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袜腰罗纹机上橡筋线输线装置形式的探讨
1
作者 谭磊 汤振民 +1 位作者 潘伯荣 余洪明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11,共3页
橡筋线是一种高弹纱,常温下处于高弹态,模量小、受力极易变形,且摩擦系数较大。对于它的编织,采取何种输线装置输线是获取高质量袜口的关键。
关键词 袜机 橡筋线 输线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酸镁在油茶籽油简炼工艺中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余洪明 方建军 +2 位作者 张旭 周黎忠 祝华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57-762,共6页
目的研究硅酸镁在油茶籽油简炼工艺中的应用。方法采集需精炼的原油为研究对象,添加其质量的1.5%和3.0%硅酸镁搅拌混合,再加入0.2‰的水,抽真空条件下升温到110~120℃, 10 min后冷却,过滤并测试试样色泽、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等... 目的研究硅酸镁在油茶籽油简炼工艺中的应用。方法采集需精炼的原油为研究对象,添加其质量的1.5%和3.0%硅酸镁搅拌混合,再加入0.2‰的水,抽真空条件下升温到110~120℃, 10 min后冷却,过滤并测试试样色泽、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等品质指标。结果经过硅酸镁处理的试样,其理化和食品安全指标均符合油茶籽油国家标准要求。结论利用硅酸镁强吸附特性在适宜条件下可简化油茶籽油精炼工艺,达到降本减耗、安全达标的炼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镁 油茶籽油 炼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茶籽3种工艺制油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的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何浙华 俞云林 +6 位作者 丁德根 詹仁春 蒋淑君 刘彩娟 谢吉林 余洪明 余琳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6期1001-1006,共6页
通过对浸出油、土榨油和冷榨油等3种不同工艺制取油,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等质量安全指标进行测试分析,以探明不同加工工艺对茶籽油品质与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工艺制取油,其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随贮藏时间延长,... 通过对浸出油、土榨油和冷榨油等3种不同工艺制取油,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等质量安全指标进行测试分析,以探明不同加工工艺对茶籽油品质与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工艺制取油,其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随贮藏时间延长,总体变化呈增长态势。但3种工艺制油,酸价指标增幅分别为325.0%、136.0%和120.9%,质量安全指标合格率分别为20%、0和100%;过氧化值增幅分别为89.7%、46.1%和85.7%,合格率分别为20%、80%和100%;苯并[a]芘增幅分别为202.5%、177.8%和65.7%,合格率分别60%、40%和100%。因此,低温冷榨工艺制油,常温下在3 a贮藏期内,通过检测其酸价、过氧化值和苯并[a]芘增幅相对较少,分别是120.9%、85.7%和65.7%,且苯并[a]芘含量与贮藏时间的相关性不大,其质量合格率均为100%。其产品滋味柔和清香,色泽澄清透明,保持生理活性物质,质量风险可控,是一种高端木本油料植物食用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籽 制油工艺 质量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冷榨工艺预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何浙华 詹仁春 +6 位作者 蒋淑君 俞云林 丁德根 刘彩娟 谢吉林 余洪明 余琳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5期728-730,共3页
针对高温压榨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和环境影响,研究低温冷榨工艺预处理关键因素并加以应用,重点分析油茶培管、采摘、加工等低温冷榨预处理关键技术对茶籽油出油率和品质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霜降后7 d采摘出油率高达29.4%,比提前... 针对高温压榨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和环境影响,研究低温冷榨工艺预处理关键因素并加以应用,重点分析油茶培管、采摘、加工等低温冷榨预处理关键技术对茶籽油出油率和品质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霜降后7 d采摘出油率高达29.4%,比提前采摘提高11.8百分点,且两者品质差别极大;油茶籽果实带壳压榨,壳仁分离,仁中含壳控制10%~15%左右,出油率高达26.8%;对低温冷榨与传统高温压榨产品风险性进行比较,冷榨油原汁原味,产品没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冷榨工艺 预处理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