和国内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以参考。企业只能根据客户需求结合其他硅烷类产品的国标来制定质量标准。TMS不同生产阶段侧重的检测指标不同,半导体领域客户最关心的检测指标就是纯度和金属杂质。纯度通常采用气相色谱法,而金属杂质则通过ICP-OES和ICP-MS方法进行检测。外观采用目视法、水分采用卡尔费休库伦法、颗粒度采用激光粒度仪进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级四甲基硅烷 检测方法 纯度检测 气相色谱 金属杂质检测 ICP-OES ICP-MS 外观 水分 颗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高架线噪声源及噪声传递计算的细化和改进 被引量:3
5
作者 侯建鑫 谭文 +2 位作者 曹明华 曾向荣 俞泉瑜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8-61,共4页
根据地铁高架线噪声主要组成及频谱特性,分析了现有单噪声源及传递计算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更符合实际工况的双噪声源及传递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Cadna A软件将双声源噪声传递计算方法进一步细化为多源分频噪声源及传递仿真计算模型,... 根据地铁高架线噪声主要组成及频谱特性,分析了现有单噪声源及传递计算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更符合实际工况的双噪声源及传递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Cadna A软件将双声源噪声传递计算方法进一步细化为多源分频噪声源及传递仿真计算模型,为地铁高架线噪声分析及控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高架线 噪声源 噪声传递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BiOCl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梁新月 黄贺东 +2 位作者 孟凡杰 侯建鑫 郭泽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8-224,共7页
高温缩聚法合成g-C_(3)N_(4)和水热法制备的BiOCl,在室温下通过简单的物理搅拌使片层状g-C_(3)N_(4)附着在菊花状的BiOCl上,控制g-C_(3)N_(4)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20%和25%,合成g-C_(3)N_(4)/BiOCl复合光催化剂。通过扫描电镜... 高温缩聚法合成g-C_(3)N_(4)和水热法制备的BiOCl,在室温下通过简单的物理搅拌使片层状g-C_(3)N_(4)附着在菊花状的BiOCl上,控制g-C_(3)N_(4)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20%和25%,合成g-C_(3)N_(4)/BiOCl复合光催化剂。通过扫描电镜(SEM)、EDS能谱和BET比表面表征方法,揭示了g-C_(3)N_(4)/BiOCl复合光催化剂的微观结构;紫外-可见光(UV-Vis)结果显示g-C_(3)N_(4)/BiOCl可将光吸收范围延伸到可见光范围,其中BiOCl/CN-10具有更窄的禁带宽度;荧光光谱(PL)证实BiOCl/CN-10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能力最强;同时对g-C_(3)N_(4)/BiOCl降解染料废水罗丹明B(RhB)、亚甲基蓝(MB)和甲基橙(MO)的光催化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g-C_(3)N_(4)/BiOCl对RhB具有优异的光催化降解能力,其中BiOCl/CN-10在光反应40min时就达到了97.23%,其光催化性能远远优于纯BiOCl。BiOCl/CN-10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可能是由于g-C_(3)N_(4)与BiOCl形成p-n的异质结可促进更多的光生电子定向转移,使催化剂中更多的活性位点参与光催化氧化反应,从而有效提高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BiOCl 异质结 复合光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高架车站站厅层低频结构噪声的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2
7
作者 扈慧娜 俞泉瑜 +1 位作者 侯建鑫 曾向荣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8-92,共5页
对地铁高架车站站厅层低频结构噪声的量值、频谱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研,对站厅层噪声限值标准进行了分析,提出以列车通过时段等效A声级作为控制指标的两级限值。分别从车站结构、轨道减振及吸声隔声等方面,对新建线及既有线提出了站... 对地铁高架车站站厅层低频结构噪声的量值、频谱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研,对站厅层噪声限值标准进行了分析,提出以列车通过时段等效A声级作为控制指标的两级限值。分别从车站结构、轨道减振及吸声隔声等方面,对新建线及既有线提出了站厅层噪声的控制技术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高架车站 结构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修饰的碳纳米纤维制备及其疏水性研究
8
作者 孟凡杰 黄贺东 +2 位作者 梁新月 侯建鑫 郭泽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102,108,共6页
为拓展碳纳米纤维在环境清洁领域的应用,提高碳纳米纤维的水接触角,改善膜表面的疏水性能,获得疏水性较好的碳纳米纤维薄膜,利用静电纺丝法将纳米纤维素(CNFs)与碳纳米纤维前驱体复合,获得具有低表面能和良好疏水性能的纳米碳纤维/纳米... 为拓展碳纳米纤维在环境清洁领域的应用,提高碳纳米纤维的水接触角,改善膜表面的疏水性能,获得疏水性较好的碳纳米纤维薄膜,利用静电纺丝法将纳米纤维素(CNFs)与碳纳米纤维前驱体复合,获得具有低表面能和良好疏水性能的纳米碳纤维/纳米纤维素复合纤维膜。通过对纳米纤维素含量进行调控,经预氧化和碳化处理后得到一系列具有规则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复合纤维膜,并探究不同纳米纤维素含量对复合纤维膜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修饰复合纤维膜随着碳化程度的提高其表面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其对水的接触角也逐渐增大,疏水效果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随着纳米纤维素含量继续增加,复合纤维膜的水接触角呈上升趋势,未添加前接触角为36.13°,当纳米纤维素添加质量为20%时,水接触角最大为132.14°,提高了3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碳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接触角 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