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镰及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CT诊断及鉴别诊断(附88例CT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侯宗来 刘玉萍 张云霈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3期252-253,共2页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附86例报告) 被引量:4
2
作者 侯宗来 谢良军 +3 位作者 杨兴峰 李晋历 许淑琴 侯晓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7期795-797,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方法:利用螺旋CT对疑有股骨头坏死的86例患者进行扫描。结果:86例患者发现107个股骨头出现缺血性坏死,并表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同病理时期的CT表现。结论:螺旋CT扫描能较早的发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方法:利用螺旋CT对疑有股骨头坏死的86例患者进行扫描。结果:86例患者发现107个股骨头出现缺血性坏死,并表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同病理时期的CT表现。结论:螺旋CT扫描能较早的发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能显示病变范围,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 缺血性坏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定位帽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侯宗来 刘玉萍 +5 位作者 杨兴峰 谢良军 李晋历 王韶玉 许淑芹 侯晓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78-79,共2页
目的探讨自制CT定位帽在小骨窗穿刺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制CT定位帽并用于50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结果术前均能对快速颅表面病灶定位,准确性高,且能避开重要功能区和大血管及静脉窦等结构。结论自制CT定位帽用于小骨窗穿刺术... 目的探讨自制CT定位帽在小骨窗穿刺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制CT定位帽并用于50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结果术前均能对快速颅表面病灶定位,准确性高,且能避开重要功能区和大血管及静脉窦等结构。结论自制CT定位帽用于小骨窗穿刺术能最大限度减轻穿刺对周围脑组织的二次损伤和再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占位性病变 体层摄影术 计算机成像 小骨窗穿术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颅脑外伤的CT表现及检查方法
4
作者 侯宗来 刘玉萍 +1 位作者 谢良军 张云霈 《临床误诊误治》 2003年第6期467-467,共1页
关键词 急性颅脑外伤 CT 检查方法 颅内血肿 脑挫裂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骨密度测量对骨质疏松与椎体骨折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谢良军 侯宗来 +3 位作者 温长慧 李晋厉 张云霈 杨航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10期25-26,共2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骨密度测量探讨椎体骨质疏松与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例50岁以上中老年病例,进行骨密度(BMD)测定,分析他们脊柱QCT检查资料,将有骨折的一组作为研究组,将没有骨折的一组作为对照组,然后进行统计...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骨密度测量探讨椎体骨质疏松与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例50岁以上中老年病例,进行骨密度(BMD)测定,分析他们脊柱QCT检查资料,将有骨折的一组作为研究组,将没有骨折的一组作为对照组,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折组的椎骨BMD明显低于无骨折组,BMD与椎体骨折呈负相关性,BMD越低,骨质疏松的程度越严重,发生骨折的几率就越高。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骨密度测定(QCT)是一种非常准确的骨密度测量方法,利用这种检查方法可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积极干预,从而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压缩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的MRI与CT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李萌 侯宗来 +1 位作者 钱道之 张云霈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9期799-800,共2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比较MRI和C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经临床、MRI诊断明确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形态大小、部位、数量进行统计。结果:①120例行MRI检查患者共发现病灶890个,最多见于豆状核(占40.8...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比较MRI和C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经临床、MRI诊断明确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形态大小、部位、数量进行统计。结果:①120例行MRI检查患者共发现病灶890个,最多见于豆状核(占40.8%),其次为放射冠、丘脑、内囊、尾状核、桥脑,可为圆形、椭圆形、条索状病灶。②32例既做CT,又做MRI患者中,MRI检出的病灶数为CT的5.1倍,其中绝大多数CT漏检病灶直径≤5mm或位于幕下。结论:①腔隙性脑梗死常为多发,且第一次临床发病时多数患者颅内已存在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②腔隙性脑梗死灶易为CT忽略,尤其是幕下病灶或≤5mm的病灶,这是造成既往文献报道腔隙性脑梗死好发部位差异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③尽管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较小(≤10mm),但大部分(60.0%)急性期存在在周边水肿,需要相应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