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鄱阳湖平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1
作者 胡海洋 余敦 +1 位作者 魏鹏 唐诗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0-281,共12页
[目的]揭示鄱阳湖平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为实现区域耕地绿色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鄱阳湖平原29个县域为例,采用CRITIC-熵值法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评价指标综合赋权,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双变量局部... [目的]揭示鄱阳湖平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为实现区域耕地绿色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鄱阳湖平原29个县域为例,采用CRITIC-熵值法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评价指标综合赋权,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其权衡协同特征,基于空间计量回归模型探究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驱动机制。[结果](1)研究期内,耕地利用空间、功能、模式转型指数均得到不同幅度增长,综合转型指数的增幅达到14.33%,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集聚特征;(2)空间转型与功能转型呈现出H-H协同和L-L协同的局面,协同关系略微减弱,空间转型与模式转型表现为H-L权衡和L-H权衡的局面,权衡关系有所减弱,功能转型与模式转型呈现出H-L权衡和L-H权衡的特点,权衡关系有所增强;(3)地均农业产值对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水网密度、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耕地距建设用地距离等因素均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鄱阳湖平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转型矛盾仍较突出,未来仍需从加强耕地保护管理、推广农业绿色生产等角度持续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 时空格局 权衡与协同 空间计量回归 鄱阳湖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传导效应及预测 被引量:4
2
作者 胡宜之 余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2-353,共12页
[目的]量化地类转化视角下土地利用碳传导效应,预测环鄱阳湖城市群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趋势,并为区域低碳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结果,构建碳传导效应测度模型揭示土地利用... [目的]量化地类转化视角下土地利用碳传导效应,预测环鄱阳湖城市群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趋势,并为区域低碳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结果,构建碳传导效应测度模型揭示土地利用转移内部碳排放变化情况,并借助FLUS-Markov模型和GM-Markov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了预测。[结果]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共有1.01×10^(4)km^(2)土地发生转化,耕地与林地间的相互转化以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最为活跃。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净碳排放由8.79×10^(6)t增至3.63×10^(7)t,碳源/碳汇比值逐年上升,其中,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林地为主要碳汇。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碳传导效应均表现为碳排放,且呈先增后减态势,研究期间共产生4.05×10^(7)t碳排放,主要由耕地、林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化引致。2025年、2030年、2035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结果为4.13×10^(7)t,4.69×10^(7)t和5.39×10^(7)t。[结论]未来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仍会持续增加,减排重心应集中在减少建设用地碳源和增加林地碳汇两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碳传导效应 FLUS-Markov模型 GM-Markov模型 环鄱阳湖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余敦 陈文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7-111,116,共6页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评价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对其进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2001-2007年的相关数据,借助于物元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评价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对其进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2001-2007年的相关数据,借助于物元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由2001年较安全状态下降到2005不安全状态。(2)2005-2007年土地生态安全由不安全状态到临界安全状态,状态有所好转。研究也证明了利用物元模型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可行的,这种方法可作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物元模型 生态安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与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余敦 陈文波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47,69,共6页
研究目的:对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特尔菲法。研究结果:(1)2006年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为赣中高于赣南和赣北,赣西高于赣东。(2)江西省近5年来的土地利... 研究目的:对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特尔菲法。研究结果:(1)2006年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为赣中高于赣南和赣北,赣西高于赣东。(2)江西省近5年来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的总体趋势是先抑后扬。研究结论: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程度整体上良好,但不同城市及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存在着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性评价 土地利用 时空特征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余敦 赵小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10404-10406,10409,共4页
从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构建了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选择了24个评价因子定量分析了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差异,认为江西省各地市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 从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构建了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选择了24个评价因子定量分析了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差异,认为江西省各地市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以武宁县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余敦 付永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065-2066,2070,共3页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耕地质量的等级。结果表明,武宁县总体耕地质量较差,大部分乡镇的耕地质量等级为差或一般,只有少数乡镇耕地质量较好。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模糊综合评判法适宜用于耕地质量的评价。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判法 评价 耕地 武宁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思维的南昌市土地生态风险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余敦 梁珍宝 +2 位作者 肖志娟 孙聪康 郑媛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3-220,共8页
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生态风险程度并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对于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加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借助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数据,以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基于景观生态学思想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对南昌市2005—2017年土... 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生态风险程度并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对于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加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借助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数据,以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基于景观生态学思想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对南昌市2005—2017年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在Geoda,GS+平台的支持下对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展开剖析。结果发现:(1)南昌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以中低风险为主,但是各风险等级总体呈上升趋势,高风险区主要位于西南边陲和濒临鄱阳湖区域,中心城区生态风险有逐渐增长趋势;(2)2005—2017年,模型拟合基台值由0.713下降至0.604,生态风险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异性,在45°方向上,变异程度最大;(3)生态风险空间Moran′s I值分别为0.4519,0.4243,0.4010,呈正相关性,局部以HH和LL型聚集为主,HH型以组团状分布于新建区的石岗镇与松湖镇、濒临鄱阳湖区域,LL型以带状分布于城市远郊及交错地带。研究结果可为南昌市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和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空间分布格局 风险 南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城市经济效率分异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余敦 付永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50-1852,共3页
应用城市经济效率指标,定量分析了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经济效率,总结其地域分异规律,并对城市经济效率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该省城市经济效率与城市规模相关的结论。最后就提高全省城市经济效率的目标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城市经济效率 分异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农用地分等研究——以江西省分宜县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吴志伟 陈文波 +1 位作者 余敦 赵丽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21-424,共4页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处理能力.将GIS技术运用于农用地分等,不但可以减少大量烦琐的计算工作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分等的速度和准确度。以江西省分宜县农用地分等为例,探讨了GIS技术在县域农用地分等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县域农...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处理能力.将GIS技术运用于农用地分等,不但可以减少大量烦琐的计算工作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分等的速度和准确度。以江西省分宜县农用地分等为例,探讨了GIS技术在县域农用地分等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县域农用地分等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农用地分等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下崇义县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差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聪康 徐俊丽 +3 位作者 余敦 周微 王检萍 梁珍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1-612,共12页
耕地质量优劣既取决于质量等别高低,又与空间分布特征密切相关。研究多层次的耕地质量内涵与空间结构性特征是加强耕地保护并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南方丘陵山地典型区域崇义县为例,运用Geoda、GS+等平台支持的空间自相关... 耕地质量优劣既取决于质量等别高低,又与空间分布特征密切相关。研究多层次的耕地质量内涵与空间结构性特征是加强耕地保护并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南方丘陵山地典型区域崇义县为例,运用Geoda、GS+等平台支持的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县级、乡镇级与村级空间尺度下耕地自然质量、利用质量与经济质量的空间相互作用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崇义县耕地质量存在显著相关性,耕地质量的Moran’sI值呈现自然质量(0.445)>经济质量(0.406)>利用质量(0.281)的特征;2)不同空间尺度下耕地质量具有多样的空间尺度效应,随着空间尺度缩小,自然质量差异最大、经济质量次之、利用质量差异最小,大空间尺度弱化了耕地质量的空间聚集差异特征,村级尺度下耕地质量空间聚集效应最显著;3)耕地质量正相关HH(高-高)型和LL(低-低)型多以团状或带状集中分布,负相关HL(高-低)型和LH(低-高)型无明显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揭示了耕地自然质量、利用质量与经济质量对于尺度变化的响应规律,对于各级行政主体监测保护耕地及制定精准高效的耕地质量建设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自然质量 经济质量 利用质量 空间尺度效应 空间聚集特征 崇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以江西省鄱阳县为例 被引量:18
11
作者 郑媛媛 余敦 +2 位作者 孙聪康 王检萍 张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8-224,237,共8页
耕地生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问题,为促进区域耕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以及为缓解人地矛盾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3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 耕地生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问题,为促进区域耕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以及为缓解人地矛盾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3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江西省鄱阳县2008-2017年耕地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7年鄱阳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耕地生态安全情况逐渐改善。就各子系统而言,自然因素子系统2008-2011年呈波动下降趋势,在2011年达到谷底,2012-2017年呈上升趋势,在2015年达到峰值;经济因素子系统连续波动,呈大"V"形势,在2010年达到峰值并在2012年达到谷底;社会因素子系统处于持续波动状态,呈稳步上升趋势。构建的状态空间模型能准确地评价当地耕地生态安全等级,说明该模型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中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生态安全 评价 状态空间模型 鄱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以江西省德兴市为例 被引量:16
12
作者 卢一乾 余敦 +1 位作者 王检萍 郑亚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9-335,343,共8页
为了协调居民点布局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探索村庄规划的未来方向,以江西德兴为例,采用2020年最新的德兴市第三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提取农村居民点图斑后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热点分析法和核密度分析法分别分析农村居民点的形态、... 为了协调居民点布局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探索村庄规划的未来方向,以江西德兴为例,采用2020年最新的德兴市第三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提取农村居民点图斑后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热点分析法和核密度分析法分别分析农村居民点的形态、规模和集聚性特征,选取地形、河流、道路、城镇、采矿用地和地质灾害6个驱动因素,以居民点面积和景观形状指数作为因变量,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原因分析,并将居民点按照优化方向分为4类。结果表明:研究区居民点形态差异较明显,但多数连片性较好,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规模上呈大规模连片和小规模分散并存的状态;且整体呈现“四主核多副核”的格局;驱动因素中地形、城镇因素影响较大。基于此将居民点分为城乡融合、重点发展、调整提高和搬迁改造4种类型,分别给出不同优化策略,以期为江西省及全国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及村庄规划提供参考,为当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局优化 农村居民点 核密度估计 德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地利用效率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检萍 余敦 +2 位作者 孙聪康 郑媛媛 张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7-344,共8页
如何使有限的农用地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三生”产出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以乡镇为研究单元,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研究区农地利用效率时空特征进行研究,Tobit模型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进贤县... 如何使有限的农用地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三生”产出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以乡镇为研究单元,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研究区农地利用效率时空特征进行研究,Tobit模型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进贤县总体农地利用效率属于中高水平,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值(EE效率)总体低于不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效率(TE效率)。进贤县农地利用效率空间变化较大,大致由中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弱,并表现出地理分布集聚的现象。2011—2017年农地利用效率的重心一直位于民和镇北部,变化较小。人为因素比自然因素更大程度地影响进贤县的农地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可为乡镇农地利用效率提升、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利用效率 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 TOBIT模型 进贤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湿地时空变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田 余敦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共7页
基于eCognition面向对象的最邻近域法,选取最优特征组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5年、2005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和分类提取;参照《湿地公约》及我国湿地分类,依据鄱阳湖实际情况和现有研究资料,同时考虑遥感影像解译过程中的实操性... 基于eCognition面向对象的最邻近域法,选取最优特征组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5年、2005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和分类提取;参照《湿地公约》及我国湿地分类,依据鄱阳湖实际情况和现有研究资料,同时考虑遥感影像解译过程中的实操性,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类型分为湿地和非湿地两大类,即河流、湖泊、沼泽、库塘、水田和林地、裸地、建设用地、草地共9类。采取动态度、质心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对20年间该地区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研究其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对于湿地分类,eCognition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湿地影像的提取效果良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5-2015年湿地总体面积减少,总体变化率为-25.88%;其中,减少最多的是天然湿地,共减少20.12万hm^(2);1995-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湿地景观指数表现为各斑块破碎度增加,景观多样性及均匀性呈倒“V”变化趋势。湿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表明,人口密度、年均温及坡向均对湿地变化的空间分异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人口密度对湿地变化空间分异的解释能力高于年均温和坡向。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湿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也可为我国及其他地区淡水湿地保护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市农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琪琛 余敦 王检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41-451,共11页
[目的]揭示九江市农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探究其影响因素和未来变化趋势,进而为促进农业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九江市为例,基于农业物资投入、稻田种植、农田土壤利用、畜禽肠道发酵和畜禽粪便管理5类碳排放源... [目的]揭示九江市农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探究其影响因素和未来变化趋势,进而为促进农业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九江市为例,基于农业物资投入、稻田种植、农田土壤利用、畜禽肠道发酵和畜禽粪便管理5类碳排放源测算2006—2020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LMDI模型探究影响因素,并采用ARIMA模型预测了2021—2025年的变化趋势。[结果](1)九江市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呈先波动上升后持续下降的趋势,碳排放强度在2018年有所上升,其余年份均持续下降,各类碳源的贡献度为稻田种植>农业物资投入>农田土壤利用>畜禽粪便管理>畜禽肠道发酵。(2)研究期间,各县(市、区)的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呈“六升五降”的变化趋势,所有县(市、区)的碳排放强度均大幅下降,降幅均高于50%;碳排放总量的核密度曲线向右移动且趋于平缓,极化效应有所减弱。(3)农业经济水平对农地利用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农业生产效率、产业结构和劳动规模具有抑制作用,不同县(市、区)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4)趋势预测结果显示:永修县、都昌县等8个县(市、区)农地利用碳排放在2020年之前达峰,修水县、德安县和共青城市在2021—2025年呈上升趋势。[结论]九江市农地利用碳排放有待进一步降低,未来应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农地利用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利用 碳排放 九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城市化水平与城市效率相关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聂磊 汤江龙 +1 位作者 夏敏 余敦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396-400,共5页
在对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城市效率指标,对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作了定量分析,总结了其地域分异规律,并就江西省城市化水平与城市效率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与城市效率的相关性总体一致,... 在对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城市效率指标,对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作了定量分析,总结了其地域分异规律,并就江西省城市化水平与城市效率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与城市效率的相关性总体一致,符合“城市规模效率梯度”现象。在提高城市集聚功能,培育城市群(带),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方面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水平 城市效率 江西省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