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小康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 被引量:25
1
作者 侯守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2,共7页
后小康时代中国扶贫战略将由绝对贫困治理转向相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治理的任务会更加艰巨。与绝对贫困治理相比,相对贫困治理具有分散性、多维性、艰巨性、长期性、系统性五大特征,同时也面临脱贫攻坚成效不稳定、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后小康时代中国扶贫战略将由绝对贫困治理转向相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治理的任务会更加艰巨。与绝对贫困治理相比,相对贫困治理具有分散性、多维性、艰巨性、长期性、系统性五大特征,同时也面临脱贫攻坚成效不稳定、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政策有效性和文化贫困四大治理难点。对此,必须构建转型衔接机制、内生动力机制、多重保障机制、人文发展机制四大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以顺利实现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小康时代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风险视域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甄别与应对之策 被引量:6
2
作者 侯守杰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5,共3页
我国连年增长的粮食生产总量起到压舱石作用,然而国内仍存在自然、市场、技术、政策风险,对国家粮食数量、质量、生态、能力安全构成挑战。为此,必须从政策、制度、技术、市场四个方面来切实保障未来国家粮食安全。这对于顺利实现国家... 我国连年增长的粮食生产总量起到压舱石作用,然而国内仍存在自然、市场、技术、政策风险,对国家粮食数量、质量、生态、能力安全构成挑战。为此,必须从政策、制度、技术、市场四个方面来切实保障未来国家粮食安全。这对于顺利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风险 粮食安全 粮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小康时代农村相对贫困的问题诊断与机制建构 被引量:2
3
作者 侯守杰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6-88,共3页
农村相对贫困是后小康时代贫困治理的主战场。新时期的农村相对贫困主要面临脱贫攻坚成效不稳定、脱贫人口识别难度大、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三大现实挑战。据此,通过构建农村相对贫困的精准识别机制、社会保障机制、长效稳定增收机制三大... 农村相对贫困是后小康时代贫困治理的主战场。新时期的农村相对贫困主要面临脱贫攻坚成效不稳定、脱贫人口识别难度大、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三大现实挑战。据此,通过构建农村相对贫困的精准识别机制、社会保障机制、长效稳定增收机制三大举措予以破解。加快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这不仅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最终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对于顺利推进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 农村贫困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我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框架、意蕴及推进方案 被引量:48
4
作者 翟坤周 侯守杰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3-68,共16页
新时代我国已进入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要趋向和以城市群高集聚效应带动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城镇—乡村”地域系统经济社会大循环体系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平台。推进城乡融合高... 新时代我国已进入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要趋向和以城市群高集聚效应带动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城镇—乡村”地域系统经济社会大循环体系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平台。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存量、增量和变量在于“绿色化”,资源、产业、空间、科技、金融、政策的绿色变革对城乡发展产生了全局性影响;而制约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弱项和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非绿色化”经济模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带来的城乡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难题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面对全球经济大变局和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大背景,“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放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上,把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心放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绿色循环体系、挖掘城乡绿色经济增长潜力和破解城乡环境污染相互叠加的难题上,从“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化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化”内生逻辑和内在意蕴认识,坚持正确的战略原则,从“规划—主体—产业—空间—制度”协同集成上设计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化”推进方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增长新空间和绿色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 城乡融合 绿色发展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难点、标准识别及应对之策 被引量:29
5
作者 王国敏 侯守杰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6-113,F0003,共9页
后小康时代,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通过回顾不同阶段贫困的发展样态可知,相对贫困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耦合而呈现出的主客观状态。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的相对性、分散性、多维性、发... 后小康时代,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通过回顾不同阶段贫困的发展样态可知,相对贫困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耦合而呈现出的主客观状态。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的相对性、分散性、多维性、发展性、脆弱性决定了未来减贫的艰巨性、系统性、长期性。与此同时,中国的贫困识别标准也将发生重大变革。相对贫困标准设定应采取国家与地方相结合并分城乡设置的划定思路,由短期的过渡性贫困标准逐步调适至长期动态的相对贫困标准,通过完善能力建设、加强社会保障、调节社会分配、健全城乡要素融合发展等措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这对于推进中国贫困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贫困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