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余寿文:大学者,大师“育才”之谓也
1
作者 余寿文 《教师》 2017年第27期8-8,共1页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学者 育才 大师 一流人才 培养能力 总书记 习近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飞机研制中的若干复合材料力学问题 被引量:8
2
作者 余寿文 王建祥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20,共7页
简要介绍了先进复合材料在当代大型飞机结构中的应用状况,以及相关的力学问题,着重论述了复合材料及结构的工艺力学、跨尺度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问题和力学性能表征、高效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复合材料损伤容限与耐久性设计、... 简要介绍了先进复合材料在当代大型飞机结构中的应用状况,以及相关的力学问题,着重论述了复合材料及结构的工艺力学、跨尺度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问题和力学性能表征、高效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复合材料损伤容限与耐久性设计、大型飞机的安全监测和管理系统等.指出,从目前国际上以及我国复合材料在大型飞机结构上的应用趋势来看,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广大力学工作者与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协同作用,提高我国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水平,使复合材料在提升我国研制的大飞机的先进性和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飞机 经济性 安全性 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基底的几个力学问题 被引量:8
3
作者 余寿文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8,共8页
本文介绍了近年微电子薄膜-基底组件的几个力学问题:连接件边界及端部的应力集中和应力奇异性;不同薄膜-基底和界面的组合与相应的破坏模式和力学分析,薄膜与界面的力学参量的测试方法,文末提出了薄膜-基底组件的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本文介绍了近年微电子薄膜-基底组件的几个力学问题:连接件边界及端部的应力集中和应力奇异性;不同薄膜-基底和界面的组合与相应的破坏模式和力学分析,薄膜与界面的力学参量的测试方法,文末提出了薄膜-基底组件的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力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基底 薄膜力学 界面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力学办学的设问与刍议:多样性、目标、途径 被引量:7
4
作者 余寿文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71,共7页
响应《力学与实践》编辑部组织的关于工程力学专业与学位点办学的讨论。提出6个期待讨论的问题并参加提纲式的讨论。为抛砖引玉,期待相关的教学与研究者的实践与实证的交流。这6个问题是:(1)两千年的力学发展长河会断流吗(历史)?(2)现... 响应《力学与实践》编辑部组织的关于工程力学专业与学位点办学的讨论。提出6个期待讨论的问题并参加提纲式的讨论。为抛砖引玉,期待相关的教学与研究者的实践与实证的交流。这6个问题是:(1)两千年的力学发展长河会断流吗(历史)?(2)现代与今后国内外力学专业的学生将会面临怎样的需求(需求)?(3)应该怎样认识力学和工程力学的性质(性质)?(4)据此我们应该怎样界定工程力学专业与学位点多样性办学的目标(目标)?(5)培养今后工程力学人才的途径是什么(途径)?(6)力学专业办学的本质功能是什么(功能)?为简明计,每个设问末了用两个字概括问题的关键词。这些问题并非泛泛之玄问,乃是当今办学同仁们关心且必须讨论并回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历史 需求 目标 途径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力学的历史发展与思考 被引量:18
5
作者 余寿文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0-394,共5页
在梳理断裂力学在国际和我国发展的基础上,研讨断裂力学学科面对的矛盾和研究的方法.在简述了断裂与断裂力学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断裂力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指出我国断裂力学的发展是从断裂力学的应用发端,进而在断裂力学理论上作出不... 在梳理断裂力学在国际和我国发展的基础上,研讨断裂力学学科面对的矛盾和研究的方法.在简述了断裂与断裂力学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断裂力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指出我国断裂力学的发展是从断裂力学的应用发端,进而在断裂力学理论上作出不少重要的成果,在国际断裂力学界已占有了一席之地.简要分析了中国断裂力学发展的特点.断裂力学成为学科也只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在断裂与完整性、损伤与愈合、增韧与增强、弥散与局部化、破坏与原因、确定性与随机的诸多矛盾及其统一协同的问题中,探究以安全和谐为目的断裂力学研究的价值.并在这样的视角下,前瞻断裂力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力学 历史发展 思考与前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4
6
作者 余寿文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100,共4页
本文对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思考,从工程力学研究班的诞生,研究班的宗旨和培养目标,研究班的班务委员会的组成,课程的设置,教师的遴选,学员的来源和选拔或选派,专题与毕业论文等方面,论述了钱学森先生的"技术... 本文对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思考,从工程力学研究班的诞生,研究班的宗旨和培养目标,研究班的班务委员会的组成,课程的设置,教师的遴选,学员的来源和选拔或选派,专题与毕业论文等方面,论述了钱学森先生的"技术科学"思想,指引了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的创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力学研究班 “技术科学”思想 回顾与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顿力学体系中固体力学研究框架的几点注记 被引量:2
7
作者 余寿文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本文从四十多年前遇到并解决的三个与固体力学和结构力学相关的机械强度与振动的问题谈起。当时在分析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时,思考并领悟到如何从结构的构形与几何约束、结构承受的外载的性质和结构材料的秉性与行为着眼,实质上就是从... 本文从四十多年前遇到并解决的三个与固体力学和结构力学相关的机械强度与振动的问题谈起。当时在分析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时,思考并领悟到如何从结构的构形与几何约束、结构承受的外载的性质和结构材料的秉性与行为着眼,实质上就是从以牛顿力学体系的外载(F)、质点质量(m)和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即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表现的力学运动的几何量)的运动行为作为三个最基本的视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拓广后给出可变形固体力学分析的基本框架。进而刻画出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固体力学的基本框架及其框架内每个不同构元的联系与演进,并以图1,2,3表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一框架下的分析方法近些年已经扩展到更广泛的科技疆域,并在与其他学科的交缘的过程中揭示新的交缘变量的演化方程。人们还期望进入更小和更大尺度时空,研究更广泛的物质包括信息的生成与传递、有生命物质的运动和各种“极端”的力学环境条件下的力学现象,这些新的疆域将是明天的力学工作者耕耘的新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顿力学 固体力学研究框架 框架的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怀学科交融的大师王仁先生
8
作者 余寿文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9-650,共2页
我们作为王仁先生的后辈、学生辈,在这里纪念王仁先生百年的诞辰。我最初认识王仁先生大约在1979年的冬天,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的杜庆华教授当时是北京力学会的理事长,王仁先生大概是副理事长,那时候百废待兴,大家十年没机会读力学的科技... 我们作为王仁先生的后辈、学生辈,在这里纪念王仁先生百年的诞辰。我最初认识王仁先生大约在1979年的冬天,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的杜庆华教授当时是北京力学会的理事长,王仁先生大概是副理事长,那时候百废待兴,大家十年没机会读力学的科技书,手里也没有好的教材,这些前辈们都很着急,所以就鼓励由北京力学会牵头开办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的讲座。我记得当时还是在一个小面包车上,我们年轻人坐在后面听北京力学会的几位老前辈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力学系 学科交融 塑性力学 弹性力学 断裂力学 鼓励 年轻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梯度材料的平面断裂力学分析 被引量:45
9
作者 黄干云 汪越胜 余寿文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共8页
针对材料参数在厚度方向可能按任意连续变化的梯度材料,给出了一个新的分层模型.利用该模型求解了面内加载下梯度界面层和涂层中的界面裂纹问题.借助 Fourier 积分技术和传递矩阵方法,将该问题化为个 Cauchy 型奇异积分方程.通过... 针对材料参数在厚度方向可能按任意连续变化的梯度材料,给出了一个新的分层模型.利用该模型求解了面内加载下梯度界面层和涂层中的界面裂纹问题.借助 Fourier 积分技术和传递矩阵方法,将该问题化为个 Cauchy 型奇异积分方程.通过数值求解,得到感兴趣的应力强度因子.对不同形式的杨氏模量和泊松比,计算了界而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结果表明泊松比的变化形式对应力强度因子影响不大,可当作常数处理,而杨氏模量的影响则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涂层 面内加载 裂纹 应力强度因子 功能梯度材料 平面断裂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微裂纹物体的有效断裂韧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高蕴昕 余寿文 +1 位作者 郑泉水 杨卫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9-115,共7页
按照等效介质的思想,引进有效表面能密度的概念,建立了带微裂纹物体有效断裂韧性的公式.具体计算了微裂纹群分别平行和垂直于宏观裂纹两种情况的减韧比.表明微裂纹群在产生应力屏蔽(或反屏蔽)效应的同时,也降低了材料的有效断裂... 按照等效介质的思想,引进有效表面能密度的概念,建立了带微裂纹物体有效断裂韧性的公式.具体计算了微裂纹群分别平行和垂直于宏观裂纹两种情况的减韧比.表明微裂纹群在产生应力屏蔽(或反屏蔽)效应的同时,也降低了材料的有效断裂韧性,减小了对宏观裂纹的扩展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裂纹损伤体 有效断裂韧性 有效表面能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同性弹性损伤的双标量描述 被引量:26
11
作者 高蕴昕 郑泉水 余寿文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42-549,共8页
损伤状态的描述是损伤力学中仍未完善解决的基本问题.我们旨在对此问题就最简单的一种情形——各向同性弹性损伤,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首先,指出了古典各向同性损伤理论中,基于应变等效假设,用单个标量损伤变量描述损伤状态的局限... 损伤状态的描述是损伤力学中仍未完善解决的基本问题.我们旨在对此问题就最简单的一种情形——各向同性弹性损伤,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首先,指出了古典各向同性损伤理论中,基于应变等效假设,用单个标量损伤变量描述损伤状态的局限性.然后,建立了一个用两个标量损伤变量描述的各向同性弹性损伤模型.此模型解除了古典理论的局限,能完全描述各向同性弹性损伤,并且得到本文数值实验的验证.最后,将本文模型与现有细观力学结果连接,给出了宏细观损伤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得细观量可以通过宏观量来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同性 弹性损伤 双标量 损伤变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体膨胀和剪切效应的结构陶瓷相变塑性细观本构模型:Ⅰ.非比例加载历史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克智 孙庆平 余寿文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99-308,共10页
本文在对结构陶瓷的四方至单斜(t→m)马氏体相变进行细观力学、热力学和微观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导出了在非比例加载条件下考虑材料的体膨胀和剪切效应的相变塑性细观本构模型。作者首次采用 Mori-Tanaka 方法以自洽的方式导出了材料构元... 本文在对结构陶瓷的四方至单斜(t→m)马氏体相变进行细观力学、热力学和微观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导出了在非比例加载条件下考虑材料的体膨胀和剪切效应的相变塑性细观本构模型。作者首次采用 Mori-Tanaka 方法以自洽的方式导出了材料构元的 Helmho-ltz 自由能及余能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它是外加宏观应力(或应变)、温度、相变夹杂体积分数以及夹杂内平均相变应变的函数,其中夹杂体积分数和平均相变应变为描述材料构元微结构变化的内变量。最后按 Hill-Rice 本构理论框架导出相变塑性屈服面方程及增量本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效应 结构陶瓷 相变 本构构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微裂纹损伤材料有效模量的一种简单方法 被引量:11
13
作者 冯西桥 余寿文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2-108,共7页
给出了一种基于Taylor模型的有效介质方法,用以计算微裂纹相互作用对有效本构关 系的影响.该方法假设每一个微裂纹位于一种有效介质之中,该有效介质的弹性模量由不考虑 微裂纹相互作用的 Taylor模型计算.和自洽方法相... 给出了一种基于Taylor模型的有效介质方法,用以计算微裂纹相互作用对有效本构关 系的影响.该方法假设每一个微裂纹位于一种有效介质之中,该有效介质的弹性模量由不考虑 微裂纹相互作用的 Taylor模型计算.和自洽方法相比,这种方法计算简单,而且结果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材料 损伤 有效模量 微裂纹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材料注塑固化阶段的残余应力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徐千军 余寿文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在结晶性高分子材料注塑过程的固化阶段,温度分布、材料细观结构和应力应变之间相互耦合,因而其变化规律非常复杂.本文在井上等人考虑材料细观结构变化的金属热加工工艺应力分析[3~6]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套用于高分子注塑固化阶... 在结晶性高分子材料注塑过程的固化阶段,温度分布、材料细观结构和应力应变之间相互耦合,因而其变化规律非常复杂.本文在井上等人考虑材料细观结构变化的金属热加工工艺应力分析[3~6]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套用于高分子注塑固化阶段残余应力分析的本构描述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在本构模型中,同时考虑了温度变化、结晶和“冻结取向”对变形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 注塑固化阶段 残余应力 结晶 冻结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强韧化的宏细观断裂力学理论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卫 黄克智 余寿文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9,共9页
材料强韧化理论是本世纪末断裂力学理论及应用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结合金属、精细结构陶瓷、结构高分子和复合材料中的强韧化力学原理来展示宏细观断裂力学理论的主要框架.
关键词 材料 强韧化 断裂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变形与损伤力学 被引量:7
16
作者 黄克智 余寿文 程莉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介绍了大变形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和损伤力学(宏观的和细观的)近年来的进展和前景.
关键词 大变形 弹塑性变形 损伤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体有效弹性性质的细观分析和不变性描述—— 一个考虑微缺陷相互作用的一般理论模式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蕴昕 郑泉水 余寿文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52-563,共12页
通过引进微缺陷相互作用张量,建立了一个二维情况下考虑微缺陷(微裂纹或微孔洞)间相互作用的损伤固体有效弹性性质的一般理论模式模型中考虑了微缺陷的几何形状、取向分布和空间分布所造成的有效柔度张量的各向异性和材料中微缺陷... 通过引进微缺陷相互作用张量,建立了一个二维情况下考虑微缺陷(微裂纹或微孔洞)间相互作用的损伤固体有效弹性性质的一般理论模式模型中考虑了微缺陷的几何形状、取向分布和空间分布所造成的有效柔度张量的各向异性和材料中微缺陷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损伤柔度张量的高阶效应针对微椭圆孔、微圆孔和微裂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弹性性质 各向异性 微缺陷相互作用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电子元件制造过程中的应力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千军 余寿文 《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 CSCD 1996年第1期9-16,共8页
本文分析了一个典型的微电子元件在创造过程中残余应力的分布和演化.与以往大多数类似的分析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并不是对一个已成型的结构再回过头去仅仅分析其温度历史下相应的应力状态,而是追踪了该结构成型过程的各个方面,... 本文分析了一个典型的微电子元件在创造过程中残余应力的分布和演化.与以往大多数类似的分析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并不是对一个已成型的结构再回过头去仅仅分析其温度历史下相应的应力状态,而是追踪了该结构成型过程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由于工艺过程中结构几何形状的变化而引起的应力重分布.采用的方法则是控制某些材料所对应的单元在某一特定的时刻以后才起作用,这种方法对于各种制造过程的分析非常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应力分析 微电子元件 成型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幂硬化剪切界面层效应的复合材料桥联分析
19
作者 伍章健 余寿文 蔡乾煌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7-80,共4页
对具有幂硬化塑性剪切界面层效应的复合材料桥联进行断裂力学分析,得到了桥联增韧和裂纹张开位移的控制方程,并按照非线性Volterra型积分方程的迭代解给出其数值结果。并详细讨论界面相参数对桥联效应的影响。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桥联增韧 界面 幂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筒形容器轴向表面裂纹热冲击问题的开裂分析
20
作者 樊学军 余寿文 《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 CSCD 1990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提出多点线弹簧模型(MPLSM),用于分析沿壳厚应力变化剧烈的三维表面裂纹问题:外场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而在内场以受多个集中力作用的平面应变板条边裂纹为基础,将内场解化为二维问题,同外场进行渐近匹配求解,从而避免了在裂纹... 本文提出多点线弹簧模型(MPLSM),用于分析沿壳厚应力变化剧烈的三维表面裂纹问题:外场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而在内场以受多个集中力作用的平面应变板条边裂纹为基础,将内场解化为二维问题,同外场进行渐近匹配求解,从而避免了在裂纹尖端附近进行精细的三维有限元的分析。将这一模型编制成相应的计算程序模块,实现了同ADINA&T的装配。就第一类边界条件的热冲击瞬态温度场,本文还给出一种渐近解,在此基础上,求解了圆筒形容器轴向表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筒形 容器 裂纹 热冲击 MPL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