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用钢绳芯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仿真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侯友夫 刘肖健 张永忠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2-36,共5页
建立了矿用钢绳芯带式输送机的整机动力分析模型,考虑了载荷、起动装置和拉紧装置等各种边界条件,运用微机仿真和实地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带式输送机起动及运行的动态特性,为其优化设计打了基础。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动态特性 仿真 输送机 钢绳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可缩量巷道支架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侯友夫 刘肖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34-637,共4页
目前国内使用的巷道超前支护设备难以满足大变形巷道的支护要求, 针对这一现状, 研制了一种可适应巷道高度和宽度两方向变形的新型大可缩量巷道支架, 并使其具有优越的护顶、护帮性能. 在设计过程中, 对支架结构进行了整体优化, ... 目前国内使用的巷道超前支护设备难以满足大变形巷道的支护要求, 针对这一现状, 研制了一种可适应巷道高度和宽度两方向变形的新型大可缩量巷道支架, 并使其具有优越的护顶、护帮性能. 在设计过程中, 对支架结构进行了整体优化, 考虑了其各变形位置的稳定性、最大变形量、各部件的受力状态, 以及自动恢复平衡能力等, 找出了满足各项要求的重量最轻的结构数据. 根据优化结果, 试制了支架模型, 并对部件的受力进行了测量, 结果与优化数据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支护 可缩支架 设计 最佳化 超前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胶带跑偏监测及纠偏装置试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侯友夫 吴宏志 +2 位作者 高晓勃 刘凤君 金鑫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3,共3页
文章论述了一种新型胶带运输机检偏与纠偏装置 ,本装置机械部分为一套液压传动系统 ,电气部分由SIEMENS公司S7 2 0 0PLC为控制核心组成。文章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并对该装置的软件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胶带运输机 纠偏 PLC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ULINK在液压系统仿真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侯友夫 李龙海 陈飞 《江苏煤炭》 2002年第1期10-11,共2页
介绍了SIMULINK软件包的特点 ,并以蓄能器—液压缸系统为例 ,建立了液压系统的动态模型 ,给出了仿真模型 。
关键词 SIMULINK 仿真 液压系统 蓄能器 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巷旁充填用液压往复柱塞泵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侯友夫 蔡敏 《煤矿机电》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共3页
介绍一种煤矿井下巷旁克填用液压式往复柱塞泵的总体和关键部件的设计。该泵用于输送压力达12MPa,5mm以下颗粒的高水灰渣速凝充填材料。
关键词 巷旁充填 柱塞泵 往复柱塞泵 液压柱塞泵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除水中砂粒提高吊泵寿命
6
作者 侯友夫 乐军 《煤矿机电》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27-30,共4页
分析吊泵频繁损坏的原因,探讨减少磨损的途径,研究了用除砂器清除工作面浑水中砂粒以提高吊泵寿命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矿山用泵 吊泵 除砂器 井巷掘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形密封轴向压力分布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7
作者 侯友夫 孙继敏 《煤炭工程师》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8,共4页
文章对V形密封轴向压力分布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测定。并由轴向压力曲线探讨了V形密封失效和圈数的确定。
关键词 密封圈 轴向压力分布 矿山用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吊泵除砂设备的研究与试验
8
作者 侯友夫 董方庭 《建井技术》 1993年第6期22-24,共3页
立井施工用吊泵排水,当水中含有粒径大于0.2mm的砂粒时,吊泵会因磨损严重而频出事故,影响立井施工。作者提出将工作面涌水(实为泥、砂和水的混合物)用风泵排入除砂设备,经沉淀,将较清的水由吊泵排除,沉淀物由专用管排至工... 立井施工用吊泵排水,当水中含有粒径大于0.2mm的砂粒时,吊泵会因磨损严重而频出事故,影响立井施工。作者提出将工作面涌水(实为泥、砂和水的混合物)用风泵排入除砂设备,经沉淀,将较清的水由吊泵排除,沉淀物由专用管排至工作面。经此处理,水中含砂量由6%降至0.3%(粒径小于0.2mm),解决了吊泵吸浑水出故障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吊泵 立井施工 除砂设备 可靠性 凿井进度 工程质量 性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液压张紧装置动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田祖织 侯友夫 +1 位作者 伍洪云 王囡囡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1-63,共3页
分析了带式输送机液压张紧装置的工作原理,应用功率键合图理论,建立了起动张紧过程和放松过程2种工况的键合图模型。选取容性元件和惯性元件上自变量的积分作为状态变量,推导出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从而建立了动态模型,得出系统的动态特... 分析了带式输送机液压张紧装置的工作原理,应用功率键合图理论,建立了起动张紧过程和放松过程2种工况的键合图模型。选取容性元件和惯性元件上自变量的积分作为状态变量,推导出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从而建立了动态模型,得出系统的动态特性。利用Matlab/Simulink对系统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系统的响应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紧装置 键合图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黏传动变形界面间油膜温度场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谢方伟 侯友夫 +3 位作者 张立强 袁晓明 宋喜福 席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722-3727,共6页
为揭示液黏传动变形界面间油膜温度场分布规律,建立油膜的三维物理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原理,采用FLUENT软件对油膜温度场进行求解,并研制专门的液黏传动实验台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平行界面和变形界面间油膜的温度随摩擦副... 为揭示液黏传动变形界面间油膜温度场分布规律,建立油膜的三维物理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原理,采用FLUENT软件对油膜温度场进行求解,并研制专门的液黏传动实验台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平行界面和变形界面间油膜的温度随摩擦副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油膜温度与时间近似呈线性关系;同时,有沟槽区和无沟槽区油膜的温度沿径向递增,且有沟槽区油膜的温度远低于无沟槽区的温度;变形界面与平行界面间油膜的温度分布规律基本相同,但是,变形界面间油膜的平均温度略低于平行界面间油膜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黏传动 变形界面 温度场 油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液泵排液阀阀面应力计算方法探讨
11
作者 侯友夫 蔡敏 《江苏煤炭》 1993年第2期50-52,共3页
通过对阀芯运动规律及阀芯载荷变化用简化的三种数学模型推导出三种计算阀面应力的方法。阀面的接触应力是由阀芯的动能和压力对阀芯的冲击引起的,若选择阀的参数恰当,滞后角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在煤矿应用的乳化液泵,主要是由阀芯冲击能... 通过对阀芯运动规律及阀芯载荷变化用简化的三种数学模型推导出三种计算阀面应力的方法。阀面的接触应力是由阀芯的动能和压力对阀芯的冲击引起的,若选择阀的参数恰当,滞后角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在煤矿应用的乳化液泵,主要是由阀芯冲击能引起的,因此,推出较为简便且正确的计算乳化泵排液阀阀面应力的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液 排液阀 应力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ro/E三维模型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与实现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洪珍 侯友夫 +1 位作者 靳敏 张阳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3-85,共3页
从提高产品的设计效率和质量出发,探讨了在Pro/E环境下三维参数化零件模型的建立方式以及基于三维模型的程序设计,分析了零件参数化设计过程。利用Visual C++6.0语言和Pro/E的二次开发工具包Pro/Toolkit实现了三维零件的参数化设计,并... 从提高产品的设计效率和质量出发,探讨了在Pro/E环境下三维参数化零件模型的建立方式以及基于三维模型的程序设计,分析了零件参数化设计过程。利用Visual C++6.0语言和Pro/E的二次开发工具包Pro/Toolkit实现了三维零件的参数化设计,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E 参数化设计 PRO/TOOLKIT 三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自动张紧设备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龙保 侯友夫 +2 位作者 蔡敏 吴宏志 周卫平 《煤矿机械》 1999年第4期36-38,共3页
介绍了工作面顺槽带式输送机自动张紧设备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及使用情况。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张紧装置 自动张紧 绞车 输送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黏性传动装置摩擦副瞬态热应力耦合 被引量:8
14
作者 谢方伟 侯友夫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201-2206,共6页
结合热流密度和边界条件,根据热传导理论建立液体黏性传动装置对偶钢片瞬态热应力耦合理论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求解。根据带式输送机实际工况,对摩擦副边界摩擦阶段的瞬态热应力耦合场进行理论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偶钢片表面温... 结合热流密度和边界条件,根据热传导理论建立液体黏性传动装置对偶钢片瞬态热应力耦合理论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求解。根据带式输送机实际工况,对摩擦副边界摩擦阶段的瞬态热应力耦合场进行理论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偶钢片表面温度随对偶钢片半径r增大而升高,但是最高温度出现在r=170 mm处,并不在外径r=180 mm处,原因是外径处对偶钢片与工作油存在对流换热;径向各点的表面温度随边界摩擦时间呈指数关系增长;当边界摩擦时间15 s时,最高温度可达465.9℃,表面发生烧伤甚至胶合现象;同时,径向温度分布不均导致内应力的产生,最大热应力达832 MPa,大于材料屈服应力,对偶钢片产生塑性变形。因此,在研究液体黏性传动特性时必须考虑对偶钢片变形,以便为液黏传动装置的设计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黏性 对偶钢片 热应力 边界摩擦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E二次开发技术在架空乘人装置参数化建模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洪珍 侯友夫 +1 位作者 张阳 李俊敏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1-113,共3页
为了缩短架空乘人装置的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水平,提出了架空乘人装置参数化建模设计理论,阐述了参数化建模原理,并在Pro/Engineer的平台上,利用Pro/Toolkit工具包进行二次开发。实践证明,使用参数化的方法对架空乘人装置进行建模,节约了... 为了缩短架空乘人装置的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水平,提出了架空乘人装置参数化建模设计理论,阐述了参数化建模原理,并在Pro/Engineer的平台上,利用Pro/Toolkit工具包进行二次开发。实践证明,使用参数化的方法对架空乘人装置进行建模,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设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空乘人装置 PRO/E 二次开发 参数化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式运输机动态分析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繁生 侯友夫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8-60,共3页
随着带式输送机不断向着长距离、高速度方向的发展,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的研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全面回顾了国内外在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建模方面的主要研究工作,并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 随着带式输送机不断向着长距离、高速度方向的发展,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的研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全面回顾了国内外在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建模方面的主要研究工作,并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动态分析 模型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托辊阻力测试台的设计 被引量:11
17
作者 黄飞 侯友夫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0,共3页
设计了一种带式输送机托辊阻力测试台。它模拟实际工况对托辊施加载荷,能够对不同直径、长度以及转速的托辊进行阻力测试,为带式输送机及托辊的其他研究提供参考并可判别不同托辊性能的高低。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托辊阻力 测试台结构 测试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液粘软起动装置优化模糊控制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孟庆睿 侯友夫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3-65,共3页
针对带式输送机软起动要求,提出了对液粘软起动装置实施控制的带有自调整因子的模糊控制系统,根据误差绝对值在线调整控制规则,达到优化控制的目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模糊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静动态特性,能够满足带式输送机... 针对带式输送机软起动要求,提出了对液粘软起动装置实施控制的带有自调整因子的模糊控制系统,根据误差绝对值在线调整控制规则,达到优化控制的目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模糊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静动态特性,能够满足带式输送机软起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控制 优化 液粘软起动 带式输送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可控启动系统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宏志 侯友夫 +1 位作者 张伟 蔡慕英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共3页
软启动装置是改善带式输送机运行特性的重要设备。文章探讨了一种带式输送机可控启动系统的结构原理并进行了试验研究 。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控制 启动 P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控制器图形化显示系统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良勇 侯友夫 +1 位作者 荣延平 徐达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8-172,共5页
主要完成液体黏性调速控制器的液晶显示部分的设计,使控制系统具备较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在硬件方面,主要介绍处理器及显示部件的选型,显示系统硬件接口设计。在软件方面,详细介绍硬件驱动设计,以及友好窗体化用户界面设计。实践证明,LPC... 主要完成液体黏性调速控制器的液晶显示部分的设计,使控制系统具备较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在硬件方面,主要介绍处理器及显示部件的选型,显示系统硬件接口设计。在软件方面,详细介绍硬件驱动设计,以及友好窗体化用户界面设计。实践证明,LPC2220处理器结合基于T6963控制器的HF240128A2液晶模块为软件设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硬件平台,提高了系统的可开发性。而μC/OS及GUI先进软件技术的应用,使得软件结构变得更加清晰,并且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开发难度。ARM7处理器、μC/OS操作系统、GUI等先进计算机技术集中应用于控制器的液晶显示系统,很好地解决了工控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人机对话界面单调、功能单一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I ARM ΜC/OS 液晶显示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