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池塘水体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1
作者 何鉴桥 孔天赐 +4 位作者 娄浩宇 许珊华 张荣飞 杨国梁 唐琼英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3,共9页
为探索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生态养殖模式,本研究选择7口罗氏沼虾养殖池塘,其中3口池塘为生态养殖组(S组,种草、混养鲢并加底增氧的低密度养殖),2口池塘为传统养殖组(C组,无草无底增氧的高密度单养),2口池塘为生态修复... 为探索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生态养殖模式,本研究选择7口罗氏沼虾养殖池塘,其中3口池塘为生态养殖组(S组,种草、混养鲢并加底增氧的低密度养殖),2口池塘为传统养殖组(C组,无草无底增氧的高密度单养),2口池塘为生态修复组(D组,实验前三年采用和C组相同的传统养殖模式,实验当年经干塘并生石灰彻底消毒后采用和S组相同的养殖模式),在罗氏沼虾生长高峰期且易发蓝藻的8-10月期间每周一次采集水样,系统地比较了三种养殖模式对蓝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S组和D组的TN、TAN、NO-3-N、NO-2-N、AP、TP、CODMn、Chl-a和SS共9个理化指标均显著低于C组;三组池塘浮游植物共有8门59属,其中占比最多的均为蓝藻门,其相对丰度在C组、D组、S组分别为75.24%、63.94%、55.23%;S组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C组和D组。冗余分析表明,影响蓝藻丰度的主要理化因子S组是磷酸盐和叶绿素a, C组是水温和磷酸盐,D组是高锰酸盐指数。因此,罗氏沼虾生态养殖模式相较于传统养殖模式,蓝藻丰度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更低,浮游植物多样性水平更高,池塘生态系统更稳定;传统养殖模式的池塘经过生态养殖模式改良,水质会有一定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蓝藻 水体理化因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卵巢再发育规律及启动再次发育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研究
2
作者 孔天赐 许珊华 +7 位作者 何鉴桥 吴慧玲 马笑凯 唐琼英 易少奎 夏正龙 蔡缪荧 杨国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0-1521,共12页
罗氏沼虾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可常年产卵,生产上常利用其多次产卵的特性来进行育苗生产,以提高亲虾利用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为更深入地了解罗氏沼虾卵巢再次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启动再次发育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对罗氏沼虾卵巢再发... 罗氏沼虾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可常年产卵,生产上常利用其多次产卵的特性来进行育苗生产,以提高亲虾利用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为更深入地了解罗氏沼虾卵巢再次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启动再次发育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对罗氏沼虾卵巢再发育过程中的卵巢外部形态、内部组织学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组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卵巢再发育可分为卵原细胞积累期、卵母细胞生成期、卵子成熟期、再次排卵期及恢复期共5个时期;转录组测序共获得5个发育时期卵巢99.3 Gb质控后数据,成功注释到89614个Unigenes,识别了3228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7009个上调和15279个下调基因;构建WGCNA共表达网络,发现MEgreen颜色模块下基因在Ⅰ期卵巢高表达,并随着卵巢成熟度的增高而降低,直至排卵完成后呈现上升趋势;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 network)进一步分析该模块下基因间的互作关系,发现核糖体(Ribosome)和蛋白酶体(Proteasome)信号通路及通路中相关基因包括核糖体蛋白基因RPL24、RPS24、RPL10a、RPS3a等和蛋白酶体基因家族PSMC2、PSMC4、PSMC6、PSMD4等基因在启动卵巢再次发育中发挥着重要功能。KEGG富集分析也发现Ribosome和Proteasome通路显著富集(P.adjust<0.05)。该研究结果为揭示罗氏沼虾卵巢再次发育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及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卵巢 再次发育 转录组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