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T_(1)-Mapping与T_(2)-Mapping评估慢性肾病肾功能的价值
1
作者 李雪松 张庆娟 +2 位作者 余玉盛 周清清 张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2期84-87,99,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T_(1)-Mapping与T_(2)-Mapping评估慢性肾病(CKD)肾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选取CKD患者81例,所有患者均行T_(2)WI、T_(1)-Mapping及T_(2)-Mapping扫描及肾功能生化检查。基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轻、中及重度三组... 目的探讨联合T_(1)-Mapping与T_(2)-Mapping评估慢性肾病(CKD)肾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选取CKD患者81例,所有患者均行T_(2)WI、T_(1)-Mapping及T_(2)-Mapping扫描及肾功能生化检查。基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轻、中及重度三组,测量肾脏T_(1)及T_(2)值并比较其组间差异及与eGFR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间肾皮质、髓质T_(1)值及髓质T_(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53,9.431,10.090;P<0.05)。肾皮质T_(1)值、髓质T_(1)值及髓质T_(2)与eGFR存在相关性(r=-0.409,-0.389,0.372;P<0.05)。联合肾皮质、髓质T_(1)值及髓质T_(2)值在鉴别轻度与中、重度CKD的诊断效能最佳(AUC=0.869,P<0.001)。结论T_(1)-Mapping与T_(2)-Mapping对CKD肾功能评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联合T_(1)-Mapping与T_(2)-Mapping可提高鉴别轻度与中、重度CKD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病 肾功能评估 磁共振成像 定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ash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DSA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余玉盛 王鸿雁 +1 位作者 许定虎 张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0期1923-1926,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DSCTA)与冠状动脉数字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rteriography,DS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效果。方法对4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而行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采...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DSCTA)与冠状动脉数字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rteriography,DS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效果。方法对4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而行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采用Flash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以DSA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DSCTA,均可见完整清晰的显影血管,共计检查了524段动脉节段,MSCTA检查发现无狭窄420段,轻度狭窄20段,中度狭窄28段,重度狭窄56段。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阳性28例,阴性16例;双源CT冠脉成像诊断44例患者中真阳性27例,3例假阳性,13例真阴性,1例假阴性。经分析,DSCTA诊断符合率为90.91%,敏感性为96.43%、特异性为81.25%。与金标准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7。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筛查手段或低危冠心病患者的复查检查手段,具有可靠、简便、准确、快捷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数字减影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TOF 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宏 余玉盛 李慧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8期1527-1528,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颅内动脉瘤76例患者的MRA与DSA检查进行对比评价。结果经金标准DSA检查76例患者总共发现90个动脉瘤,经MRA检查发现76...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颅内动脉瘤76例患者的MRA与DSA检查进行对比评价。结果经金标准DSA检查76例患者总共发现90个动脉瘤,经MRA检查发现76个动脉瘤,敏感度为84.44%,有14个动脉瘤漏诊,其中动脉瘤大小>3mm的患者漏诊4个,动脉瘤大小<3mm的患者漏诊10个,经统计学分析发现MRA对动脉瘤>3mm的诊断敏感度明显高于动脉瘤<3m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1.92,P<0.05)。76例患者中有62例为单发,14例患者存在两个动脉瘤,对比MRA对单发和多发动脉瘤的敏感度发现MRA对单发组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多发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0.25,P<0.05)。结论 3D-TOF 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非常有效具有无创性、操作简易、多方位观察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静脉征与急性脑梗死进展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季南 杨倩 +2 位作者 余玉盛 张爱娟 李军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1-284,共4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皮质静脉征与急性脑梗死进展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5月南京市江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非进展组98例和进展组32例。...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皮质静脉征与急性脑梗死进展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5月南京市江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非进展组98例和进展组32例。比较非进展组与进展组一般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皮质静脉征在急性脑梗死进展中的作用。又根据皮质静脉征情况分为减少组19例,正常组72例及增多组39例,比较3组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7 d NIHSS评分、大血管狭窄及急性脑梗死进展情况。结果进展组LDL-C、TC、发病7 d NIHSS评分、大血管狭窄和皮质静脉征增多比例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质静脉征增多是急性脑梗死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8.412,95%CI:3.018~23.448,P=0.000)。减少组、正常组及增多组发病7 d NIHSS评分、大血管狭窄及急性脑梗死进展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皮质静脉征增多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密切相关,是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胆固醇 LDL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动脉闭塞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诊断孤立性周围型原发肺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宏 余玉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2期2086-2086,2089,共2页
本文收集2010年2月~2012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23例孤立性周围型原发性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周围型原肺癌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水平。
关键词 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CT冠脉成像在诊断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宏 余玉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0期1579-1581,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动脉管壁疾病,发病率高,常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中型动脉,脂质沉积于动脉内膜下易形成斑块,造成管腔狭窄和组织缺血,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 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动脉管壁疾病,发病率高,常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中型动脉,脂质沉积于动脉内膜下易形成斑块,造成管腔狭窄和组织缺血,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心脑血管急性缺血的主要因素[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脑网络连接模型预测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认知功能
7
作者 韦存胜 陈媛 +3 位作者 何珍珍 曹萌 余玉盛 陈雪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0-1324,共5页
目的 构建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患者形态学脑网络并预测其认知功能。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4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CSVD患者64例。完善临床资料收集、认知功能评估、多... 目的 构建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患者形态学脑网络并预测其认知功能。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4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CSVD患者64例。完善临床资料收集、认知功能评估、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扫描等。认知功能评估包括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分。利用3D T_(1)加权成像基于Kullback-Leibler散度的相似性方法构建个体形态学脑网络,并结合连接组预测模型方法构建认知预测模型。结果 与MMSE评分和MoC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的网络主要位于默认网络内,且利用显著正相关的形态学脑网络可有效预测个体MMSE评分和MoCA评分(r=0.795,P=4.436×10^(-15);r=0.794,P=4.974×10^(-15),P<0.01)。与MMSE评分和MoC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的连接主要位于凸显/腹侧注意网络与其他网络之间,也可有效地预测个体MMSE评分和MoCA评分(r=0.766,P=1.679×10^(-13);r=0.850,P=6.915×10^(-19),P<0.01)。联合正相关与负相关连接网络,模型预测能力进一步提升(r=0.849,P=7.603×10^(-19);r=0.888,P=1.445×10^(-22),P<0.01)。结论 基于个体形态学脑网络可有效预测CSVD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可以作为早期预警CSVD相关认知障碍的一种便捷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认知 形态学脑网络连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5指标和利用16排CT测评肝储备功能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魏勇 顾京宁 +3 位作者 王剑 余玉盛 刘亮 周京民 《浙江临床医学》 2011年第7期748-751,共4页
目的ICG清除试验(DDG分析仪检测法)是测定肝脏储备功能的新方法。本文旨在明确DDG检测在测定肝脏储备功能上的准确性,并讨论和评价基于DDG检测的肝脏储备功能与基于螺旋CT体积测定的半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情况与肝脏储备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ICG清除试验(DDG分析仪检测法)是测定肝脏储备功能的新方法。本文旨在明确DDG检测在测定肝脏储备功能上的准确性,并讨论和评价基于DDG检测的肝脏储备功能与基于螺旋CT体积测定的半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情况与肝脏储备功能的相关性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了1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例及随访资料。对每例患者于规则性半肝切除术前通过ICG清除试验检测测定ICG 15min滞留率(R15),并于术前及术后对其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并测定肝脏体积、残余肝体积,求出残余肝脏术后1个月增殖率以代表残余肝再生能力。同时比较R15和残余肝术后1个月增殖率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在6-8min内ICG清除试验检测,检测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药物副作用及意外情况。本研究原发性肝癌病例中129例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另22例患者合并慢性肝炎,但无明显肝硬化。合并肝硬化组与未合并肝硬化组间R15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相关性分析得出,R15值与Child-Pugh分级评分之间具有良好相关性。残余左半肝组和残余右半肝组再生增长率与DDG R15值之间均具有相关性。结论ICG清除试验指标(R15)能很好的反映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储备功能;R15的数值与肝脏的再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G 16排CT 肝脏储备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MRI显微线圈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9
作者 李雪松 张宏 +3 位作者 王秀彬 周清清 余玉盛 吴献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3期534-537,共4页
目的探讨自制MRI显微线圈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侧指间关节(PIJ)表现早期RA并确诊的24例(24个PIJ)RA患者和同期健康志愿者6例(6个PIJ)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自制MRI显微线圈和头颅线圈对受试者PIJ部位进行... 目的探讨自制MRI显微线圈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侧指间关节(PIJ)表现早期RA并确诊的24例(24个PIJ)RA患者和同期健康志愿者6例(6个PIJ)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自制MRI显微线圈和头颅线圈对受试者PIJ部位进行T_(1)WI及T 2WI冠状位、矢状位扫描。统计学分析各序列、方向间的差异及对图像进行质量评分。结果志愿者6个PIJ共24个关节结构中,采用自制显微线圈获得图像评分为3~4分,头颅线圈获得图像评分为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529,P<0.001)。T_(1)WI及T 2WI冠状位、矢状位扫描显示24例RA患者的PIJ病变存在显著差异(χ^(2)=106.819,P<0.01)。结论自制MRI显微线圈能清晰显示PIJ主要结构,可用于早期RA诊断。T 2WI矢状位成像可作为早期RA的PIJ常规MR检查首选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早期诊断 近侧指间关节 自制显微线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