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质合金/高铬铸铁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及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侯书增 鲍崇高 +2 位作者 付青然 张志云 严靖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78,共6页
以WC-Co硬质合金棒为增强体,采用消失模镶铸工艺制备了硬质合金/高铬铸铁基表层耐磨复合材料,并对其界面微观组织和三体磨料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界面微观组织的观察发现,由于硬质合金表层的熔解和W、C、Co、Fe、Cr等合金元素的扩... 以WC-Co硬质合金棒为增强体,采用消失模镶铸工艺制备了硬质合金/高铬铸铁基表层耐磨复合材料,并对其界面微观组织和三体磨料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界面微观组织的观察发现,由于硬质合金表层的熔解和W、C、Co、Fe、Cr等合金元素的扩散,硬质合金与高铬铸铁界面出现了厚度约为800μm的过渡层,在过渡层中生成了含有W、Co、Fe和Cr元素的碳化物,确保了增强体和基体之间为良好的冶金结合.三体磨料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是高铬铸铁(热处理态和铸态)的6~8倍,这是因为增强体的高硬度及其与基体间的良好冶金结合,使得复合材料在磨损过程中,增强体对基体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从而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 高铬铸铁 复合材料 界面 磨粒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料表面微氧化对cBN磨具磨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鲍崇高 宋奕侨 +3 位作者 侯书增 杨兴化 杨建锋 姚文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4-129,共6页
为了解决陶瓷结合剂cBN磨具在高速磨削的过程中易发生断裂以至于失效的问题,提高cBN磨具材料的磨削性能,采用微氧化技术对cBN磨粒进行了表面处理,研究了cBN磨粒表面微氧化对cBN磨具中磨粒与结合剂间界面结合方式、界面结合力、磨具强度... 为了解决陶瓷结合剂cBN磨具在高速磨削的过程中易发生断裂以至于失效的问题,提高cBN磨具材料的磨削性能,采用微氧化技术对cBN磨粒进行了表面处理,研究了cBN磨粒表面微氧化对cBN磨具中磨粒与结合剂间界面结合方式、界面结合力、磨具强度以及磨具磨削磨损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磨具磨削磨损失效机制。结果表明:表面微氧化后的cBN磨粒表面氧化膜的成分是B2O3;因B2O3与结合剂组分发生反应致使结合面两侧产生元素互扩散,使得陶瓷结合剂与cBN磨粒界面间的机械结合方式转为化学结合方式;与cBN磨粒未经过氧化的磨具相比,经过表面氧化的cBN磨粒制备的磨具中陶瓷结合剂与cBN磨粒结合面剪切力提高了2.5倍,磨具抗弯强度提高了18%,且磨削磨损性能提高了2.6倍;cBN磨粒与结合剂结合力的提高可以使磨具强度提高,磨具磨削磨损时随着磨削力增大磨粒不易脱落,并逐渐发生自锐,从而降低磨具的损耗,提高磨削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粒 磨具 微氧化 界面结合强度 磨削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模具表面稀土催化共晶渗硼组织及其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艳 鲍崇高 侯书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6-100,107,共6页
为了提高模具表面的磨损性能,采用稀土催化共晶渗硼工艺对45钢模具表面进行了处理,研究了不同稀土加入量对共晶渗硼层组织、渗硼层厚度、硬度梯度及其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稀土活化催渗机理和材料磨损机制。结果表明:共晶渗硼层组... 为了提高模具表面的磨损性能,采用稀土催化共晶渗硼工艺对45钢模具表面进行了处理,研究了不同稀土加入量对共晶渗硼层组织、渗硼层厚度、硬度梯度及其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稀土活化催渗机理和材料磨损机制。结果表明:共晶渗硼层组织为硼化物与γ铁的混合物;稀土加入量为9%时共晶渗硼效果最佳,渗硼层厚度比传统固体渗硼层增加近1倍,渗硼层硬度显著提高且硬度梯度减小;稀土元素具有活化催渗硼原子、促进硬质相形成以及细化晶粒、强化晶界的作用;经稀土催化渗硼的试验材料两体磨损性能比传统固体渗硼材料提高约18%,且耐磨行程提高近12倍;试验材料磨损失效主要以显微切削为主;渗硼层厚度增大、硬度提高、硬度梯度减小是稀土催化共晶渗硼材料磨损性能得以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模具 共晶渗硼 稀土催化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及萃取物的抑菌活性及其二氯甲烷萃取物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永祥 程满怀 +2 位作者 江海涛 侯书增 万志兵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6-79,共4页
采用甲醇回流提取、分级萃取获得正己烷萃取物、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水萃取物;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绿脓杆菌为受试菌,采用滤纸片扩散法与最小抑菌浓度(MIC)法,考察白及其各萃取物对... 采用甲醇回流提取、分级萃取获得正己烷萃取物、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水萃取物;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绿脓杆菌为受试菌,采用滤纸片扩散法与最小抑菌浓度(MIC)法,考察白及其各萃取物对4种受试菌的抑菌效果;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抑菌活性最显著的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白及的甲醇提取物、正己烷和二氯甲烷萃取物对4种受试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以二氯甲烷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最显著(P<0.05);二氯甲烷萃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与浓度呈正相关,其对4种受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2mg/mL;通过GC-MS分析二氯甲烷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共鉴定出11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量的94.16%,主要成分有2-甲基-3,4-苯并菲(39.97%)、高香兰酸乙酯(25.25%)、反式-4′-氟-4-甲硫基查耳酮(9.44%)、癸二酸二异辛酯(7.34%)和亚油酸(3.86%)等。故白及萃取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中二氯甲烷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最显著,而高含量的芳香族、酯、有机酸类化合物可能是其抑菌活性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二氯甲烷萃取物 抑菌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结硬质合金/中铬钢复合材料的磨料磨损性能 被引量:6
5
作者 侯书增 鲍崇高 +1 位作者 韩建东 付鸽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0-25,共6页
为了解决严苛工况下的磨损问题,利用WC颗粒和中珞钢粉末,采用热压烧结法制备了局域化增强的钢结硬质合金/中珞钢复合材料,观察分析了复合材料界面,研究了试验载荷对复合材料相对耐磨性的影响规律及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采用热压烧结法... 为了解决严苛工况下的磨损问题,利用WC颗粒和中珞钢粉末,采用热压烧结法制备了局域化增强的钢结硬质合金/中珞钢复合材料,观察分析了复合材料界面,研究了试验载荷对复合材料相对耐磨性的影响规律及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采用热压烧结法制备的局域化增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良好,增强区域组织致密,WC颗粒分布均匀;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远高于中珞钢的,且其相对耐磨性随着试验载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较高试验载荷下,复合材料的耐磨性优势更为显著,加载30 N时复合材料的相对耐磨性达到中鎔钢的3.7倍;在磨损过程中,凸出磨损面的增强区域对基体区域的有效保护作用和基体区域对增强区域的有效支撑作用,两者相互配合是复合材料具有优异耐磨性的主要原因;复合材料的磨损失效机理主要是显微切削和多次塑变疲劳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复合材料 磨损 界面 钢结硬质合金 中珞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验载荷对钢结硬质合金/中铬钢复合材料磨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侯书增 鲍崇高 +1 位作者 韩建东 付鸽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42,共4页
为解决严酷工况下的磨损问题,利用磨料磨损试验机研究钢结硬质合金/中铬钢复合材料在不同试验载荷下的磨损行为,并与基体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加,磨料对复合材料的犁削和碾压程度增强,更多磨料趋向于滑动犁削,致使复合... 为解决严酷工况下的磨损问题,利用磨料磨损试验机研究钢结硬质合金/中铬钢复合材料在不同试验载荷下的磨损行为,并与基体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加,磨料对复合材料的犁削和碾压程度增强,更多磨料趋向于滑动犁削,致使复合材料的体积磨损率随着试验载荷的增大而增加;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小于中铬钢的磨损率,热处理后复合材料的磨损率进一步减小;在磨损过程中,增强区域对基体区域的保护作用和基体区域对增强区域的支撑作用相互配合,使复合材料具有较小的磨损率;磨损机理主要是磨料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切削和反复碾压导致的塑变疲劳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磨料磨损 磨损机理 钢结硬质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