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E-YOLOv8的炮孔识别方法
1
作者 胡启国 刘洋 +2 位作者 余芃林 任渝荣 余汛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138,共9页
为了实现工程爆破中炸药的自动装填,现针对炮孔检测这一前置任务进行研究。由于实际工程中存在炮孔形状各异、碎石多、检测背景复杂等问题,导致检测过程中易出现遗漏和误判,因此,基于YOLOv8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一种更高效的炮孔检测方法... 为了实现工程爆破中炸药的自动装填,现针对炮孔检测这一前置任务进行研究。由于实际工程中存在炮孔形状各异、碎石多、检测背景复杂等问题,导致检测过程中易出现遗漏和误判,因此,基于YOLOv8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一种更高效的炮孔检测方法CE-YOLOv8。首先,将骨干网络中的C2f模块替换成C2f_DCN模块,增加了网络的空间变形适应性,从而能更准确地提取到炮孔特征,提高炮孔的检测精度。其次,在YOLOv8特征提取网络中加入改进C-CBAM注意力机制,对CBAM注意力机制的输入特征进行分组,并增加一个并行分支实现多尺度特征处理,最后通过跨空间学习模块将信息进行融合,提升模型的感受野和表征能力。最后,引入了E-IOU作为评估锚定框相互关系的计算方法,克服了传统IOU在梯度传递方面的缺陷,加快了网络的收敛。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对炮孔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其中平均检测精度提升至98.6%,精确度和召回率分别达到95.7%和96.1%。改进的方法在爆破工程中识别炮孔从而实现智能化炸药装填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电工程 目标检测 注意力机制 炸药装填 炮孔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离子束对微生物细胞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宋道军 余汛 余增亮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7-50,共4页
以耐辐射微球菌(Deinococcusradiodurans)和E.coli为试材,用显微扫描电镜(SEM)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仪研究了N+离子注入对其细胞作用的情况。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对生物细胞既存在着直接... 以耐辐射微球菌(Deinococcusradiodurans)和E.coli为试材,用显微扫描电镜(SEM)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仪研究了N+离子注入对其细胞作用的情况。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对生物细胞既存在着直接作用又存在着间接作用;注入离子的动量传递产生了对细胞的直接作用,其能量沉积显示着对细胞的间接作用,而且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大,两种微生物细胞受到直接和间接作用损伤的程度也逐渐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细胞 低能离子束 生物学 辐射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辐射微球菌细胞内含物pH受离子注入的影响及其抗辐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宋道军 余汛 余增亮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53-55,共3页
研究了离子注入后耐辐射微球菌细胞内pH值的变化和其细胞内物质的抗辐射作用。结果发现,N+、Ar+和H+注入耐辐射微球菌和对照的大肠杆菌均导致了细胞内pH值增大。用耐辐射微球菌细胞内释放物浸泡N+离子注入后的大肠杆菌,... 研究了离子注入后耐辐射微球菌细胞内pH值的变化和其细胞内物质的抗辐射作用。结果发现,N+、Ar+和H+注入耐辐射微球菌和对照的大肠杆菌均导致了细胞内pH值增大。用耐辐射微球菌细胞内释放物浸泡N+离子注入后的大肠杆菌,提高了其存活率,促进了菌落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耐辐射微球菌 PH 细胞 辐射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和RGB影像的玉米雄穗分割 被引量:1
4
作者 余汛 王哲 +4 位作者 景海涛 金秀良 聂臣巍 白怡 王铮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1-463,共13页
为检验深度学习方法对不同品种玉米雄穗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分割精度和稳定性,利用2019年7月—9月于河南省新乡市中国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内采集的RGB影像,通过构建以轻量级网络为特征提取层的PspNet、DeepLab V3+、SegNet和U-Net 4种模型,... 为检验深度学习方法对不同品种玉米雄穗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分割精度和稳定性,利用2019年7月—9月于河南省新乡市中国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内采集的RGB影像,通过构建以轻量级网络为特征提取层的PspNet、DeepLab V3+、SegNet和U-Net 4种模型,比较不同模型对玉米雄穗分割精度的差异。结果显示:U-Net模型对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品种的雄穗分割精度最高(m IoU=0.780)。该模型在玉米雄穗不同生长阶段的分割精度总体上较好(mIoU=0.703~0.798),其中在完全抽雄期的分割精度最高(mIoU=0.798);U-Net模型对不同玉米品种的雄穗分割精度差异明显,但对所有玉米品种雄穗的平均分割精度较高(mIoU=0.749),其中对郑单958(ZD958)的分割精度最高(m IoU=0.814)。表明U-Net模型对玉米雄穗分割具有较好的普适性与鲁棒性,为今后玉米表型试验中对雄穗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B影像 深度学习 特征提取层 玉米雄穗 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区气候时空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范晨雨 景海涛 +3 位作者 王莉 程俭 李新元 余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6-152,158,共8页
近年来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导致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研究太行山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为该区域气象预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利用1973-2018年太行山区域内18个基准气象监测... 近年来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导致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研究太行山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为该区域气象预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利用1973-2018年太行山区域内18个基准气象监测站点的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数据,结合太行山区气温突变点前后10 a(1986-2005年)GIMM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累积距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基于ArcGIS等平台分析了太行山区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在时间尺度上,太行山区气温上升趋势显著,降水无明显上升趋势。太行山区气温在1995年出现突变点。在空间分布上,气温变化受海拔影响较为明显,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降水总体表现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趋势。结合太行山区气温突变点前后10 a NDVI数据分析发现,太行山区NDVI总体变化具有明显波动性,气温对植被覆盖水平的变化存在区域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气温突变点对NDVI变化几乎不存在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气温 降水 时空变化 NDVI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