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据流通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法治保障 被引量:1
1
作者 邓炜辉 何金海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3,共13页
数据流通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与发展的关键步骤。从理论逻辑上分析,数据流通通过增强劳动者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善生产资料的性状和功能、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突破、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来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要提高数据流... 数据流通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与发展的关键步骤。从理论逻辑上分析,数据流通通过增强劳动者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善生产资料的性状和功能、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突破、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来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要提高数据流通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效果,就必须保障数据流通的充分性,推进数据以高水平质效流通,并着力解决数据流通所引发的负面问题,这也是数据流通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考察发现,当前法治在护航数据流通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是数据立法的前瞻性和完备性偏低、数据监管的全面性和及时有效性不足、司法助推赋能的能动性欠缺。同时,数据跨境流通的涉外法治也较为薄弱,束缚了国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法治作为上层建筑,应当及时回应数据流通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发挥其引领、规范和保护作用。未来,应从优化数据立法体系、变革监管模式、提高司法能动与强化涉外法治等方面着手,强化数据流通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法治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据流通 数据要素 数据安全 技术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的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何金海 宇婧婧 +1 位作者 沈新勇 高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9-459,共11页
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随着气候学研究及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亚洲季风的认识与形成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对东亚季风爆发及其过... 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随着气候学研究及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亚洲季风的认识与形成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对东亚季风爆发及其过程的影响因子的认识。此外,对于东亚季风的季节性变化、低频振荡、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可能机制也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提出了在季风动力学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变率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亚洲季风 气候学 全球气候 影响因子 动力学研究 季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若干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60
3
作者 何金海 赵平 +4 位作者 祝从文 张人禾 汤绪 陈隆勋 周秀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3-696,共14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TRMM卫星降水资料、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资料和CMAP降水资料,重点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的起始时间、建立特征及其和南海夏季风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东亚副热带季...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TRMM卫星降水资料、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资料和CMAP降水资料,重点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的起始时间、建立特征及其和南海夏季风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于3月底—4月初(第16—18候)在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首先开始,伴随着降水的开始是偏南风的增强和对流性降水的显著增加,华南前汛期开始。(2)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的建立早于热带季风雨季,在热带季风建立后两者的雨带、强西南风带、强垂直运动带、强低空水汽辐合带均是分离的,南海热带季风在其建立后,与东亚副热带季风发生相互作用,促使副热带季风雨带季节性北进,两者共同影响中国的旱涝。(3)3月中下旬,东亚大陆(包括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由冷源转为热源,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之间的纬向热力差异及其相应的温度和气压对比均发生反转。东亚大陆(包括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究竟是否是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提前建立的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文章最后讨论了有关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共识与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副热带季风 南海 热带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再认识 被引量:66
4
作者 何金海 祁莉 +1 位作者 韦晋 池艳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57-1265,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与热带夏季风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问题,深入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本质。分析发现东亚副热...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与热带夏季风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问题,深入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本质。分析发现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早于热带夏季风,于3月中旬已经开始建立。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前者并非是后者向北推进的结果;相反,前者建立后的突然南压有利于后者的爆发。副热带夏季风为渐进式建立,但撤退迅速;热带夏季风爆发突然,但撤退缓慢。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南风的建立为特征,而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东风向偏西风转变为特征。热带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取决于经向海陆热力差异转向,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则更依赖于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逆转。亚洲大陆(含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之间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逆转无论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还是热带夏季风均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 热带夏季风 青藏高原 纬向海陆热力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 被引量:34
5
作者 何金海 徐海明 +1 位作者 周兵 王黎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33-344,共12页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高质量资料和 NCEP/ NCAR 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要素的突变及爆发过程。发现南亚高压迅速地从菲律宾以东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印缅槽加强,赤道印度洋西风...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高质量资料和 NCEP/ NCAR 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要素的突变及爆发过程。发现南亚高压迅速地从菲律宾以东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印缅槽加强,赤道印度洋西风加强并向东向北迅速扩展和传播,以及相伴随的中低纬相互作用和西太平洋副高连续东撤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与此同时,亚洲低纬地区的南北温差和纬向风切变也发生相应的突变。数值实验结果指出,印度半岛地形的陆面加热作用在其东侧激发的气旋性环流对于印缅槽的加强有重要作用,并进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先于印度夏季风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大尺度特征 NCEP/NCAR 机制 西太平洋副高 南海季风 大尺度环流 1998年 气旋性环流 夏季风爆发 爆发过程 资料分析 中南半岛 南亚高压 相互作用 低纬地区 数值实验 加热作用 印度半岛 印缅槽 特征和 40年 试验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高带断裂和东撤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34
6
作者 何金海 温敏 +1 位作者 施晓晖 赵巧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8-330,共13页
使用 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 (SCSMEX)资料和日本气象研究所 (MRI)所提供的TBB资料 ,分析了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高带断裂和东撤过程的主要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发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断裂 (低层早于高层 )和印缅槽 (或孟加拉湾槽 )的形... 使用 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 (SCSMEX)资料和日本气象研究所 (MRI)所提供的TBB资料 ,分析了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高带断裂和东撤过程的主要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发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断裂 (低层早于高层 )和印缅槽 (或孟加拉湾槽 )的形成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重要前期征兆之一 ,也为副高东撤和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条件 .斯里兰卡附近低涡的持续北移是副高断裂和印缅槽建立过程的显著特征 .分析表明 ,南海夏季风建立之前 ,印度半岛的感热加热和中南半岛的潜热加热所激发的气旋性流场在孟加拉湾地区是相互迭加的 ,这有利于孟加拉湾低涡活动和低槽的形成 ,这可能是副高断裂和印缅槽活跃的机制 .伴随着印缅槽前西南气流和赤道印度洋西风扰动的东传以及南海地区中低纬的相互作用 ,南海夏季风建立 .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 ,副高东撤、季风加强和对流加热之间存在一种正反馈作用 ,这导致了副高的连续东撤和南海季风的“爆发性”以及各种要素的突变特征 .当南海季风对流减弱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副高断裂 机制分析 副高东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减缓期陆地地表气温变化特征和CMIP5多模式的未来情景预估 被引量:11
7
作者 何金海 詹丰兴 +1 位作者 祁莉 王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45,共13页
2000年后全球气温的增温率显著下降,全球进入变暖减缓期。本文基于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2000年后全球及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全球变暖的减缓特征,评估了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2000年后全球气温的增温率显著下降,全球进入变暖减缓期。本文基于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2000年后全球及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全球变暖的减缓特征,评估了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试验多模式对全球变暖减缓的模拟及未来气温变化预估。结果表明,2000年后全球陆地平均地面气温的增温率大幅下降至0.14°C(10 a)-1,仅为1976~1999年加速期增温率的一半。全球陆地13个区域中有9个地区的增温率小于2000年前,4个地区甚至出现了降温。其中以欧亚中高纬地区最为特殊。加速期(1976~1999年)增温率达到0.50°C(10 a)-1,为全球陆地最大,2000年后陡降至-0.17°C(10 a)-1,为全球最强降温区,为全球变暖的减缓贡献了49.13%。并且具有显著的季节依赖,减缓期冬季增温率下降了-2.68°C(10a)-1,而秋季升高了0.86°C(10 a)-1,呈现反位相变化特征。CMIP5多模式计划中仅BCC-CSM1.1在RCP2.6情景下和MRI-ESM1模式在RCP8.5下的模拟较好地预估了全球及欧亚中高纬地区在2000年后增温率的下降以及欧亚中高纬秋、冬温度的反位相变化特征。BCC-CSM1.1在RCP2.6情景下预估欧亚中高纬地区2012年后温度距平保持在1.2°C左右,2020年后跃至2°C附近振荡。而MRI-ESM1在RCP8.5情景下预估的欧亚中高纬度温度在2030年前一直维持几乎为零的增温率,之后迅速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减缓 欧亚中高纬 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北极海冰与欧亚冬季气温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的不同联系 被引量:19
8
作者 何金海 武丰民 祁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89-1102,共14页
北极海冰的急剧消融在近年来欧亚大陆频发的低温事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秋季北极海冰的偏少对应着冬季欧亚大陆的低温天气,然而二者的联系在年代际和年际两种时间尺度上存在显著区别.本文运用1979—2012年哈德莱中心第一套海冰覆盖率(Had... 北极海冰的急剧消融在近年来欧亚大陆频发的低温事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秋季北极海冰的偏少对应着冬季欧亚大陆的低温天气,然而二者的联系在年代际和年际两种时间尺度上存在显著区别.本文运用1979—2012年哈德莱中心第一套海冰覆盖率(HadISST1)、欧洲中心(ERA_Interim)的2m温度、风场、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等资料,分别研究了年代际和年际时间尺度上前期秋季北极海冰与欧亚冬季气温的联系.结果表明,欧亚和北极地区(0°—160°E,15°N—90°N)的冬季气温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在年代际尺度上,温度异常分布在21世纪初由北极冷-大陆暖转为北极暖-大陆冷.这一年代际转折与前期秋季整个北极地区的海冰年代际减少联系密切.秋季北极全区海冰年代际偏少对应冬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的高压异常,有利于北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北上和北极的冷空气南侵,造成北极暖-大陆冷的温度分布;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温度异常分布主要由第一模态的年际变化部分和第二模态组成,且第一模态包含的年际变率信号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年际尺度上全区北极海冰对欧亚冬季气温的影响远不及位于北冰洋西南边缘的巴伦支海、喀拉海和拉普捷夫海西部(30°E—120°E,75°N—85°N)的关键区海冰影响显著.关键区内海冰的偏少会引发冬季的北大西洋涛动负位相,导致北大西洋吹往欧亚大陆的暖湿气流减弱和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的气温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北极海冰 冬季欧亚低温 年代际 年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末夏初南亚高压的形成过程及其与ENSO事件的联系 被引量:15
9
作者 何金海 刘伯奇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0-684,共15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末夏初南亚高压建立过程的气候特征和可能机制,并讨论了ENSO事件冷、暖位相对南亚高压建立过程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4候,气候平均的南亚高压形成于中南半岛东南部的对流层高层,这与菲律宾群...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末夏初南亚高压建立过程的气候特征和可能机制,并讨论了ENSO事件冷、暖位相对南亚高压建立过程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4候,气候平均的南亚高压形成于中南半岛东南部的对流层高层,这与菲律宾群岛南部和中南半岛局地对流的加强有关。一方面,菲律宾群岛南部对流加强能够在其北部产生负涡度源,在高空热带东风急流的作用下,其下游的南海地区出现负涡度,相应地出现闭合的高空反气旋,南亚高压初步形成。另一方面,中南半岛局地对流令南亚高压中心加强发展,并使其最终位于中南半岛上空。春末夏初菲律宾群岛附近对流的经向摆动决定了南亚高压的形成位置,而中南半岛局地对流的强度则控制着南亚高压的加强北抬。由于菲律宾南部和中南半岛的局地对流都受ENSO事件影响,因此在ENSO事件的冷、暖位相下,南亚高压的形态和位置在其建立过程中差异明显。在暖事件发生后,热带对流在加里曼丹岛以东发展,南亚高压形成于苏门答腊群岛北部至泰国湾上空,此时中南半岛对流偏弱,限制了南亚高压的北抬发展;而在冷事件发生后,热带对流在菲律宾群岛中部加强,同时南亚高压形成于中南半岛中部上空,随后中南半岛对流迅速加强,令南亚高压明显西伸北抬。因此,ENSO事件的冷、暖位相对春末夏初南亚高压的形成位置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的形成 菲律宾群岛 中南半岛 对流加热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影响东亚夏季风的过程——数值试验 被引量:42
10
作者 何金海 李俊 李永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62-169,共8页
本文基于诊断分析结果,使用郭晓岚-钱永甫的P-σ坐标5层原始方程球带模式做了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影响北半球亚洲夏季风的数值试验。文章分析了亚洲季风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流场、降水场以及非绝热加热场对澳大利亚地区有、无冷空气活... 本文基于诊断分析结果,使用郭晓岚-钱永甫的P-σ坐标5层原始方程球带模式做了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影响北半球亚洲夏季风的数值试验。文章分析了亚洲季风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流场、降水场以及非绝热加热场对澳大利亚地区有、无冷空气活动的不同响应,着重讨论了澳大利亚地区冷空气活动影响东亚夏季风加强北进的传播过程。指出在这种过程中,经向风扰动呈现出由南向北的传播,流场和降水场也有相应的向北移动,其时间退后约12天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冷空气 活动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季内变化的季节锁相 被引量:24
11
作者 何金海 智协飞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370-374,共5页
用1954—1983年5—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气候特征,并讨论了它同东亚季风季节内变化的联系。结果发现,江淮梅雨同华南夏季风降水都具有季节锁相特征,前者呈单峰分布,后者呈双峰分布。同时,降水量的... 用1954—1983年5—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气候特征,并讨论了它同东亚季风季节内变化的联系。结果发现,江淮梅雨同华南夏季风降水都具有季节锁相特征,前者呈单峰分布,后者呈双峰分布。同时,降水量的季内变化均具有20—25天的周期振荡特征。江淮流域降水的峰值和华南地区的第一个峰值主要受副热带季风影响,同夏季风的季节性北进和加强有关,华南地区第二个降水峰值受南海热带季风影响,与同期西太平热带气旋的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降水 气候特征 季节锁相 季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方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何金海 李薇 +1 位作者 屈磊 梁栋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82-184,共3页
分析了Criminisi等人提出的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算法,针对其在计算修复块优先级时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方法,通过基于TV模型的分解算法将待修复图像分解为结构图像和纹理图像,利用结构图像来计算修复块的优先... 分析了Criminisi等人提出的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算法,针对其在计算修复块优先级时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方法,通过基于TV模型的分解算法将待修复图像分解为结构图像和纹理图像,利用结构图像来计算修复块的优先级,使得优先级的计算更加准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图像结构边缘的修复有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修复 图像分解 纹理修复 优先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中纬度的低频波动 被引量:22
13
作者 何金海 杨松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90-198,共9页
本文利用1981年6—9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网格点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低频(准40天)振荡的传播特性与结构特征,发现在120°E经度上的高空(低空)副热带地区有一个低频纬向风(经向风)经向传播的分离带(汇合带),指出中纬度低频... 本文利用1981年6—9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网格点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低频(准40天)振荡的传播特性与结构特征,发现在120°E经度上的高空(低空)副热带地区有一个低频纬向风(经向风)经向传播的分离带(汇合带),指出中纬度低频纬向风振荡是准地转的,且高低空振荡同位相。同时揭示出:亚洲地区中纬度(35°N)高空低频纬向风的向东传播是波长为60—90个经度、移速为1.5—2.0个经度/d的中纬度低频波动东移的结果。这种低频涡旋移至东亚沿海地区常会发展,这种发展可能与急流中心附近正压不稳定能量的供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经向传播 中纬度 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季风研究若干重要进展回顾——明德格物一甲子,科教融合六十载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金海 徐海明 +4 位作者 王黎娟 祁莉 朱志伟 马静 罗京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8-784,共17页
回顾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称南信大)建校60年来季风研究的主要历程以及在亚洲季风,特别是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美季风合作、中日季风合作和“南海季风试验”3次国际季风合作研究的顺利实施,极... 回顾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称南信大)建校60年来季风研究的主要历程以及在亚洲季风,特别是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美季风合作、中日季风合作和“南海季风试验”3次国际季风合作研究的顺利实施,极大地推进了南信大季风研究团队的组建和壮大,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团队首先揭示了东亚季风与印度季风环流的差异,提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明确概念;发现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独立并早于南海夏季风;揭示了“亚澳大陆桥”是北半球春季亚洲季风区对流最活跃的地区,其对流的建立和推进对东亚夏季风的建立至关重要;较早开展了东亚季风区季节内振荡北传特征和机制的研究并成功应用于东亚季风区延伸期预报。这些创新性成果的取得为季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南信大秉承“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推动了季风研究。作为国际季风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南信大季风研究团队将始终坚守季风研究阵地,不断深化季风理论认识、提升季风预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南海夏季风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 梅雨 季节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西太平洋暖池与华南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何金海 袁良 祁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1-730,共10页
利用1951—2010年全国台站冬季降水观测资料、Hadley环流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探讨了西太平洋暖池与我国华南地区冬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与我国华南冬季降水的年际关系在1972年发生了明... 利用1951—2010年全国台站冬季降水观测资料、Hadley环流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探讨了西太平洋暖池与我国华南地区冬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与我国华南冬季降水的年际关系在1972年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转折,20世纪70年代前两者弱的负相关未通过信度检验,而70年代后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5^-0.6。回归分析显示,70年代前,暖池对产生华南冬季降水的水汽条件以及动力条件等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其与华南冬季降水的关系不明显。70年代后,暖池偏暖时,在菲律宾海区域激发出一个显著的气旋性环流,该环流西北侧的偏北风不利于南海地区水汽向我国华南地区输送,华南地区水汽辐散增强,而且南支槽地区对流减弱,南支扰动不活跃且扰动不能向下游地区传播,华南地区扰动活动减弱,此外暖池偏暖使北半球经向环流显著增强,且下沉支位于我国华南地区,加强了华南地区的下沉运动,因而华南地区冬季降水显著偏少;暖池偏冷时,情况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年代际变化 华南冬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亚澳季风环流的低频耦合过程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金海 王坚红 苗春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193-201,共9页
利用1982—1983年和1984—1985年两个冬季的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格点资料研究了冬季东亚西风急流与澳大利亚夏季风在低频尺度上的相互作用与可能的传播方式。结果表明,我国北部上空的西风急流(及相应的锋区)与澳大利亚的夏季风的低频变化... 利用1982—1983年和1984—1985年两个冬季的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格点资料研究了冬季东亚西风急流与澳大利亚夏季风在低频尺度上的相互作用与可能的传播方式。结果表明,我国北部上空的西风急流(及相应的锋区)与澳大利亚的夏季风的低频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它们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为:东亚西风急流通过改变西北太平洋地区的越赤道气流影响澳大利亚夏季风的低频变化,而澳大利亚夏季风则通过增强或减弱的高空辐散向北气流影响东亚西风急流。将这种相互作用称为亚澳季风环流的“低频耦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环流 低频耦合 冬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中的波流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何金海 胡亮 杨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共10页
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波动同纬向平均流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E-P通量和波作用守恒理论的研究进展,同时,还介绍了波流作用稳定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
关键词 波流相互作用 E-P通量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_(BB)资料揭示的亚澳季风区季节转换及亚洲夏季风建立的特征 被引量:105
18
作者 何金海 朱乾根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34-42,共9页
采用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TBB资料分析了亚澳季风区的季节转换及亚洲夏季风建立的特征。发现4月份季节转换就已开始,5—6月是季节突变时期,6月份亚洲地区夏季风形势完全建立。冬季位于苏门答腊的对流中心由冬入夏沿着海洋大陆... 采用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TBB资料分析了亚澳季风区的季节转换及亚洲夏季风建立的特征。发现4月份季节转换就已开始,5—6月是季节突变时期,6月份亚洲地区夏季风形势完全建立。冬季位于苏门答腊的对流中心由冬入夏沿着海洋大陆“大陆桥”和中印半岛系统地向北偏西移动,由此引起的大尺度环流改变导致了东南亚和印度地区夏季风的建立.而南海-百太平洋地区夏季风的建立则与中印半岛对流的活跃及副热带TBB高值带(相应于西太平洋副高)的连续东撤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B资料 亚澳 季风区 季节转换 亚洲 复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低频扰动能量结构特征及其与西风急流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金海 徐建军 +1 位作者 张永新 王英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28-36,共9页
利用1984年N1月—1985年2月和1985年5—8月的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格点资料,计算了北半球低频(40—50)天扰动动能和正压动能的分布以及时间平均气流与低频扰动的相互作用.发现高空低频扰动动能的高值区与西风急流的纬向非对称性和经向切变... 利用1984年N1月—1985年2月和1985年5—8月的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格点资料,计算了北半球低频(40—50)天扰动动能和正压动能的分布以及时间平均气流与低频扰动的相互作用.发现高空低频扰动动能的高值区与西风急流的纬向非对称性和经向切变关系密切。在西风急流的出口区,特别是东亚西风急流的出口区,时间平均气流向低频扰动输送动能,这些地区的低频正压性也最强.亚洲季风区低频正压动能较小。提出可以用低频正压动能与低频动能的比值作为低频扰动的“结构参数”,“结构参数”为0.5的等值线可作为区分热带地区低频振荡与中高纬地区低频振荡的特征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扰动 能量结构 西风 急流 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金海 罗锡辉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491-1493,共3页
采用PASCA、NH3-TPD、XRD、BET和压汞法等技术,探索载体SiO2-Al2O3在制备过程中孔结构和表面性质的变化,并研究焙烧温度对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MoNi/SiO2-Al2O3表面上活性金属(Mo、Ni)的分散状态及还原性能的影响.证明在一定条件下,载... 采用PASCA、NH3-TPD、XRD、BET和压汞法等技术,探索载体SiO2-Al2O3在制备过程中孔结构和表面性质的变化,并研究焙烧温度对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MoNi/SiO2-Al2O3表面上活性金属(Mo、Ni)的分散状态及还原性能的影响.证明在一定条件下,载体的孔结构、表面性质变化与活性金属组分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分散状态之间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因此,可以采用简单、方便的方法,一步制备出孔结构及表面性能均优良的MoNi/SiO2-Al2O3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加氢脱金属 载体 活性金属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