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翘嘴红鲌、黄颡鱼池塘双主养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研究及效益分析
1
作者 余军林 俞泽溪 +1 位作者 刘维 吴建飞 《科学养鱼》 2016年第11期39-40,共2页
本研究参照国内现有翘嘴红鲌主要养殖模式研究成果,设计为翘嘴红鲌和黄颡鱼池塘双主养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在金溪县睿贵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场进行试验。
关键词 生态养殖模式 翘嘴红鲌 黄颡鱼 效益分析 主养 池塘 研究成果 养殖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河文昌桥段水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黄德娟 杨薇 +3 位作者 罗明标 金卫根 余军林 黄德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6期11510-11511,11516,共3页
[目的]调查抚河文昌桥段浮游动植物种类和分布特性,研究抚河水质状况。[方法]以文昌桥为中心,随机设置10个采样点,进行为期3个月的浮游动植物群落调查。同时研究水温、pH值、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结果]在10个采样点内共检测出浮... [目的]调查抚河文昌桥段浮游动植物种类和分布特性,研究抚河水质状况。[方法]以文昌桥为中心,随机设置10个采样点,进行为期3个月的浮游动植物群落调查。同时研究水温、pH值、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结果]在10个采样点内共检测出浮游动植物72种,隶属于53个属,其中绿藻和蓝藻数量较多,分别占总数的28.8%和21.9%,金藻、黄藻和甲藻的数量较少,分别占总数的4.1%、2.7%和1.4%;浮游动物的种类较少。一些多污带种类如浮游球衣藻、铜绿微囊藻、小颤藻、绿色裸藻、镰形纤维藻等,成为抚河文昌桥段中的优势种类。[结论]抚河水已遭污染,建议有关部门对其加强水质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河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分析
3
作者 廖梦垚 罗娅 +3 位作者 余军林 王青 石春茂 徐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1,78,共9页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元选择,获取贵州西南紫云、望谟两县2000—2018年的地表温度和近地表气温,并对比分析它们在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就年平均状况而言,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及其波动性比非喀斯特区大,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为非喀斯特区大于喀斯特区。②从季节状况看,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在春、夏、秋三季为喀斯特区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冬季无明显差异;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的波动性在冬季为喀斯特区大于非喀斯特区;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在4个季节均大于非喀斯特区。③从各月看,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在各月均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差异波动性在4月份大于非喀斯特区,其余月份基本一致;除去3月份和4月份,其余各月的非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均比喀斯特区稳定。结果可为研究气候变化、解析地表环境模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近地表气温 差异 喀斯特区 非喀斯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壤径流小区植被覆盖度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智妍 周秋文 +2 位作者 罗雅雪 韦小茶 余军林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9年第4期39-46,共8页
土壤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黄壤是亚热带湿润条件下的一种地带性土壤,研究植被覆盖度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对该地区水文过程研究、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设置植被覆盖度不同的黄壤径流小区,对其土壤湿度进行长期监测,分析... 土壤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黄壤是亚热带湿润条件下的一种地带性土壤,研究植被覆盖度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对该地区水文过程研究、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设置植被覆盖度不同的黄壤径流小区,对其土壤湿度进行长期监测,分析不同植被覆盖度条件下土壤湿度的平均水平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分别为75%、70%、50%、10%的条件下,土壤湿度平均值分别为43.04%、44.34%、43.33%、46.59%,土壤湿度的最大值、平均值以及变化范围、降雨时变化速度均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关系;植被覆盖度分别为75%、70%、50%、10%的条件下,各场降雨土壤湿度峰值开始时间总和分别为157、155、154、150 h,植被覆盖度较高条件下土壤湿度对降雨响应的滞后现象较为明显;9-12月,各植被覆盖度下土壤湿度均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显示出无降雨影响时段的土壤湿度呈现随季节变化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在研究期内,黄壤径流小区土壤湿度的动态特征主要受降雨影响,不同植被覆盖度条件下植被对降雨的截留作用不同,是导致土壤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植被覆盖度 黄壤土 径流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ER数据库的弥漫型胃癌患者预后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 被引量:5
5
作者 贾晓艳 余军林 +1 位作者 李俊 杨宏山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3期179-183,共5页
目的:筛选弥漫型胃癌患者预后因素并构建预后列线图,并验证其预测准确性。方法 :从SEER数据库收集2006—2018年病理诊断为弥漫型胃癌的287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随机将患者分为训练队列(1439例)和验证队列(1438例)。利用单因素Log-ran... 目的:筛选弥漫型胃癌患者预后因素并构建预后列线图,并验证其预测准确性。方法 :从SEER数据库收集2006—2018年病理诊断为弥漫型胃癌的287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随机将患者分为训练队列(1439例)和验证队列(1438例)。利用单因素Log-rank及多因素COX分析筛选出独立预后因素并构建预后列线图,预测1、3、5年的总生存期(OS),使用一致性指数和校准曲线确定列线图预测的准确性和判别能力。结果:年龄、T、N、M、TNM、手术状态、化疗状态7个指标均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基于独立预后因素构建了1、3、5年OS的列线图。训练队列中列线图的c-指数为0.750(95%CI:0.734~0.766),高于TNM分期系统0.658(95%CI:0.639~0.677);验证队列列线图的c-指数为0.753(95%CI:0.737~0.769),高于TNM分期系统0.679(95%CI:0.503~0.697)。校准曲线表明了列线图预测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预后列线图能够准确预测弥漫性胃癌患者预后,有助于临床医师对弥漫型胃癌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胃癌 SEER 预后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一化序列的贵州高原1960-2018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赵志龙 罗娅 +4 位作者 杨胜天 余军林 刘洋 石春茂 徐雪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89,共9页
基于均一化处理后的1960-2018年贵州高原34个气象站的日均气温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启发式分割算法、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ESMD)等方法对贵州高原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气温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8年贵州高原气温显著... 基于均一化处理后的1960-2018年贵州高原34个气象站的日均气温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启发式分割算法、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ESMD)等方法对贵州高原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气温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8年贵州高原气温显著升高,呈现“非线性、非平稳、跳跃式”的上升特征,气温倾向率为0.1710℃/10a,并在1997年发生突变;1998-2012年出现与全球增温“停滞”相一致的升温减缓现象;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均检测到突变,秋冬季气温对全年升温的贡献最大,夏季最小;空间上呈现全域升温的态势,其中第Ⅱ阶梯对整个区域的贡献率最大;四季气温变化的分布与全年类似,除春季外的季节均呈自西向东3级阶梯升温倾向率减小的格局。研究结果对于贵州高原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可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水热资源、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时空变化 均一性 启发式分割算法 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ESMD) 贵州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漠化区雨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温度动态变化及两者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爽 余军林 +2 位作者 罗娅 石春茂 刘洋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6,共7页
为研究花江石漠化区雨季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状况,运用原位监测方法和一般统计学方法分析顶坛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动... 为研究花江石漠化区雨季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状况,运用原位监测方法和一般统计学方法分析顶坛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及两者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壤水分含量均值呈顶坛花椒(34.7%)>复羽叶栾树(33.8%)>构树(33.4%),土壤温度均值呈构树(29.3℃)>复羽叶栾树(27.9℃)>顶坛花椒(27.3℃);顶坛花椒、复羽叶栾树、构树土壤水分含量变异系数分别是:0.13、0.15、0.13,土壤温度变异系数分别是0.04、0.04、0.07。②顶坛花椒、复羽叶栾树、构树各层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如下,0~5 cm:0.275、0.468、0.441,5~10 cm:0.307、0.474、0.462,10~20 cm:0.165、0.450、0.398,20~40 cm:0.181、0.405、0.520;除顶坛花椒10~20 cm和20~40 cm负相关不显著,其他都具有显著负相关(P<0.01)。顶坛花椒土壤水分含量较复羽叶栾树和构树高,时间变异小,受土壤温度影响最小,具有较好的水分保持效益,可继续作为石漠化治理的优选树种加以培育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季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植被 土层 石漠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中长链非编码RNA对基因元件甲基化调控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余军林 梅叶玲 +4 位作者 靳水灵 冯涵 翁兰玲 刘钰 吴昀紫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9期3645-3648,共4页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占所有骨肿瘤的20%,占儿科恶性肿瘤的5%以上[1],儿童和青少年以及50岁以上老年人为发病高峰人群[2]。非转移性骨肉瘤的5年存活率为50%~70%,但转移性骨肉瘤(最常见于肺部)5年存活率仅15%~30%[3]。迄今...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占所有骨肿瘤的20%,占儿科恶性肿瘤的5%以上[1],儿童和青少年以及50岁以上老年人为发病高峰人群[2]。非转移性骨肉瘤的5年存活率为50%~70%,但转移性骨肉瘤(最常见于肺部)5年存活率仅15%~30%[3]。迄今为止,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仍不清楚,目前骨肉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和化疗为主,且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耐药,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并探索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长链非编码RNA 甲基化 研究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