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药莪达夏醇提物介导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干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机制研究
1
作者 何雨昕 薛华 +2 位作者 郭子旭 白振忠 曹学锋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探讨藏药莪达夏(OFB)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130~150 g 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空白组、造模组、红景天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空白组大鼠饲养于青海大学SP... 目的探讨藏药莪达夏(OFB)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130~150 g 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空白组、造模组、红景天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空白组大鼠饲养于青海大学SPF级实验动物房,其余5组大鼠饲养于青海大学低压氧舱构建HPH模型;红景天组灌胃红景天醇提物200 mg/(kg·d),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OFB醇提物100、200、400 mg/(kg·d),空白组及造模组灌胃生理盐水,持续4周。比较各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及右心肥厚指数(RVHI);评估各组大鼠肺动脉重塑程度;Western blot法及RT-qPCR检测各组大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蛋白和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肺组织G6PD含量及分布;观察各组大鼠血清G6PD水平及肺组织NADP+/NADPH、总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T-GSH/GSSG)、NADPH氧化酶(NOX)变化。结果造模组RVSP、RVHI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高剂量组RVSP、RVHI低于造模组(P<0.05);中剂量组RVSP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RVSP低于中剂量组,RVHI高于中剂量组(P<0.05)。造模组血管壁面积占总血管面积的百分比(WA%)、血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率(WT%)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高剂量组WA%低于造模组(P<0.05),中剂量组WT%低于造模组(P<0.05);中剂量组WA%、WT%低于低剂量组(P<0.05)。造模组肺泡周围小血管G6PD阳性面积占比低于空白组(P<0.05);低、中、高剂量组肺泡周围小血管G6PD阳性面积占比低于造模组(P<0.05);高剂量组肺泡周围小血管G6PD阳性面积占比高于低剂量组(P<0.05)。造模组G6PD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空白组(P<0.05);低、中、高G6PD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造模组(P<0.05)。低剂量组肺组织NOX活力低于造模组(P<0.05);中剂量组血清G6PD及肺组织T-GSH/GSSG水平低于造模组(P<0.05);中剂量组血清G6PD水平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肺组织NADP+/NADPH、T-GSH/GSSG水平及NOX活力低于造模组(P<0.05)。结论400 mg/kg浓度OFB醇提物干预HPH效果最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G6PD减少磷酸戊糖途径下游信号传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达夏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磷酸戊糖途径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糖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石墨烯基柔性应变传感器的传感行为分析
2
作者 房国庆 何雨昕 +1 位作者 季善鹏 刘爱萍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16,共8页
基于柔性聚酰亚胺(PI)基底的应变传感器通常在轴向拉伸或压缩下的变形有限,灵敏度不高,在多维柔性应变传感器方面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为了制备具有多维应变传感能力和高检测灵敏度的柔性传感器,采用紫外激光烧蚀PI薄膜制备图案化石墨烯材... 基于柔性聚酰亚胺(PI)基底的应变传感器通常在轴向拉伸或压缩下的变形有限,灵敏度不高,在多维柔性应变传感器方面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为了制备具有多维应变传感能力和高检测灵敏度的柔性传感器,采用紫外激光烧蚀PI薄膜制备图案化石墨烯材料,利用聚乙烯(PE)泡棉丙烯酸双面胶带转印图案化石墨烯,并构建双层石墨烯基柔性应变传感器。对激光诱导石墨烯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并测试传感器在不同变形下的传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激光诱导的石墨烯薄膜呈现蓬松的孔状结构,该结构在不同应变状态下呈现拉伸或压缩状态,从而改变了石墨烯的导电通路,导致石墨烯薄膜电阻相应地增大或减小。双层石墨烯基柔性应变传感器可以感受不同方向的拉、压、弯、扭等复杂形变,并表现出很高的灵敏度、良好的线性度和优异的机械重复性。此外,该柔性应变传感器能够适应人体四肢或关节处的多维运动,可对手指弯曲、手掌弯曲等肢体运动进行有效监测和识别,并实现摩尔斯电码的编码。该激光诱导石墨烯基柔性应变传感器在手势识别、智能化控制和人机交互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 石墨烯 应变传感器 肢体运动监测 摩尔斯电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药莪达夏醇提物的急性和亚慢性毒性实验
3
作者 薛华 曹学锋 +1 位作者 何雨昕 郭子旭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5期13-17,共5页
目的观察藏药莪达夏醇提物的急性与亚慢性毒性,探讨过量服用是否对小鼠各器官产生毒性作用,从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60只SPF级KM小鼠,体重(20±5)g,6周龄左右,雌雄各半;其中20只用于急性毒性实验,40只用于亚慢性毒性实验。急性... 目的观察藏药莪达夏醇提物的急性与亚慢性毒性,探讨过量服用是否对小鼠各器官产生毒性作用,从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60只SPF级KM小鼠,体重(20±5)g,6周龄左右,雌雄各半;其中20只用于急性毒性实验,40只用于亚慢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20只KM小鼠灌胃6.0 g/kg藏药莪达夏醇提物,给药后连续观察7 d;观察小鼠死亡情况,评估小鼠活动、饮食、粪便有无异常,同时观察各器官外观。亚慢性毒性实验:40只KM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极高剂量组,每组8只。给药组每日以0.5、1.0、2.0、4.0 g/kg藏药莪达夏醇提物进行灌胃,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28 d。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记录小鼠中毒反应及死亡情况,每周记录小鼠体重;比较各组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尿素氮、肌酐、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计算各组肝、肾脏指数;观察各器官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急性毒性实验:给药后7 d内,所有动物均存活,小鼠活动正常、饮食、粪便正常,未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困难、共济失调、死亡等急性中毒反应;解剖发现各器官完整,外观正常。亚慢性毒性实验:五组小鼠体重均正常增长;各组小鼠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尿素氮、肌酐、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肝脏、肾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各器官病理形态正常,未见明显病变。结论本实验条件下,藏药莪达夏的急性毒性实验和亚慢性毒性实验未见明显毒性反应,藏药莪达夏临床合理剂量使用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药 莪达夏 急性毒性 亚慢性毒性 临床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